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蘭
【摘 要】小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對小學生的各項發展都是有利的,小學階段學生思想、心理、三觀都沒有良好的形成,因此在這一時期小學班主任對小學生實施道德教育,可以促進小學生良好性格的養成,促進其情感發展,也有助于小學班主任優化班級的管理工作。
【關鍵詞】優化班級管理;實施德育教育;小學班主任
小學生在接受教育時每天在班級的生活最多,因此班級是學生在一日校園生活中的主要生活場所,而且小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差,思想不夠成熟,因此需要教師對班級和學生進行管理,而小學班主任是小學生每天接觸時間最長的教師,并且小學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因此小學班主任就需要用良好的方式進行班級管理工作,在進行班級管理時班主任如果采用斥責的方式會讓學生產生心理壓力,長時間下去學生心里就會形成這樣的想法,我犯錯誤了老師只是斥責我就是了,便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學生在下次犯錯前就不會進行考慮這件事情應不應該做,而是更大膽的去做了,而在進行班級管理時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卻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學生在接受道德教育時,心理會不斷的產生變化,他們能從心里明白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應該怎樣做。由此可見對學生實施道德教育對小學生的影響極大。
一、小學班級管理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道德教育沒有落到實處
我國應試教育已經存在多年,學校、教師、家長在心里都有根深蒂固的想法那就是學生先把學習弄好才是關鍵,學習好壞成了他們對學生好壞的判斷方式。我們常常可以看見這樣的情況,學習好的學生和學習較差的學生犯了一樣的錯誤,教師的態度會大不相同。而且學校對教師的評定,也是看本班學生的學習成績,這些情況就導致了道德教育無法真正的被落實下去。雖然有許多政策將道德教育作為重點提出,但是教師卻沒有將其作為重點去執行,他們寧愿將這些時間用到學生的教學中去,因此道德教育在小學班級管理中沒有良好的實行下去。
2.道德教育模式化
每所小學都有小學生準則,教師和學校往往就將這類準則作為道德教育的方式,這類準則中規范的內容較多,并且都符合小學生道德教育的需求,但是準則中各項要求卻需要小學班主任去進行開展。而現在大多小學班主任在進行道德教育時往往讓學生將這些規范、準則背誦出來,然后進行抽查考試,這樣的道德教育對學生起不到任何作用,學生完全不能理解其中的內涵,并且這種方式的道德教育,對學生來說是被動的,學生不能從內心深處得到感悟,因此不能產生道德行為。現在許多課中都滲透了道德教育,這些內容對學生思想道德的養成有促進作用,可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科教師還是更在意教材的知識講解,即使講解道德知識也是一帶而過。
二、小學班級管理道德教育策略
1.關愛學生
道德教育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從對學生的關愛中喚起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小學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時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對自己的關愛,而不是在看到他們出現什么問題時不問青紅皂白的對學生進行指責,班主任應該去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用心去交流,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的愛,用愛去感化學生的心靈,才能真正的將道德教育實施下去。班主任在發現學生的問題時不要著急的去責備學生,要先去傾聽學生的想法,從而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這樣不僅可以更好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還能避免因為不了解真實的情況而給學生的心理帶來不良的影響。
在一次有關“尊老愛幼”的主題班會課上,同學們都在積極的討論在家里怎樣關心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坐公交車給老人讓座,出去玩遇到比自己小的孩子要讓著他們,家里來了小客人將自己的玩具和他們分享。同學們說了很多,但是其中有一名男同學卻沒有參與到討論中,并且筆者從他的臉上還看到了一絲不屑,班會課后筆者將他帶到了辦公室和他進行交談,問他為什么不愿聽參加班會課討論?自己心理有什么想法?學生的回答出乎筆者的意料,雖然筆者知道現在的家長對孩子十分寵愛,可是該學生的家長寵愛的卻有些過分。他說:“在家里我不需要尊重爺爺奶奶,我也曾經給他們捏背捶腿,可是他們怕我累到,不讓我這么做,只要我自己好就行了,不用去管別人,在外面和別的小朋友玩,我想要的東西就必須要有,他們會想辦法幫我弄到的,而且我不愿意把我的東西借給別人,他們說只要我開心怎么樣都可以。”通過學生的描述筆者了解到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不只是學生內心中的思想,更是家人灌輸的問題。筆者沒有批評他說他的想法不對,而是再和他交談,舉了一些現實中的相似案例,并與學生家長進行了溝通,經過一段時間發現該學生的做法轉變了很多,甚至有一次爺爺送他來上學,他還對爺爺說了謝謝。后來筆者思考如果當時筆者沒有關心他的情況,直接采用批評的方式,他會有所轉變么?答案不言而喻。因此在進行班級管理時是用關愛的形式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會產生更好的效果。
2.用行為進行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不是走過場,需要在真實的行為中來進行,因為行為準則中的內容過于變準化,學生理解起來相對容易,但是真正執行起來卻很難。可是這些行為準則學生如果真的做到了,對道德教育大有裨益,作為小學班主任要將這些行為準則與行為相結合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例如班主任可以帶領學生根據行為規范中的內容一起制定可行性的內容,然后根據這樣的內容來執行,在學生執行后,班主任不能對這些行為不管不顧,如果不能定期的與學生一起總結,這樣的行為就不會有很強的效果。小學班主任在制定執行標準后,要定期的開展討論會來分析學生們的行為。一名學生在操場上撿到了一部手機,這名學生將手機交給了老師,老師幫助他交給了學校,學校找到了手機的主人,在這次事件的談論會上教師看到了許多學生異樣的眼神,并且在他們小聲的討論中,聽到了這樣的對話,“不交也可以啊沒人知道真傻”。聽到這樣的話語后,教師立刻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每個人的思維都是不同的,撿到了東西沒人看到,該不該還給失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可是我們進行換位思考想一想如果是自己丟了東西呢,會有多著急呢,我認為該學生的行為是高尚的,他還這么小就知道拾金不昧,比一些成年人還要高尚許多,都值得我去學習。”在教師說完這段話后,教室里原有的議論聲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贊揚的聲音。這一刻教師知道學生的思想是真正的有所轉變了。及時表揚良好的道德行為,是發揮道德評價作用,引導學生養成良好道德品質的有效方法。
3.創造良好的環境
環境對人的影響無疑是很大的,處在一個怎樣的環境就會取得怎樣的發展。所以,班主任首先要創造一個和諧、良好的班級環境,在一個這樣的環境中,學生才會有好的發展,形成好的思想品德。老師要教育學生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主動承擔班級里的事務,主動為班級作出貢獻。老師還要教育學生樂于助人,如果學生在學習生活上遇到困難,要給他們提供幫助,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班級風氣是一個班級精神的體現,一個好的班級氛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自學形成優秀的品德。
三、總結
班級管理工作離不開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對于學生自身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在班級的管理工作中,教師首先應該嚴格要求自己,通過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形成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自覺遵守班級制度,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徐艷.小學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5(05).
[2]劉紅娟.淺談如何做好小學班主任的管理工作[J].中國校外教育,2015(12).
[3]孟令芳,馮國云.試論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小學班主任[J].學周刊,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