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譯文學作品不僅僅需要具有扎實的英文基礎,還要對于文學作品具有深入的剪接,靈活運用英文詞匯。歷史文化的發展帶來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英語翻譯工作是將語言進行切換表達,尤其在翻譯文學作品時,應該考慮到文化背景的不同,對于作者的中心思想有一個良好的把握。對于高校英文翻譯教學來說,本身高校就缺乏在英文教學上的語言環境,重視書面用語和語法教學,對于口語比較薄弱。因此,學生要想對于文學作品翻譯有較高的把握,就需要學校、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本文通過研究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英文文學作品翻譯者的基本素養,提出來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的建議,希望對于大學英語教學提升有所幫助。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文學作品 閱讀和翻譯
一、前言
一個國家的文明高度往往體現在其文化發展深度上,文學作品是語言發展的體現,能否將文學作品讀的透徹和翻譯得栩栩如生,是對高校大學生英文閱讀和翻譯能力的重要評價指標。文學作品的翻譯不能將中文或者英文直譯過來,需要翻譯者對文學作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和創作,需要譯者還原作者本意。這就需要大學生明白文學作品翻譯的重要性以及中西方文化差異,學會靈活使用英文詞匯和語法。因此,高校在進行英文教學時,不僅要給學生傳授英文學習的技巧,還要講授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使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翻譯感興趣,培養出更多的中外文化交流大使,搭建起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
二、中西文化差異分析
1.中西方價值觀念不同。中國文化歷來崇尚任、智、禮、義、信,孩子從小就被教導應當有集體觀念,不能為私利所動,因此,在中華文化里是集體文化,而在西方強調個人個性化的發展,以個人為中心。在英國、美國等國家的民眾文化觀念中,強調個人利益,個體自由是至上的,孩子成年之后,就會有自己的生活,父母極少去干預,但是在中國父母眼中,家庭是最重要的。西方人往往都有自己獨立的生活方式,不會受到家人或其他個體的干預,中國比較注重群體利益,愿意為集體而犧牲個人利益。
2.中西方風俗文化不同。風俗文化是一個國家、集體或民族千百年來,在生產生活等的發展中形成的固化的生活習慣。中西方由于地域、氣候、人口等多方面的差異,導致千百年的發展以后,風俗文化有了很大的不同。例如,在中國紅色是一個受人喜愛的顏色,它代表著“好運”、“喜慶”等,人們會用紅色象征生活、事業等節節升高;而在英語中,紅色往往與其他詞語連在一起成為貶義詞,“see red”就有火冒三丈的含義。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相同字面意思的詞語,在加上寓意以后,就會有不同的文化差異。
3.中西方看待非語言文化不同。在交際活動中,非語言文化也是很重要的,人們在交談的過程中離不開表情、手勢等的幫助,甚至在某些時候,非語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西方人在見面時,習慣用擁抱來表達對一個人的歡迎和喜愛,而中國人習慣用握手來表示友好。在交流時,眼神交流也是很重要的,例如,西方人如果對于對方談論的話題不感興趣,就會有眼神躲避,但是在中國,眼神躲避意味著沒有禮貌。
三、英文文學作品閱讀和翻譯者應當具有的基本素養
1.扎實的中英雙語語言基礎。要想讀懂一篇英文文學作品,首先就是要有扎實的英文知識基礎。閱讀和翻譯是英文學習過程中的必經之路。閱讀和翻譯的過程,就是對語言進行理解,加工并輸出。如果沒有扎實的中文和英文知識基礎,在閱讀理解英文文學作品時,就不能對作品內容和中心思想有一個好的把握,從而不能對文學作品進行更高質量的翻譯,不能將文學作品流暢翻譯完成。
2.深厚的文學功底。對于文學作品的翻譯并非簡單的將字面意思解釋過去,閱讀和翻譯是對不同國家文化進行傳播的介質,大至國家戰略層面,是國家對外輸出文化的重要途徑,因此,文學翻譯者應該具有較為深厚的文化知識和廣闊的眼界。對于英文文學翻譯者來說,其具有的知識內容應該越寬泛和精深越好,知識面應該涵蓋中西不同文化背景和翻譯專業相關的文化知識。文化背景包含政治、經濟、環境、人文、歷史、風俗、種族、自然、宗教等等多個方面;翻譯所需的文化知識包括所翻譯文學作品相關的科技、天文、技術等等的需要一定技能了解的知識。而翻譯者應當精通自己所翻譯文學領域的專業知識,掌握與所翻譯專業的相關內容,比如哲學作品翻譯家就應該懂得歷史知識和自然知識。
3.具有合理的翻譯技巧。翻譯者應該在日常翻譯中進行工作總結,有自己的翻譯策略和方法。翻譯者所要做的工作不能局限于翻譯本身,而是應該研究翻譯原理,翻譯者自身的經歷、愛好等等,也會影響翻譯的效果和質量。翻譯者應該通過不斷的翻譯工作經歷,尋找翻譯工作的規律,從而提高自己的翻譯質量和效率。
