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彪
摘 要:體育新課程改革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課程理念與教學理念,而理念的更新必須落實到體育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上,這才是真正推進體育新課程改革的關鍵。
關鍵詞:初中體育;教師;教學行為;改進策略
初中體育教師課堂教學行為中存在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廣大的一線體育教師和學者們關注的焦點。體育教師教學行為的改進需要體育教師自我反思、自我矯正或其他資深專家和教師的指導、培訓。
一、改進初中體育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整體策略
這里所說的整體策略是根據當前初中體育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現狀,從宏觀上提出的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體育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是由教師的多種具體教學行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對體育教師課堂教學行為進行整體優化,減少一些低效課堂教學行為的發生,是實現體育課堂有效教學的重要策略。
(一)堅定“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體育新課程標準要求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建立“以人為本”“以健康為核心”的教育理念,是對傳統體育教育的繼承和揚棄,是學科進步的表現。同時,行為科學理論更是強調體育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關注。
(二)提高體育教師自主學習意識
體育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最主要的條件就是體育教師自主學習的愿望和動力。只有在體育教師把外部驅動與自發狀態轉換為內部驅動與有意識的自我學習之后,才能夠從根本上保證和提高體育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而要實現這種轉化,體育教師就需要加強自身知識儲備。比如:閱讀教育教學理論等方面的書籍(如新課程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
二、改進初中體育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具體策略
基于上面初中體育教師課堂教學行為改進的整體策略,主要是從教學行為的預設、教學行為的生成以及教學行為的反思(即課前設計行為、課中教學行為以及課后反思行為)三個方面來對體育教師課堂教學行為進行優化和改善。
(一)課前設計行為改進策略
課前的設計行為是整堂體育課組織的集中體現,是所有教學行為的開始。對于設計行為的改進,首先是教學目標的設定,我們的新課程教案在設定學習目標的時候,應當站在學生的角度和立場上,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學內容來確定。另外,體育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還應該注意當代社會的需要和體育學科的性質與特點;其次,還應關注教學過程預設與生成的優化。對教學過程進行合理的預設是上好整堂體育課的前提,也是體育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無論是有著深厚經驗的老教師還是初出茅廬的新任體育教師,要想使體育課的教學達到理想的效果,那么就必須在預設上下功夫。
(二)課中教學行為改進策略
1.注重初始組織氛圍。體育教師應該關注體育課的前奏。體育教師應該掌握開場白的時間,不宜過長,開場白要精練、有吸引力,不宜過分夸張。在初始階段,體育教師應該用心地準備并設計好課堂導入,這個設計是要在了解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的基礎上進行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在一開始就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舉個例子來說,這堂課的內容是學習新的廣播體操,那么教師就可以先播放廣播操的音樂,用音樂做導入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展開教學。
2.注意講解語言的藝術性,進行多方位示范。體育教師在講解教學內容時,要注意語言的藝術性。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對講解時間的分配以及講解的重點、難點等方面做一個詳細的、完整的、合理的統籌規劃。同時,教師講解時要注意邏輯性,要能夠讓學生聽懂講的是什么,講的重點在哪,他們之間的聯系在哪等。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系統知識結構的形成。
3.注意練習方法的多樣性與針對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體育教師在學生練習階段,可以釆取游戲法、比賽法等多種練習方法相結合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達到體育練習的效果。
4.提高討論互動的效果,盡量關注到每一個學生。討論互動是體育課堂一個重要的部分,在這個階段,需要體育教師在課前就精心準備一些與課堂內容相關的討論話題。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呈現自己的想法,然后讓學生進行自主討論。在整個討論的過程中,體育教師要注意到每一個學生的狀態,鼓勵沉默的學生進行發言,盡量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同時,教師要在一旁給予及時的點評,以便討論互動能夠順利進行。
5.放松活動要合適,及時進行總結。體育教師在課堂結束組織階段,應當準備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互動小游戲來作為放松活動的一部分,也可以采取同學相互拍打及互背放松肌肉的方式等,但是,要注意學生的運動負荷量,切記不能過度疲勞而影響到接下來的學習。
(三)課后反思行為改進策略
體育新課程改革要求體育教師做一個對自己的實踐不斷思索的“反思的實踐者”。初中體育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改變離不開教師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反思是體育教師專業發展與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加強體育教師自身課堂教學行為反思的知識基礎;形成良好的反思習慣,在進行教學行為反思時不僅反思課覺存在的問題,還應該反思課堂成功的地方,更應該對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一些獨特的見解、精彩的問答以及創新的思維活動進行反思記錄;拾當地尋求他人的幫助,可以通過與專家對話和交流來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學校應形成反思機制,促進教師反思。(如對教師開展評優與獎罰制度,把教師的反思作為評價標準等)。學校還要建立對反思的期望和與之相符的保障機制,有利于反思成為教師的職業習慣;建立教師反思發展組織,為教師反思過程提供物質的、精神的、環境的支持,促使反思的層面更深入、反思的問題解決更具普適性,使反思的水平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