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波浪
摘 要:中國戲曲作為世界戲劇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眾多的藝術表現形式,符合東方人的審美需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結晶,承載著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精髓。戲曲不單是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存在,還有利于國家間的交流對話。但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困難和障礙,本文就中國戲曲的跨文化傳播創新模式進行闡述,找出發展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并提出相關的對策,以期在新的歷史經濟條件下推動戲曲文化的跨文化交流。
關鍵詞:戲曲;海外傳播;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4-0113-01
戲曲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代表,體現著中華民族特色風格。任何一種文化形式的發展對于推動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都能起到積極作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戲曲文化的發展也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增光添彩,中國戲曲經過漫長的發展,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國從13世紀就開始了戲曲傳播之路,但是由于文化差異和政治差異較大,在傳播過程中的阻力很大。經濟全球化讓世界各國交流更加頻繁,對戲曲藝術的發展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所以在新的歷史時期,作為戲曲文化工作者,應重點思考如何推動中國戲曲走向世界,并被世界各族人民所認同,成為一種世界共享的藝術形式。
一、中國戲曲對外傳播的發展
我國戲曲的早期發展階段從13世紀就開始了,從西方的歷史記載中會發現中國戲曲已被部分西方人所熟知,曾經一度在國外掀起了中國戲曲的潮流。到17世紀,很多西方人已形成了對中國戲曲的初步認識,融合當地特色與中國戲曲相結合創新了一些戲曲表現形式。18世紀,改編的元雜劇《趙氏孤兒》對西方戲劇也產生了極其廣泛的影響。
1919年到1950年間我國戲曲發展進入了高潮階段,也是到目前為止整個戲曲發展歷史的鼎盛時期。中國著名的戲曲大師梅蘭芳先生一生致力于向西方國家介紹中國的京劇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但由于中國人長期以來自卑心理比較嚴重,民族自信心不夠充足,文化認同感不強,所以對于戲曲文化本身的發展形成了較大的阻力。
新中國成立之后,百家爭鳴以后,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促進了戲曲文化的恢復與發展。改革開放由于國際間的密切交流,帶動戲曲文化邁入正軌,但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
二、戲曲跨文化傳播的障礙
1.開辟國際市場的困難。照目前的情況來看,戲曲在國外的演出場次逐漸增多,但是根本問題是依舊沒有形成國際標準化機制,這些戲曲表演并不具備真正的市場價值,觀看戲曲表演的也大都是留學生以及海外僑胞,沒有真正打開國際市場。倘若沒有規范合理的國際化機制,中國戲曲要走向世界仍然存在較大障礙,更無法達到文化交流和傳播的目的。
2.跨越理解障礙的困難。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和審美差異較大,導致外國觀眾不能充分感受中國戲曲的表現形式以及傳遞出來的文化內涵,中國戲曲在一定程度上是寫意的,是一種抽象化的表現方式,這也體現在中國的音樂和繪畫上,而西方的文化形式都重在寫實,他們習慣于直接的表達方式,不如東方人的委婉,這也是跨文化交際中所顯現出來的問題。除此之外,戲曲語言要翻譯成外國語言,在此過程中,難免會使戲曲語言中的意蘊有所缺失,同時也給外國觀眾造成語言理解上的障礙。
三、以跨文化交際視角看中國戲曲的海外傳播
根據上文所述,中國戲曲在1919年到1950年間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但在1919年之前,跨文化交流基本處于停滯狀態。這樣的情況是由于當時的戲曲演職人員受文化背景的限制,演出點都在華人聚居地,所以并沒有真正讓外國人關注到中國戲曲。1915年,由美國人開辦的北京教會學校舉辦了戲曲表演,讓眾多美國人對中國戲曲贊不絕口。后來,由梅蘭芳主演的京劇劇目《嫦娥奔月》在美國大獲成功。目前中國戲曲海外傳播有四種方式:一是國內劇團排練好劇目之后到國外表演,這種方式是戲曲大師梅蘭芳常采取的方式,但觀看表演的外國觀眾還停留在看熱鬧的層面,并未通過觀看戲曲真正了解和感悟中國傳統文化。二是華人華僑自建的劇團,經過自己的改編來表演中國戲曲,但在此過程中,他們會考慮不同國家人的文化背景,相比國內劇團他們更具有跨文化交際的意識。三是國內劇團帶著改編后的戲曲曲目到國外演出,這是一種思維進步的體現,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兼容并包,改編后的本土戲劇既保留了地方特色同時讓更多西方人開始接受并喜愛中國戲曲。四是外國喜愛中國戲曲的人士對部分曲目進行改編并在本土表演,典型例子就是美國的百老匯有不少劇目都改編自中國戲曲,但卻少了幾分韻味,減弱了其藝術魅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要真正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就要不斷克服文化差異,彰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色,讓戲曲散發其獨特的魅力,從而成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形式。中國戲曲的跨文化傳播任重道遠,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尋找新的傳播方法,讓更多西方人接受并喜愛中國戲曲文化,才能推動戲曲文化走向國際化大舞臺。
參考文獻:
[1]彭濤.基于“有講解的京劇巡演”模式的京劇海外傳播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3.
[2]徐翠.戲曲跨文化傳播研究:從“比較文化學”到“跨文化傳播學”[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04).
[3]董新穎.跨文化傳播中戲曲英譯的翻譯原則[J].戲曲藝術,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