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摘 要】 目的:探討牙周基礎治療對冠心病伴牙周炎患者血清Hcy的影響。方法:選擇在石景山區某三級醫院心血管內科確診為冠心病且伴有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56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口腔衛生宣教、牙周齦上潔治、牙周齦下刮治、根面平整等干預措施,牙周基礎治療3個月后對患者的牙周狀況進行檢測、記錄,檢測血清Hcy的水平。結果:對冠心病伴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進行牙周基礎治療3個月后患者的 PD、 SBI、 PLI 以及AL都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在牙周炎癥得到控制的同時,患者的血脂水平較治療前有了明顯的下降,血清Hcy水平(11.33±0.89)μmol/L,較治療前(14.91±1.46)μmol/L顯著下降。
【關鍵詞】 慢性牙周炎 同型半胱氨酸 牙周基礎治療
引言
慢性牙周炎是口腔常見疾病之一,是導致成年人失牙的主要原因,且與全身系統疾病有密切關聯,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牙周組織健康列為人類健康的十項標準之一[1]。本研究旨在檢測中重度慢性牙周炎伴冠心病患者牙周基礎治療前后血清中Hcy水平的變化,分析牙周基礎治療對冠心病治療和預防的積極意義。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4年12月至2015年9月在北京石景山區某三級醫院心血管內科被確診為冠心病的患者200人,對其進行口腔檢查,篩選出患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56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自愿參加此次研究,并填寫知情同意書,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齡45-66歲,平均57±4.7歲。
病例納入標準[1]:①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標準: 口內余留牙 > 16 顆,臨床附著水平( attachment level,AL) ≥3 mm、探診深度( probing depth,PD) ≥4mm,牙槽骨吸收≥1 / 3 根長,牙齦可有炎癥、探診時溢膿、出血,6 個月內未接受牙周炎治療; ②冠心病標準[2]: 冠脈造影示有≥1 條冠脈直徑狹窄度≥50%,且處于穩定期。
1.2 研究方法
1.2.1 牙周臨床指標 在治療前及治療后第 3 個月, 使用 Williams 牙周探針檢查和記錄每顆牙齒 6個位點的探診深度( probing depth,PD)、齦溝出血指數( sulcus bleeding index, SBI) 、 菌斑指數( plaque in-dex,PLI) 和附著喪失( attachment loss,AL) 。
1.2.2 牙周基礎治療 對所有患者進行口腔衛生宣教,包括正確的刷牙方式以及牙線、牙縫刷的使用方法等,然后為患者進行全口的齦上潔治,局麻下分次進行齦下刮治和根面平整。
1.2.3 血脂和血清Hcy的檢測 分別在治療前及治療后第 3 個月,在清晨空腹時,分別抽取5 mL靜脈血,檢 測 的 血 脂 項 目 包 括 總 膽 固 醇( total cholesterol,TC) 、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TG)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 C)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 C) 。56例入選者囑前一日晚上22 時以后禁食,次日早上空腹狀態抽取右肘正中靜脈血 4 ml,采血后將標本與抗凝劑進行顛倒混勻,30 min內將血樣標本送至實驗室檢驗,3000 r/min 分離血漿。將標本編號并保存于溫度為-20℃的低溫冰箱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譜儀測定患者的血清 Hcy 水平。
1.3 統計學分析
使用 SPSS 17.0軟件分析數據,患者治療前后的比較應用配對t檢驗,P< 0.05 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牙周臨床指標
牙周基礎治療后,患者的 PD、 SBI、 PLI 以及AL都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
治療前:PD為4.07±0.39mm,SBI為3.24±0.41,PLI為1.76±0.48,AL為4.33±0.63mm。
治療后:PD為2.91±0.36mm,SBI為2.16±0.55,PLI為0.92±0.71,AL為2.76±0.22mm。
2.2 血脂水平
牙周基礎治療后,患者的血脂水平較治療前有了明顯的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
治療前:TC為4.68±1.25 mmol/L,TG為1.78±0.65 mmol/L,HDL-C為1.24±0.22 mmol/L,LDL-C為2.84±0.62 mmol/L。
治療后:TC為4.06±1.22 mmol/L,TG為1.40±0.39 mmol/L,HDL-C為1.53±0.46 mmol/L,LDL-C為2.37±0.21mmol/L。
2.3 Hcy水平
牙周基礎治療后3個月, 患者的血清Hcy水平為(11.33±0.89)μmol/L,較治療前(14.91±1.46)μmol/L有了明顯的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 =18.69,P<0.05)。
3 討論
Hcy致CHD的機制涉及多個環節,目前還不十分清楚, 研究認為 Hcy對內皮細胞的損傷可能是其重要機制之一。高Hcy血癥作為一種新的冠心病危險因素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本研究顯示,經過牙周基礎治療后患者的 PD、 SBI、 PLI 以及AL都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本研究還發現,在牙周炎癥得到控制的同時,患者的血脂水平較治療前有了明顯的改善,血清Hcy水平(11.33±0.89)μmol/L,較治療前(14.91±1.46)μmol/L有了明顯的下降,這提示積極治療牙周疾病對于控制CHD的發生發展起到一定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孟煥新.牙周病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2.
[2]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