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明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縱深發展,關稅、許可證等傳統的貿易壁壘逐步弱化,而以技術壁壘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新型貿易壁壘迅速抬頭,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本文在分析首先對技術貿易壁壘及主要表現形式基礎上,對技術貿易壁壘的發展趨勢進行研究。
關鍵詞:技術貿易壁壘;表現形式;發展趨勢
一、技術貿易壁壘的界定
技術貿易壁壘就是以國家安全、保護環境、維護消費者利益為其存在的合法性理由,技術法規、協議、標準和認證體系、合格評定程序等為其外在的表現形式,基于各國技術性貿易措施的體系不同、科技發展水平不同、信息不對稱、不能相互協調、或對國外產品的歧視等因素而形成的國際貿易障礙根據技術貿易壁壘的成因,把技術貿易壁壘分為合法的技術壁壘、非法的技術壁壘與客觀性技術壁壘三類。
二、技術貿易壁壘的主要表現形式
1、各種強制性的技術法規
國家權利機關制定的各種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規定強制執行的有關產品特性或其相關工藝和生產方法,包括法令、條例和規則等。它的最大特點是強制性,如果產品達不到要求就根本不可能進入市場。因此,各國技術法規的差異就造成直接的貿易障礙。技術性法規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政府部門直接制定的貿易保護法規。二是在法規中直接引用技術標準。
2、技術標準
經公認機構批準的,規定非強制執行的,供通用或重復使用的產品或相關工藝和生產方法的規則、指南或特性的文件。歐美日等國家和地區標準都是自愿性(推薦性)的。它的特點是自愿遵守,雖然一般為推薦標準,不具有強制約束力,但在實際交易中仍起著貿易壁壘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進口國的產品標準一般是由該國貿易協會、行業協會和消費者協會制定的,這些標準在該國歷史較長,符合當地的消費特點和習慣,具有權威性,所以如果產品不符合當地標準,消費者很難去認同。其次,不遵守進口國標準會造成產品保險的風險加大,許多進口國的保險商要求產品符合本國的標準,以防止意外的風險。再者,不遵守進口國標準還會導致法律上的被動,在與產品有關的事故中,一般判決都以是否符合本國的標準為前提。
3、合格評定或認證制度
所謂認證,按照ISO/IEC導則的定義,是指一個第三方機構就某一產品、過程或服務與規定要求的符合性給予書面保證的過程。認證又分為兩種:即強制性認證和自愿性認證。質量認證的統一和標準化會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但它同時又可能會成為各國貿易保護的工具。由于各種質量認證體系的內容不同(有的認證體系僅對產品進行檢驗,有的則要求對生產廠家的技術能力進行檢查、評定甚至還包括日常監督),人們對不同的認證體系的信任度不同,認證機構的地位和檢驗水平存在差距等因素的影響,造成不同國家的認證體系不兼容,阻礙了國際貿易的發展。
4、商品包裝和標簽
許多國家對進口商品的包裝和標識作了嚴格苛刻的規定,出口商為了符合這些規定,不得不更換產品的包裝,導致成本增加,競爭力減弱。
5、綠色壁壘
綠色壁壘是指進口國政府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由,通過頒布復雜多樣的環保法規、條例,建立嚴格的環境技術標準和產品包裝要求,建立繁瑣的檢驗認證和審批手續,實行環境構想制度,以及保證環境進口稅方式對進口產品設置的貿易障礙。綠色貿易壁壘已經成為發展最快和最主要的技術貿易壁壘。它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四方面:(1)有害物含量指標。即規定產品所包含或排放的有害物質不能超過規定的指標。(2)綠色技術標準。發達國家通過立法規定產品的技術標準必須符合環保的標準、綠色環境標志。它表明該產品不但質量符合標準,而且在生產、使用、消費、處理過程中符合環保要求,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均無損害。(3)綠色包裝、衛生檢疫制度。綠色包裝指商品的包裝所用的是節約資源,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環境的材料。衛生檢疫制度規定商品的安全衛生指標。(4)綠色補貼。發展中國家的企業絕大部分無法承擔昂貴的環保技術研發和環境治理費用,政府通常會給予企業一定的補貼以幫助企業緩和發達國家綠色壁壘對出口的沖擊,被稱為“綠色補貼”。發達國家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補貼”違反WTO有關公平競爭的規定,并以此為理由限制其產品進口。
三、技術貿易壁壘的發展趨勢
1、從產品本身擴散到生產經營甚至商品流通的全過程
從產品形態看,它不僅涉及初級產品,而且牽涉到所有的中間產品和制成品;從產品生命周期看,涵蓋了研究、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和消費以及處置等各個環節,質量體系涉及整個生產、加工、儲運、銷售過程。根據歐盟的WICEE指令,中國的電子電氣設備生產商、進口商和經銷商必須承擔自己進入市場的廢舊產品的回收、處理責任。除了在歐盟交納當地市場的注冊費、粘貼回收標志的信息費以及廢舊家電回收等一系列的費用,對于歷史遺留的電子廢舊產品也負有回收責任。這一指令涉及家電產品的生產、包裝和處理甚至再循環利用一系列的過程。企業不僅必須革新現有技術和工藝,甚至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
2、技術貿易壁壘日益與多種貿易壁壘交叉和交替并用
近年來貿易壁壘出現了交叉化的趨勢。比如先征收一定的關稅,削弱其價格優勢,再制定嚴格的技術標準迫使國外生產者增加投資,如果最后仍未奏效,就展開反傾銷調查,直接限制國外商品的市場份額甚至將其驅逐出本國市場。例如歐盟和美國一方面設立技術貿易壁壘,要求進口國企業的產品要達到其設定的技術水平或技術標準;另一方面卻把該標準水平下的技術申請了專利。這就是技術貿易壁壘與專利壁壘的交叉使用,外國企業出口同類產品,就必須交納極高的專利使用費,從而迫使該國產品退出進口國市場。我國家電行業的海外市場之路可謂是苦難重重,從DVD的標準之爭到2003年美國的反傾銷起訴到歐盟的綠色壁壘,幾乎所有的貿易壁壘形式都一一“體驗”,中國家電產品的遭遇反映了西方發達國家多種貿易壁壘交織使用,不斷升級的浪潮。
3、綠色壁壘在技術貿易壁壘中占據越來越顯著的位置
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環保運動隨著全球環境問題進一步突出,多邊環境保護協定(主要包括與保護臭氧層有關的國際環保公約、《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及其《生物安全議定書》、《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IS014000環境管理體系等)構成了綠色壁壘的制度環境;再者,隨著技術創新的發展,檢測設備、手段和方法更加先進,對產品的環保要求也越來越苛刻。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環保產業是一種新興產業,環保技術相對落后,再加上本身技術水平落后、資金不足,很難跟上不斷變化的環保標準。目前,綠色壁壘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出口的最主要瓶頸。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約有90億美元的出口機電產品因受到有關《臭氧層保護國家公約》的限制而被禁止生產和銷售;另有80億美元的出口產品受到國外綠色標志制度的影響20億美元出口產品因達不到發達國家環保包裝要求而受到間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