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露 余靜 吳虹 余亞微
摘 要:中醫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是將現存的語料采集起來,并使用現代化的技術對語料進行整理、標注、統計、對齊、校對,使其成為中醫詞匯、中醫翻譯研究最可靠的資源和高效的研究工具。中醫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建成后,選擇江西中醫藥大學高職學院2014中醫1、2班分別確定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實驗班中采用中醫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參與詞匯教學,在對照班中仍然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詞匯教學。實驗后,采用調查問卷、訪談、前測和后測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對照研究,收集整理數據,使用SPSS進行數據分析,結果表明,實驗班在后測中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班。同時,問卷調查及訪談的結果也表明,參與實驗的同學對中醫漢英雙語語料庫有助于學生專業詞匯的學習持積極肯定的態度。
關鍵詞:中醫雙語;語料庫;高職英語教學;詞匯
作者簡介:韓露(1982-),女,山東臨清人,江西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醫翻譯、應用語言學;余靜(1979-),女,湖北石首人,江西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ESP教學、中醫翻譯;吳虹(1982-),女,江西萍鄉人,江西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中醫翻譯;(通訊作者)余亞微(1970-),女,江西南昌人,江西中醫院大學人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項目:江西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中醫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的研制與應用研究”(編號:YY1532),主持人:余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08-0075-05
一、中醫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的建設及其對翻譯教學的價值和作用
語料庫的建設始于20世紀60年代,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1]。(Graeme Kennedy, 2000)第一代語料庫一般指20世紀80年代以前建設的電子、語料庫,它們的規模一般不超過100萬字。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美國英語書面語料庫-BROWN語料庫(Brown University Standard Corpus of Present-Day American English),英國英語書面與語料庫LOB(The Lancaster-Oslo/Bergen Corpus of British English);此外還有LLC口語語料庫;AHI語料庫(American Heritage Intermediate Corpus);SEC語料庫(The Lancaster/IBM Spoken English Corpus)等。第二代語料庫一般指20世紀80年代之后出現的一些語料庫,它們的規模要大得多,常常在千萬字或上億字以上。其中典型代表是由Harper Collins出版社與英國伯明翰大學合作開發的COBUILD語料庫,它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平衡語料庫之一。此外還有LIELC語料庫(The Longman/Lancaster English Language Corpus);BNC語料庫(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ICE語料庫(The International Corpus of English)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Internet的普及,語料庫規模不斷擴大,品種日益繁多,加工層次逐步深化,應用范圍也日漸廣泛,不僅在語言研究、外語教學、詞典研編等領域繼續顯示出強大的應用價值,也逐步推廣到翻譯研究和自然語言工程等領域[2]。而在過去的幾年中,一些有影響的平行語料庫開始出現,例如加拿大議會會議錄英法平行語料庫(the Canadian Hansard Corpus)、克姆尼茨英-德翻譯語料庫(Chemnitz E-G Translation Corpus)、德-英文學文本平行語料庫(GEPCOLT)、英語-挪威語平行語料庫(ENPC)、英語-意大利語雙向平行語料庫(CEXI)、葡-英雙向平行語料庫(Compara)等。
我國語料庫的研究始于20世紀30年代,典型代表包括國家現代漢語語料庫,臺灣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等。同期漢英雙語語料庫也紛紛涌現出來,例如1988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建成了3萬句對的漢英雙語語料庫、北大計算語言學研究所的雙語語料庫、外研社漢英文學作品語料庫、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漢英對照語料庫、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漢英對照語料庫、國家語委語言文字所漢英雙語語料庫等[3]。
近十年來,一些有影響的漢英平行語料庫相繼建成,但中醫漢英平行語料庫的建設及應用仍處在初級階段。一些學者對中醫英語語料庫建設的原則和方法做了一些嘗試性的研究[4],但還沒有建成可以使用的中醫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而基于中醫漢英平行語料庫的應用研究也較少。
