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迅
[摘 要] 音樂教育在小學教育階段應該占據重要的地位,它是培養學生藝術素養、創造精神和自由靈魂的基地。音樂不僅能夠啟迪人的智慧,同時也是傳承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小學音樂課程雖然面向小學生,但在傳承文化這一歷史使命上同樣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本文就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小學音樂課進行融合,借助音樂教學,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作了一定的探討與研究。
[關鍵詞] 傳統文化 小學 音樂 融合
音樂教育在小學教育階段應該占據重要的地位,它是培養學生藝術素養、創造精神和自由靈魂的基地。音樂不僅能夠啟迪人的智慧,同時也是傳承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小學音樂課程雖然面向小學生,但在傳承文化這一歷史使命上同樣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作為小學音樂教師,我們有責任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小學音樂課進行融合,借助音樂教學,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之博大,并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
一、借助音樂欣賞,了解傳統文化之博大
1.感受悠長歷史中多姿多彩的節令時俗
小學音樂教材中有大量體現傳統民俗活動的歌曲。例如歌曲《爺爺為我打月餅》,讓孩子們知道了中秋節的日期和節令食品,不妨再拓展些知識,為學生講一講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讓孩子們對中秋節的傳統文化含義有進一步的理解。這些應景的節日歌曲為孩子們了解中國的傳統民俗風情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教師們應該利用好這些素材,并加以適當地擴展,讓孩子們在音樂課堂中體會到中國傳統的悠久燦爛。
2.領略遼闊大地上面貌各異的民族風情
小學音樂教材中有大量體現各地民族風情的歌曲。例如《我愛雪蓮花》表現了新疆哈薩克族兒童對邊防軍的熱愛,《嘎達梅林》寄托著蒙古族人們對歷史英雄嘎達梅林的深情,《草原贊歌》中有內蒙古大草原的壯美與富饒,《金扁擔》中有苗家兒女的生活新貌……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服飾、習俗,通過小學音樂課中大量少數民族特色歌曲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在小學階段了解到各個民族不同的旋律調式、節奏特點、舞蹈特色,同時也讓學生對少數民族的文化差異有了初步的了解,對中國文化的豐富廣博有了深刻的體會。
二、開展音樂活動,體會傳統文化之精深
大量的音樂欣賞固然可以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盡可能多地接觸音樂作品、了解作品中的傳統文化之博大,但從小學生的認知心理角度考慮,適當合理地開展音樂活動,讓學生親自融入到傳統文化氛圍中去,能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傳統文化之鮮活與精深。
例如教學《新年好》《過新年》這兩首歌充滿了新春歡快的節日氣息,不妨跟學生交流一下,什么是過年,過年要做哪些事。大部分學生都會提到過年要放鞭炮,老師可以跟學生聊一聊鞭炮的由來,加深學生對年俗的理解。也可以在歌曲背景音樂下教學生剪一些簡單的窗花,既能普及紅色窗花的由來,也可以讓學生帶回家裝點居室,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和自豪感。可見,合理地利用教材歌曲內容組織學生進行音樂游戲,是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內在體認的有效途徑,值得深加研究、大力推廣。
三、創編教材,傳承古典文化之精髓
基于以上對音樂教材中民族音樂的分析,音樂課堂在沿用國家統一的課程教材之外,可以立足于傳統文化這塊基石,嘗試創編一套校本教材,充分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帶領學生走進傳統,傳承古典。我們可以將現行音樂教材中與民族傳統有關的音樂作品摘取出來,如前文所述,按照節令、民族、器樂三個部分依次編排。根據音樂節奏旋律的難度,選擇適當的年齡段進行教學。其次,選取合適的補充曲目。對于國家教材中未選入的曲目,進行適量的增選。比如關于節令民俗的《冰糖葫蘆》《賣湯圓》《掃墓歌》《五月五是端午》《月兒圓圓》《中秋拜月歌》《八月桂花遍地開》《爺爺年紀大》等等,關于少數民族風貌的《傣家娃娃數星星》《水家斗牛樂》《侗家讀書郎》《祝福祖國阿媽拉》《可愛的一朵玫瑰花》《烏蘭巴托的爸爸》等等。
而對于民族器樂的認知則以音樂鑒賞與特長交流為主。當前重視幼兒器樂演奏培養的家庭很多,有不少學生都利用課外時間學習器樂演奏,其中不乏蘊含著深厚的傳統文化精髓的兒童民族器樂演奏曲目,葫蘆絲小曲《牧童謠》《月光下的鳳尾竹》,竹笛曲《茉莉花》《小河淌水》,古箏曲《漁舟唱晚》《秦桑曲》,琵琶曲《江南三月》《陽春古曲》,二胡曲《葡萄熟了》《賽馬》等等,古典的民族器樂用絲竹八音傳遞著古典的文化底蘊,給了我們生發傳統文化的天然土壤。
總之,華夏民族流傳千古的節令時俗、中國大地豐富多樣的民族音樂、時空萬變清音永存的民族器樂,三者構成了滲透傳統文化的音樂課程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嘗試創編以華夏傳統文化為重心的校本教材,結合生動活潑的音樂游戲,在教學中交互切入,互相滲透,可以逐漸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學生沉浸在古典文明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承擔起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