四、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教學策略
1.教會學生體會文學作品中的情感要素。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具有獨特的語言魅力,但是在大學生在進行英文寫作的時候就會比較死板,無法表達出作品本身應有的思想感情,因此,高校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在閱讀原著方面的意識培養,文學作品翻譯時首先將原著進行閱讀,并且體會作者的用意和感情,結合原著體會文學作品的中所表達的情感,這樣才能在文學作品翻譯時使用準確的詞匯,將文學作品完好的翻譯。在英文翻譯中,詩歌的翻譯是最難的,同時也最能鍛煉大學生的翻譯能力,如果直譯過來,就不能展現詩歌中的韻味美,這就需要翻譯者使用形象的比喻來進行翻譯。
2.教會學生把握文學作品的整體風格。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寫作手法,不同的作品也有不同的風格,不同時期的作品有不同的寫作手法,作品當中包含著文化要素。因此,文學作品翻譯者應當從時代背景、寫作手法、作者寫作風格等各個方面,從整體上把握所要翻譯的文學作品的特點,研究作者的中心思想,把握文學作品的整體風格。只有這樣,譯者才能根據文章進行藝術加工,對文學作品發揮想象力,從而形成自己的翻譯風格。要想完成高質量的翻譯工作,翻譯者在將原著認真研讀的基礎上,把握作者的作品主線和整體風格,加之譯者的文學功底,進行藝術加工。所以老師要在教學時,幫助學生分析英美國家文學特點,分析英美文學作品的風格和不同作家的寫作特點。
3.教會學生處理好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對于翻譯工作是一項難題,翻譯者在進行翻譯時會受到固有文化的束縛,從而與原著母語有較大差異。英文翻譯者在對英文原著進行翻譯時,應該首先了解作者所在地和所處時期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特點,找出原著中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翻譯者可以將原著翻譯后進行藝術加工和再創作,減少在翻譯之后讓原著意思失真的誤差。翻譯者還可以去查閱一些其他西方國家的文化特點,進行角色轉換,假設自己置身于作者所在的時期和所在的國家,從而站在作者的角度進行翻譯。高校在課程設置方面,應注意設置有關西方文化賞析和見解的課程,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
4.教會學生合理運用直譯和意譯。直譯的翻譯效果可以最大程度還原原著的語言風格,將原文完整展示出來;意譯只能將原文部分保留,將原文進行了再加工。直譯和意譯這兩種翻譯方法都是在英文文學作品翻譯中常用的方法,只有將這兩種方法合理進行運用,該直譯的直譯,改意譯的意譯,在合適的地方使用合適的翻譯方法,才能讓翻譯過來的文學作品使人讀的舒服有趣,而不是枯燥無味,難以理解。將直譯和意譯這兩種方法使用得當,才能讓讀者更好的體會原文的意思,感受原著的語言魅力,讓學生真正對翻譯工作感興趣。因此,高校應當針對直譯和意譯的特點和不同,來幫助學生總結怎樣恰到好處的運用直譯和意譯。
5.教會學生對譯文的潤色技巧。翻譯者在對作品完成翻譯之后,應當進行檢查和潤色,這就需要譯者有較強的理解能力,譯者需要對譯文進行思考,把握整體的語言風格,對原文有較好的邏輯思考,使譯文的意思和風格等真實還原原著,上下文有較好的銜接,這樣才能提高翻譯的水準和高度。對文學作品潤色,考驗了翻譯者的綜合素質,因此,高校應當聘請專門的教師,來對潤色技巧向學生傳授。
五、總結
英語作為當前全球交流的主要語種,已經成為了中國教學中的重要課程。而英文文學作品翻譯不僅僅是一項單純的翻譯過程,還要求翻譯者對文化背景有所了解,譯者必須要將中英之間的文化差異、語言特點和寫作風格有獨特的見解,使讀者能夠站在作者的角度進行閱讀。翻譯者在忠于原著的基礎上超越原著,這樣文學作品的翻譯才能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劉茹.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策略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5 (8).
[2]周湘如.英語文學作品的賞析與翻譯[J].芒種.2013(7).
[3]李心艷.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策略研究[J].芒種.2013(9).
[4]黃柳.文化學視闊下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技巧研究[J].海外英語.
作者簡介:吳可佳(1978.2-),女,湖南長沙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與翻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