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具有規模大、采樣規范和專業性強的特點,能夠較好地代表源語-譯語的關系[5]。中醫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屬于專門的漢英平行語料庫的范疇,其研制可為今后其他專門漢英平行語料庫的研制和應用、雙語對比與研究、漢英語言基礎研究等提供借鑒基礎[6]。
中醫文化是以中國文化為土壤發展起來的,是中國固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中國傳統醫藥文化在國際社會得到的認可度和影響力一直有限。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固然是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但是國內中醫術語譯名混亂、標準不統一、中醫翻譯人才奇缺、中醫文獻翻譯質量良莠不齊等造成了一些西方讀者對中醫的誤解,致使中醫文化海外傳播的發展步子相對緩慢,從而阻礙了中醫國際化的進程。
中醫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可為中醫翻譯研究提供新素材與新方法;可為中醫術語譯名標準化研究提供最可靠的數據來源,使中醫文獻翻譯有證可依、有據可尋,從而有助于提高我國中醫文獻翻譯的可信度和說服力,有助于提高西方讀者對中醫文獻翻譯文本的理解和認同,從而促進中醫文化的海外傳播,加快中醫國際化的進程。
由于中醫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具有語料豐富真實、與實際聯系緊密、開放靈活等特點,它還是中醫翻譯教學的輔助工具。平行語料庫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創建利于翻譯實踐的情境,培養學生的探索式發現學習能力,從而提高中醫翻譯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二、中醫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的研制
中醫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是自建小型平行語料庫,是由從事中醫藥翻譯教學的老師自主創建的,主要用于中醫英語教學與翻譯研究。其規模較小,收集詞條約為1000萬詞,其性質為雙語平行語料庫。語料類型為書面語料,不含口譯語料。語料主要由中醫典籍文本本源、政府文本本源和中醫術語詞條文本本源三個模塊構成。語料分為文學、新聞、科技、應用文。該語料庫的研制步驟主要包括:語料的收集、語料的整理和加工、語料庫檢索工具設計等。
(一)語料的采集
語料的收集按照年代的順序,以中醫文獻文本為源文,將中醫經典文獻(《黃帝內經》《傷寒論》《難經》《金匱要略》等)及英譯、南京中醫大學和上海中醫大學聯合主編的新編實用中醫文庫(英漢)、北京中醫大學主編的英漢對照中醫本科系列教材、2009-2013年《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2013年《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9-2013年《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09-2013年《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摘要作為語料來源。由于中醫文本中頻繁使用古文,尤其是中醫經典文獻更是通篇為古文,其詞匯、句法、語篇都與現代漢語文本大相徑庭。因此本語料庫的語料采集不可完全參考通用語料庫的操作方法,我們將制定語料采用的原則,開展專門語料庫語料采樣標準化研究,以確保所采集的雙語語料真實、對應、完整且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語料的整理和加工
由于原始語料的來源各不相同,大部分需要進一步整理加工,主要包括格式/噪音處理、整理/標注、檢查/統計、自動對齊和校對五個步驟。一是格式與噪音處理:對采集的文本進行屬性描述和統計,盡量根據文本的主題、領域和體裁保持較好的平衡性。對文本的格式進行整理和基本信息標注,使其成為內容不互相重復、保存格式統一、排版格式一致的篇章級對齊單位。二是整理與標注:在語料庫研制中,較為通用的標注軟件包括:WinBrill、QTAG、上海交通大學的AGTS和TOSCA/Lob、北京大學計算語言研究所的基于統計和規則的標注方法等。這些標注方式使詞性和詞義的精確度都達到了93%以上,有的甚至達到了98%以上。但鑒于中醫文獻源文及翻譯文本具有規范性、對偶性、一詞多意等特點,因此本語料庫的語料標注與通用語料庫有所不同,我們將以WinBrill為主,結合其他標注方式為輔對本語料庫采用的語料進行標注整理。三是檢查與統計:采用檢查工具來檢查語料標注的合法性;采用通用定量分析工具和統計工具對語料類型的分布情況、段落和句對數量、錯誤等進行相關統計。四是自動對齊:經過系統的整理,規范的篇章級對齊單位已經形成。在此基礎上,我們用基于長度的自動對齊程序標記段落/句子邊界并完成段落級/句子級的雙語對齊。五是校對:自動對齊的結果仍然需要人工校對。為此需要一個輔助校對工具。工作人員根據制定的規范和要求,調整源文與譯文之間的對齊關系,并從格式、標記及內容等方面對單句進行細節性修改。
(三)語料庫檢索工具的設計
檢索工具采用了PERL和C語言的優勢,充分利用原信息,提供簡單檢索、條件檢索,包括較為精確的詞塊和語塊檢索,以此來實現搭配信息的出現。
三、中醫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雙語平行語料庫建設已為語言研究、翻譯研究、外語教學、詞典編纂和跨語言信息檢索等提供了最好的平臺[7]。傳統的英語教學以聽、說、讀、寫、譯五種基本技能的夯實為教學目標,培養了學生的日常交流、學術閱讀、學術寫作等方面的能力。而高職教學的特點就是教學與職業發展相結合,教學服務于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需要,為各行各業培養實踐性人才,而不是經院式的研究人員。這就決定了高職英語教學必須從傳統的經院式人才培養模式中分離出來,吸收先進的教學理念,以職業發展為導向,以專業知識為內容,以實踐為中心,探索創新性的教學模式和方法。
