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平
(渭源縣蒲川中學 甘肅 定西 748200)
摘 要:精心設計作業,合理布置作業,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改變作業的批改方式,改革作業的評價方式,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高效發揮作業功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習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新課標;化學作業;高效性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的作業負擔仍然比較沉重。隨著新課程改革深入開展,廣大教師對作業問題的研究也日益重視,但還存在很多問題。在新課改這樣一個系統工程中,作業的改革明顯滯后于其他環節。精心設計作業,合理布置作業,發揮每一道作業的功能,做到量少作用大,是解決現實問題的途徑之一。
一、開拓思維、精心設計作業,體現化學作業“高效性”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對它設計的優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減負空間,豐富課余生活,發展獨特個性。化學作業設計的“高效性”,體現在趣味性、層次性、合作性、有效性、探究性和創新性。
(一)趣味性
教師應用一種開放的立體視野設計作業,使之形式多樣,讓學生樂于接受。課外作業的形式可以有口答習題、書面習題、化學日記、家庭小實驗、化學板報、化學謎語,探究實驗和課外觀察、調查、實踐等。如假期可布置學生多關心時事新聞和多看報紙,并且把自己最關注的新聞剪下來,貼成小展報。有些學生選擇有關食品安全的新聞,有些學生選擇有關環境污染的新聞等,貼好后,還加上自己的體會和建議,最后貼在課室后面的大黑板上展出,讓同學們互相交流、增加對社會的認識。
(二)層次性
層次性的內涵有兩個:一是作業的設計要具有一定的梯度,讓優、中、差基礎不同的學生都得到發展,體現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二是作業的層次要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來確定,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不能太難,也不能太容易,如課堂作業可運用“小步子,快反饋,即時點評,快速強化”的做法來體現層次性,將那些看起來并不是很聰明的學生也納入教學視野。
(三)探究性
傳統的反射性作業主要是指教師在講完新課后通過大量的知識點以書面作業的形式機械地訓練學生,使之形成固定的條件反射。而探究性作業則是將暫時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呈現出來,這種類型的作業力求使學生通過探究這一過程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學會構建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實現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進入復習階段,學生往往覺得枯燥乏味,我們在星期六、日就布置家庭小實驗。如利用廚房中的物品設計方案檢驗雞蛋殼的主要成分,老師提供石灰水和碳酸鈉溶液,在家中選擇其余適合的藥品和實驗儀器;又如每人分發一些PH試紙,要求測定家中至少五種物質的酸堿性。學生在親身體驗實驗樂趣的同時,也開拓了他們的創新思維。
二、改革作業單一的批改方式,體現教師批閱作業的“高效性”
作業的批閱方式不能一成不變,傳統的化學作業批閱方式是教師一人獨批、獨改、獨評,老師工作量大,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位,效果差。作業批改方式應多樣化,可因題而異,將常規批閱、學生互相批閱、選擇抽樣批閱及答案對照相結合,由師生共同完成。
(一)隨堂批改
上完新課后,簡單的作業當堂完成,采用競賽搶答、小組比賽的方法,當堂集中統一批改。這樣既可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完成作業的速度,又可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小組批改
新課程強調合作學習,教師可將作業按學習小組分開,指定一名學習成績較好的任組長,共同討論各習題的解法及答案,教師綜合各組意見后公布標準答案,然后各組員流水作業,進行批改。這樣,學生在批改中能夠吸取別的同學好的解題方法,也可以從別人的錯誤中吸取教訓,以防重蹈覆轍,還能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嚴謹的學習態度,互幫互助的學習風氣,活躍課堂氣氛。
(三)教師面批
平常學生做作業和教師批改作業一般是分開的,其實這是極不合理的,使作業在教與學中的作用大打折扣。教師可利用課外時間與學生面對面,逐題批改,及時指出其錯誤,啟發弄清錯誤的原因,并要求學生馬上進行訂正。與常規的批改相比,輪流面批的反饋方式可以使學生及時知道什么是正確的反映,什么是錯誤的反映,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對作業較差的學生此法尤為必要。但“面批”絕不是當面批評,應采用面批與鼓勵相結合的方法,效果會更好。
總之,作業設計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生主體參與和教師指導相結合,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認知活動,運用有效的認知策略,選用適當的思想方法,以創造性思維來解決問題,獲得最佳學習效果和終身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深入研究作業訓練方法,從選好習題、分層訓練、及時反饋、有效講評等方面,優化作業訓練的各個環節,不斷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構建學生知識體系和技能體系,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作業能力,減輕學生負擔是能實現的,從實質上提高作業的“有效性”是可以做得到的。
參考文獻:
[1]吳雪梅.淺談普通初級中學的化學教學[J].化學教學,2008(12):22-23.
[2]張海燕.談新課程下的化學作業設計[J].科教文匯,2009(2):180.
[3]李永紅.對新課程課堂教學學生有效學習的思維[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6):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