李瑾
摘要:課堂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要體現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實踐證明:學生的學習過程越開放,思維就越活躍,思維發展也就越充分。
關鍵詞:創設;激勵;啟迪;培養;協作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主張:“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創新、有所發現的人,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做過的事情。”培養人的創新素質成為當代教育的核心任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則是小學教育的核心任務。那么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實施創新教育呢?
創設創新情境,學生主動創新。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動機引起的,而人的動機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誘發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首先要為學生設置新奇、困惑、充滿情趣的教學情境,從而產生創新動機,激發、強化學生的創新行為。同時,要積極構建寬松、民主、和諧的創新氛圍,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創新的興趣與情感,讓學生主動創新、樂于創新。創設教學情境有多種做法,如動手操作、制造懸念、實物觀察、電教媒體展示、新舊知識間矛盾沖突、“問題解決”的方法。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時,先回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并有意滲透轉化的思想,然后教師讓大家想一想誰能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比一比誰的方法最新穎、獨特、有創造性。學生們在這樣的情境中創新,邊思考、邊討論、邊操作,得出了多種推導方法。
引導自主學習,激勵探索創新。美國心理學家杰斯認為:“數學不同于外部控制人的行為,而應該用于創造條件能夠促進人獨立自主和自由學習的條件。”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是通過學生實踐活動發展起來的。教師要盡量創造條件給每個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筆嘗試、動口表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比如,在學習了分數的認識后,教師讓學生取一張正方形紙,把它折成面積相等、形狀相同的四塊,同學們很快想出四種折法。這時教師并不急于告訴學生其他折法,造成了懸念,激發了學生積極探索的欲望,促進他們進一步思考嘗試,又得出了多種折法。
運用問題解決,啟迪開拓創新。小學生好奇心強,教學中教師要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扶持學生的創新意識,滿腔熱情地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各種各樣標新立異的問題,使學生從求異發散向創新推進,從探索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啟迪,從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開拓、創新的精神。現在,教師已不習慣課堂上鴉雀無聲,他們從不指責學生在老師講課時插嘴,常鼓勵學生:“誰想到了什么?”“誰靈感來了?”“誰的方法有新意?”課堂上有時爭得面紅耳赤,教師反而會鼓勵學生:“就應該這樣,有多種看法,才會有相互啟發。”種種不同的看法,體現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增強了學生的主題意識,而學生敢于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就學會了創造性思維。
加強合作學習,培養協作創新。合作學習是發揮學生集體智慧、讓學生參與、交流信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一種學習方式。一個人要有所創造,除了個人努力鉆研和具有開拓精神外,還要有善于與人合作共事的精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小組群體的活動功能,給學生較多討論分析的機會,使學生在知識方面相互補充,在學習方法上互相借鑒,善于合作,集智取長,協作創新、努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作業設計改進,培養創新意識。作業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基本途徑。為此,練習設計首先要注意層次性,主要有三個層次:基本練習、綜合練習和發展練習。三個層次的練習目的各有側重:基本練習的目的是鞏固所學知識;綜合練習的目的是深入理解知識,加強知識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結構;發展練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練習設計還要注意形式多樣,可以設計一些如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問的開放性題,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思考從各種設想出發,不拘一種形式,不局限于一種途徑,盡可能地作出合乎條件的多種解答,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評價體制創新,關注個體差異。 評價是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貫穿于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對于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評價的功能不僅僅是甄別與選拔,而是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發展的不同需求,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評價內容也更全面了,不僅關注學業成績,還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尤其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的進步與變化。評價的方法也多種多樣,不僅有書面作業,還有行為觀察、問題研討、研究性學習、情境測驗、成長記錄等。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主要實行激勵性評價,不論是課堂提問、做作業,還是其他教學活動,教師要善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的積極性,注意保護學生創造的火花。激勵學習評價會使學生產生喜悅的情緒,激勵學生不斷創新的欲望和需要。這種體驗能促進學生向激勵的方向努力,追求再一次的成功。激勵性學習評價是促進學生創造性的催化劑,是挖掘學生潛能的有效武器。
營造思維氛圍,激勵思維創新。教師的語言設計應具有吸引力,啟發性較強,具有鼓動性,并能隨機的抓住機遇,處理好‘節外生枝引導學生能夠走出誤區,著力抓好引入、展開、鞏固三個環節。引入就是從數學知識的聯系和矛盾引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展開是從新舊知識的區別中找出舊知識新添的成分,創設思維情境,抓住這個區別點,引導學生從感知、操作和抽象中,積極地參與學習,主動地探索發現教師想教的原理和結論,鞏固就是組織學生進行系列的訓練。引導學生在溝通新舊知識中發現聯系。在對比中區別概念,在辨析中防止知識的混淆。把新學的知識納入到原有的認識結構中去,并能用以解決具體的問題。練習的方式要多變換,形式要多角度。從模仿到變式到一題多解等靈活性訓練。從而引導學生不斷地進行各種不同的抽象,靈活運用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在一定時間內,要適當地反復進行鞏固性練習。
總之,小學生初步的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培養過程。我們在平時教學時,只要結合教學內容,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鼓勵學生大膽地探索,積極地思維,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從“被動---機械---模仿”的學習過程轉為“主動---提高---創新”這一過程,就會使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斷地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