目前,在中醫院校的高職英語教學中存在兩個急需解決的問題:一是如何將中醫專業知識與英語知識緊密結合。據初步調查,我國所有的中醫高職院校都采用了綜合性院校使用的英語教材。例如:《新世紀高職高專英語》、《新編實用英語》、《大學英語》、《綜合英語》等。上述教材適用于綜合性或師范類大學,主要目標是鍛煉學生的語言基本技能,卻沒有與具體的學科專業知識相結合。也就是說,此類教材對學生的語言能力的提高有促進作用,但對學生在具體學科中的語言表現卻起不到促進作用。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一定要有意識地將中醫專業知識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才能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做好相應的知識儲備。二是如何提高中醫英語習得的效率。傳統的英語習得以單詞記憶、重復朗讀、聽寫、翻譯等學習策略為主,往往需要學生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記憶和理解語言現象。中醫英語習得過程中的難點就在中醫詞匯,由于大部分詞匯術語在日常生活中的出現頻率很低,所以學生往往都感覺這些術語生僻、晦澀、記不住。即使是死記硬背下來,也不知道它適用于哪一種語境之下,應該與什么內容搭配使用。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中醫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的研制和構建為高職英語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教學工具。但這種創新性的教學工具是否能對高職英語教學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對教學模式和學習策略又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這些問題都需要大量的教學實驗,以及相關數據來解答。為探索中醫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在高職英語教學過程中的使用,是否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有利于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特別是是否有利于學生專有詞匯記憶、翻譯等方面水平的提高?筆者在江西中醫藥大學高職學院進行了為期一學期(16個教學周)的教學實驗。
(二)實驗對象
2014江西中醫藥大學高職中醫1班為實驗班(37人),2014江西中醫藥大學高職中醫2班為對照班(38人),共75名學生,其中女生58名,男生17名。
(三)實驗過程
為控制在實驗過程中的變量,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周課時保持一致(6節/周),班級規模相似,任課老師相同,教材相同。實驗班和對照班都是自然班,所有學生沒有經過選拔,在教學實驗的過程中,任課老師沒有對學生進行過有關受測結果的暗示。
教學實驗開始后,在對照班繼續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注重課堂教學為主,強調語言基礎的夯實。實驗班使用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進行輔助教學,引導學生使用語料庫加強詞匯記憶,語塊及文本分析。采用的研究工具為問卷調查、訪談和中等難度的中醫藥詞匯和翻譯測試。
在學期結束的最后一周,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同時進行中醫詞匯和翻譯測試。試卷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為中醫詞匯,滿分40分;第二部分為中醫翻譯,滿分60分。測試結束后,對實驗班的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問卷調查共20個項目,涉及實驗班學生對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的建議和看法。最后,在實驗班中隨機抽取10名學生進行深度訪談,并將訪談內容以音頻的形式進行記錄。所有收集到的有效數據皆適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
(四)測試結果
實驗班與對照班共75名學生參加了此次教學實驗。所有學生都參加了統一組織的翻譯測試。所有學生的試卷都收回并且統計成績。通過統計數據軟件SPSS進行實驗班與對照班成績對比分析,結果如表1:
由表1的數據可知,實驗班的后測成績比對照班的平均分高,經過一學期的實驗,實驗班的詞匯測試分數是56.01分,而對照班的平均分數是50.30分,實驗班比對照班的平均分數高5.71分。由表2的數據,實驗后測成績的獨立樣本T檢驗對比顯示,P值=.042(P值<0.05),可見,實驗班和控制班的后測成績差異顯著,實驗班的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班。
(五)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測試后對實驗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研究基于將中醫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應用于中醫藥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的意見和建議。全班所有學生都參加了問卷調查,隨機抽取了10名學生進行訪談,共收回有效問卷 33 份。對所有收回的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分析,76.8%的學生對中醫漢英平行語料庫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持正面積極的態度,他們認為語料庫作為一種教學輔助工具,有利于專有詞匯的記憶。但仍然有23.2%的學生認為要掌握語料庫的學習方法并不容易,這無疑增加了學習的難度。還有一部分同學在訪談中表示專有詞匯的記憶對專業學習有好處,但與大學英語三級考試的相關性低,所以意義并不大。58.4%的同學表示以后仍然會使用中醫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但仍然有很多同學表示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更適應于專門研究專有詞匯的同學使用,中醫高職院校的同學對于專有詞匯掌握的要求并不高,因此不必要使用語料庫作為教學輔助工具。
