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惠惠
摘 要:徐渭是明代中晚期最杰出的藝術家,不僅開創了明代花鳥畫大寫意繪畫風格,他的繪畫觀念在美學思想上,也有不可小覷的貢獻,其中,他的花鳥畫作品中,獨特繪畫語言的超前性就反映出徐渭繪畫創作的規律。藝術創作是主體表達情感的精神活動,而在這種活動中情感的表達必須與自身的繪畫形式語言達到統一。我們可以從徐渭的生平來了解他的精神狀態的緣由,以及他的繪畫風格和繪畫語言特征的形成。
關鍵詞:徐渭;花鳥畫;情感表達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4-0170-01
一、徐渭的生平
徐渭,生于明正德十六年,號天池山人,又號青藤。他出身于一個破落的中小地主家庭,幼時聰穎早發,20歲中秀才,但至41歲時,已8次鄉試落榜。后因胡宗憲官場失利,下獄后自殺,牽連到他從此斷送了徐渭的仕途。重創之下,他精神失常,病中數次自殺未遂,終于因殺妻獲罪,入獄長達7年,出獄時已經53歲。由于他一生坎坷多難,加上性格狂放,不為封建儒教和禮法所束縛,使他成為一個憤世嫉俗的封建禮教的反抗者。
徐渭用自己孤獨的靈魂觸物興懷,感受著他的時代,敏銳地捕捉著心靈深處的孤寂與悲痛,體驗著異于常人的精神世界。他是一個用生命去生活、去創作的藝術家,他的文章字字珠磯、他的繪畫嬉笑怒罵,以一個旁觀者的冷靜抒寫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徐渭就是這藝術舞臺中的“戲中人”,其繪畫作品更是充滿自喻色彩。
二、徐渭大寫意花鳥畫的藝術特征
徐渭是一個幾乎被生活所拋棄的人,但是他在藝術上,是一個順應了藝術發展潮流的藝術家,他始終站在藝術發展潮流的最前沿,把寫意花鳥畫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徐渭作畫注重自身的情感表達,在用筆上較之前人有著很大的開創性意義。而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多注重以書入畫,由于徐渭自身有著深厚的文化修養,所以他的作品看似雜亂沒有章法,實則法度嚴謹。
以《墨葡萄圖》為例,畫面中葡萄藤的表現讓觀者感受到畫者的情緒變化,粗藤全運用飛白的方式寫出,葉子間細藤的變化則是用草書尖筆揮灑并自由散落在畫中,仿佛這是一段極度抽象和概括的音符,極有運動之感。整段葡萄藤的表現并不是很具體但卻富有形象感,幾團墨跡和看似隨意的用筆交相輝映。從凝滯不前的、無序的繪畫節奏感中可以體會到草書筆法的大膽揮寫,寥寥數筆就充分體現了作者緊張、不滿、憤慨的情感表現,并給觀者帶來震撼。
這幅作品構圖大膽奇特,筆法潑辣豪放,一桿老藤斜穿而過,藤條錯落低垂,枝葉氣勢動人。由于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的水墨技巧,筆墨的濃淡干濕掌握的恰到好處。所以枝葉和葡萄的質感都很強。徐渭在這幅作品上題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詩:“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前兩句說自己落魄半生,一事無成。后兩句表面上是說葡萄,實際上也是說徐渭自己。筆下的葡萄就像顆顆明珠,但是沒人要,賣不出去,只好把它們扔到野外的葡萄藤上去。詩的字體歪歪斜斜,風格獨特,很容易使人聯想到畫家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
另一幅《折枝石榴圖》,只有一枝石榴,畫面簡單利落。按中國民俗,石榴是有多子多福的寓意,但是,在徐渭這里,《折枝石榴圖》卻用石榴來表現明珠暗投,懷才不遇的情感。他題詩:“山深熟石榴,向日便開口。深山少人收,顆顆明珠走。”山中的石榴成熟了,但是卻沒有人去收獲它,顆顆的明珠只好落在荒野里。
徐渭之前的花鳥畫創作大都沿襲了宋代宮廷畫院的畫風,而徐渭有意識的對事物進行夸張變形,使畫面更具張力。在藝術形式上,擺脫了宮廷畫風過于嚴謹巧媚的風氣,提高了筆墨語言的表現力。在內容上,不喜歡受到物象的局限,并借題發揮,給人以強烈的情感認同。而且徐渭的題詩畫也是前無古人的,之前畫家的作品題詩大都是一種較平淡的文人情緒的表達。獨特的藝術道路往往與獨特的畫風相統一,他曾將自己的各種藝術才能排了高下:“書一、詩二、文三、畫四。”事實上,徐渭的繪畫是在他的詩、書、文中孕育出來的。他以書入畫,得米芾、蘇軾等書法家的神韻筆法,筆態豪放,意氣風發,但決非亂筆涂鴉。正是用這種書風把晚明的寫意畫引進到一個前人尚未達到的新的境界。
三、結語
徐渭不僅以他多變的藝術道路昭示了這個時代,集詩文、學術、戲曲、書法等各方面成就為一爐,真正展現了他的藝術的價值和存在。而且是一位具有承前啟后意義的偉大藝術家。
徐渭的花鳥繪畫在學習前人的基礎上又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思想性與藝術性并存,“不拘物象,而重生韻”,筆墨的巧妙運用是徐渭繪畫的特點。徐渭的存在使得明代畫壇生出了耀眼的光彩,中國的水墨花鳥大寫意體派得以真正的確立。并把中國寫意花鳥畫推向了能夠強烈抒寫內心情感的極高境界,把在生宣紙上充分發揮并隨意控制筆墨的表現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成為中國寫意花鳥畫發展中的里程碑。他所創立的水墨大寫意花鳥畫風,對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海派及至近現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人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蘇東天.談徐渭的大寫意畫[J].美術史論,1986(01).
[2]謝謙.游于藝:徐渭的藝術精神[J].四川大學學報,2002(04).
[3]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徐書城.中國繪畫藝術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