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香勤
摘 要:手工成型是宜興紫砂的傳統制作工藝。熟練掌握其工藝要點和基本功。是創作精美優秀紫砂作品的基本條件。
關鍵詞:書籍設計;色彩語言;情感表達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4-0037-01
一、宜興紫砂壺
紫砂茶具起始于宋,到了明代中葉逐漸形成了集詩、書、畫于一體的紫砂藝術。與其他泡茶的工具最大的不同在于,經過長時期茶水的滋養,紫砂壺能形成“外類紫玉,內如碧云”的狀態,于是就有了“紫玉金砂”的名頭,這也是紫砂壺讓眾多收藏者愛不釋手的獨特魅力所在。由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再加上當地人民的勤勞淳樸,宜興作為陶都的地位越來越穩固。擁有著七千多年的制壺歷史,宜興紫砂產業見證了時代的變遷,親歷了紫砂發展的不同階段,也因此在厚重之中多了一種閱盡滄桑的大氣。宜興紫砂壺的制作技藝列入了首批公布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是宜興得以繼續保護和發展傳統工藝的新的契機。
大師制作的紫砂壺仿佛有生命、有呼吸、有性情,它們件件清奇俊朗、珠圓玉潤、靈動逸秀,令人情不自禁的喜歡。大師擁有一雙靈巧的手和一顆細膩的心,每一個細節,都反復揣摩,全手下制作,作品力圖充分表達紫砂豐富的層次和渾樸的質感,對于制壺習慣的培養,應嚴格規范,決不能放任自流。為師者最佳的品質就是對壺的熱愛,在不斷完善中發現壺成長的樂趣,在每一點進步中找到成就感。
二、純手工制壺的工藝
紫砂壺的成型方法,有手工、注漿、旋坯和印坯等幾種。其中手工成型是傳統的制作方法。而制作技藝的關鍵則是脫空成型和坯件表面的精加工。所謂精加工,系指 用竹片、明針、刀具及用這些材質制作的其它專用工具,對已接上頸、腳、嘴、把手的壺口、身、蓋的表面,進行精細的括平、修整,這是紫砂壺成為工藝品的關鍵 之一。它的作用在于:紫砂熟泥顆粒大小不一,成型時坯體表面呈現高低不平,在精加工過程中,用上述工具將坯體整平,并把隆起的顆粒向下擠壓,使坯面平整光 潤。這時坯體外表形成一層較細致的表皮層,而內壁面雖在打拍泥片時也受拍打,但往往是稍事加工,泥料顆粒之間相對疏松,燒成后制品表面成梨皮狀,而疏松的內部呈現一定的氣孔率。
手工成型工藝的關鍵,在于泥坯成型過程中制作基本功的高低,在造型中把握壺身、嘴、把、口、足鑲接加添的融洽所取得的整體效果,以及表面的精加工,即用拍子、篾只、明針、刀具等專用工具,對已經加上頸、腳、嘴、把手的壺身整體、壺蓋或其他產品的表面,進行精細的刮平修整。對此,周容的《宜興瓷壺記》也有相關的說明,用工具修整表面,琢塑嘴、把,修整鈕、蓋等,“體成,于是侵者蘿之,驕者抑之,順者撫之,限者趁之,避者剔之,暗者推之,肥者割之……”
三、純手工紫砂壺收藏價值高
近年來,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十分火爆,這不僅源于經濟的快速發展,更源自于投資愛好者們對藝術品保值增值能力的肯定。
隨著紫砂壺行情節節攀升,壺藝泰斗顧景舟手制的壺拍價連連超過千萬,更是引發了一股紫砂收藏熱潮。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借用模具,快速生產,糊弄收藏者,造成惡劣影響,而純手工制作的紫砂壺就是不借用任何模具,完全憑手感制作出壺身、壺把、壺蓋,本人認為真正的優秀紫砂作品應該是全手工的,但這對制作者有一定的要求,須熟悉紫砂壺制作的每個步驟,熟練掌握紫砂壺各項制作工藝,這樣才能讓紫砂壺各部位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寓工藝與藝術一體,提升作品的藝術價值。
四、怎樣辨別純手工制壺
“純手工”的概念,在各個時期與各人理解中會不盡相同,但道理是一樣的,都需要高超技術與高等藝術合二為一的創作精品。首先在紫砂茶壺表面我們會發現全手工紫砂茶壺有著明顯的拍打留下的痕跡,類似于皺紋的壺有的明顯一點,有的紫砂茶壺則需要仔細觀察,但不管怎么樣藝人們不會抹殺這些能證明全手工制作的痕跡。另外因為是全手工制作,所以在壺身的線條弧度上不會十分完美,往往會微有起伏。壺蓋也有可能與壺口有細微的參差,乍一看去也許你會覺得壺在制作上略有粗糙,然而氣度十足。這些差別就像是勇士身上的疤痕,非但不是瑕疵,反而代表了榮譽和非同一般的出身,令人欣賞,也讓人由衷敬佩。
而“非純手工”作品相對而言,就容易很多;比如“擋坯”成型,首先它對“打泥片”的要求,就不是那么“苛刻”;對“泥性”及工具的熟知程度,要求也不是太高;由于大部分成型步驟要借助“模具”那對“基本功”的要求也不是太高;再加上可以開發很多的品種及可以大量的復制等眾多特點,所以“非純手工”作品,具有普及性的使用價值與商業價值。
五、結語
純手工紫砂壺是歷代以來紫砂文化的精髓,作為一個紫砂藝人,如果一味追求“非手工壺”所帶來的經濟利益,而棄“純手工紫砂壺藝”于不顧,對紫砂壺藝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我們只有努力發揚“純手工壺藝”才能保證傳統紫砂壺藝長盛不衰。
參考文獻:
[1]李治元.中國茶壺大觀[M].臺北:臺灣長春樹書出版社,2011.
[2]吳山.中國工藝美術大詞典[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3.
[3]名壺集錦[M].臺北:臺灣鐘文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