四、基于中醫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的教學反思
雙語平行語料庫是一種創新性的教學工具,也是一種創新性的學習策略,它不僅是對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的一種補充,也徹底改變了學生對于詞匯習得的理解和學習策略。在傳統的語言教學和學習策略中,詞匯習得主要靠機械性地重復,靠母語的解釋來加深對詞匯的理解。學生在學習詞匯的過程中,往往重視形態的記憶,而忽視與這個詞匯相搭配的表達及其適用的語境。這種記憶方法會使詞匯本身從其存在的語境中被孤立出來,成為一個沒有完整意義的碎片[8]。所以,在經過多次機械性地重復記憶后,學生對這個詞匯的拼寫、發音、詞性等建立了一個印象,卻并不知道該如何恰當地使用這個詞匯[9]。而雙語平行語料庫的特點就是讓兩種語言高度契合,使用一種語言的檢索就可以查找到另一種語言的出現頻率、搭配結構、語境等等信息。使用雙語平行語料庫的學習方法實際上徹底改變了學生對于詞匯學習的理解,也改變了其學習策略[10]。具體的表現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雙語平行語料庫有助于學生主動發現詞匯的構詞規律,增強詞根詞綴學習的策略
實驗班的學生學習表明,在使用雙語平行語料庫查找詞匯的過程中,會發現詞根相同的詞匯擁有相似的意義,或者相近身體部位的詞匯擁有相同的詞根。這個發現使學生開始主動思考英語詞匯的構詞規律,根據這種規律性來記憶詞匯,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二)雙語平行語料庫有助于學生提高詞匯搭配的意識
根據學生在訪談中的描述,在使用語料庫的過程中,所查找的詞匯在不同文本中出現的時候,其前后出現的詞匯重復度很高。也就是說,當某一個詞匯出現的時候,不論它出現在何種文本之中,它總是會與一些固定的詞匯一起出現。這就有助于學生去理解詞匯的搭配,進而更加理解為什么要以有完整意義的詞塊為單位,而非詞匯為單位進行記憶。
(三)雙語平行語料庫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語境的關注和理解程度
學生在訪談中也談到了他們在使用語料庫的過程中對于語篇的關注,并發現有一些詞匯只在一些固定的語篇或語境中出現。
當然,目前在高職英語教學中使用雙語平行語料庫來輔助教學,還是存在一定的現實困難。一是對教師的要求高。要運用中醫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來組織教學活動,就要求任課老師既要精通英語,又要有深厚的中醫底蘊,同時還要熟悉語料庫的使用和教學模式,三個方面的專業知識缺一不可。二是對學生的要求高。要運用中醫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學習,就要求學生本身有較強的求知欲,不排斥學習新的技術;也要求學生要有較好的語言功底,才能發揮語料庫的優勢。問卷調查的數據也表明,語言基礎越扎實,自我要求越高的學生更能從語料庫學習策略中獲益,而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對語料庫的學習和使用更會持無所謂,或與考試無關,不感興趣的態度。三是對學校硬件的要求高。無論是語料庫的研制,還是語料庫的使用,都離不開硬件支持。因此,學校配備足夠的硬件以滿足教學的需求,也是保障語料庫教學模式的一個重要方面。
總之,要實現語料庫研究從語言學研究到語言教學的跨越,絕非一朝一夕之功[11]。為了應用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來達到提高基于學科內容的語言教學目標,首先要研制基于本學科內容的雙語平行語料庫;其次要結合本學校、本學科的特點,加強對于語境化過程教學模式的研究和使用,使其成為學校整體課程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成分,從而解決語言知識與學科知識融合、課本知識與職業發展相交叉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克非.雙語平行語料庫的設計與研制[J].中國外語,2012(6):23-27.
[2]王克非.雙語平行語料庫在翻譯教學上的用途[J].外語電化教學,2004(6):27-32.
[3]楊慧中.語料庫語言學導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4]秦洪武,王克非.對應語料庫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理論依據和實施原則[J].中國翻譯,2007(5):49-52.
[5]于連江.基于語料庫的翻譯教學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04(2):40-44.
[6]王克非,秦洪武,王海霞.雙語對應語料庫翻譯教學平臺的應用初探[J].外語電化教學,2007(6):3-8.
[7]王克非.新型雙語語料庫的設計與構建[J].中國翻譯,2004(6):73-75.
[8]S.Hunston, Corpora in Applied 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9]S.Murison-Bowie,″ Linguistic Corpora and Language Teaching,″ Annual Review o f Applied Linguistics, Vol.16(1996), pp.182-199.
[10]C.Keck,″ Corpus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Bridging the Gap,″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Vol.8, No.1(2004), pp.83-109.
[11]N.Pravec,″Survey of Learner Corpora,″ ICAME Journal, Vol.26(2002), pp.81-114.
責任編輯 時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