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慶
【摘 要】對于一些通俗易懂的淺文,本文提出了教師應當注重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本的內涵的觀點,并探討了高中語文散文教學實施淺文深教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 散文 淺文深教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B-0116-02
“淺文”指的是篇幅短小、文字淺近平易、表現手法或者思想主題單一明顯的文章。由于學生容易理解,因此教師往往會在教學時對文本淺嘗輒止,導致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缺乏深度。筆者認為,教師應把淺文教出深度來,引導學生揣摩與領悟淺易文字背后的深意,提高其文學素養。
一、起點,尋找認知沖突
“有教養的頭腦的第一個標志就是善于提問。”可見,提問對于能力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語文閱讀教學的起點是引導學生尋找認知沖突,善于針對全文提出問題。因此教師應先引導學生抓住閱讀文本后的第一感覺,尤其是認知沖突,然后以此為切入點,激起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和欲望,從而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
比如,筆者在教學《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時,先讓學生自主閱讀全文,然后小組成員之間進行討論交流,并針對課文內容提出一些問題。小組交流后,學生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1.作者為什么說“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2.作者運用了什么手法來表明自己的觀點?這樣寫有什么表達效果?3.怎樣才能成為一根能思想的葦草?4.文中的“道德原則”指的是什么?什么樣的行為不合乎這個原則?……這是學生在閱讀初體驗后產生的疑問,這些疑問是淺文深教最好的切入點,接下來筆者從這些問題切入,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閱讀、分析。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先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和思考,發現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從而產生認知沖突,激起他們的認知欲望,同時也促使學生對全文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使他們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支點,打開思維之門
淺文深教需要一個支點,將散文中淺易的文本過渡到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當中,這個支點的建立可以通過設計一系列問題實現,通過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解析,從而開啟他們的思維之門。
比如,筆者在教學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時,當學生閱讀完全文后,筆者設計了一系列問題,第一個問題:“夜深人靜時,作者為什么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學生翻閱課本,快速從文中找到了答案,主要是由于作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夜深人靜之時本應好好休息了,但許多事情剪不斷,理還亂,就想去荷塘邊散步,以此來排遣內心的煩惱。緊接著,筆者又問道:“為排遣不寧靜,作者散步的游蹤是怎樣的?”學生從文中尋找線索,找到了正確答案,游蹤是“家—小路—荷塘—家”。接下來,筆者問道:“經過一夜暢游,朱自清找到心靈的寧靜了嗎?”學生齊聲回答:“找到了寧靜。”然后筆者說道:“我們一起來看下作者的心情是怎樣變化的。請大家找到第 3 自然段,然后朗讀一遍。”學生朗讀完后,筆者問道:“這一段獨白展現了朱自清怎樣的心情?”然后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與探究,再由小組代表進行發言,最后筆者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總結,給出正確的答案。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通過具有層次性、遞進性的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與探究,使他們進行橫向思考、縱向挖掘、多重聚焦,充分打開思維,全方位理解文本內容,高效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三、原點,挖掘現實意義
淺文深教教學的原點是立足于現實意義,為了使學生對課文的學習更加有深度,教師在教學時要善于充實文章的背景源,引導學生挖掘現實意義。通過補充背景源,有助于學生充分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比如,筆者在教學《故都的秋》時,先向學生介紹了作者的經歷和文章的寫作背景。郁達夫于 1934 年 8 月創作了這篇文章。為躲避國民黨的恐怖威脅,1933 年 4 月,郁達夫由上海遷居杭州。1934 年 7 月,他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感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該文。在了解了作者的經歷和文章的寫作背景后,筆者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文章進而挖掘這篇散文的現實意義:“作者極力稱贊了秋的味道,將北方秋天的景象刻畫得非常真切、意趣深遠,并借景象抒發了內心的情感,對此你們能夠領悟到什么意義或有什么感觸嗎?”接下來,筆者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然后討論這一問題,最終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總結道:“無論什么人都要領悟生活之美,體驗生命的本質。只有融進自然,融進生命,才能真正體會生活之美,秋之精要。”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通過補充所學散文的相關背景資料,引導學生深入地探究文章背后的現實意義,使教學更加具有深度和廣度,也促使學生有所感悟、有所收獲,達到了素質教育的要求,構建了高效的語文課堂。
四、落點,體會人物情感
散文要反復朗讀,在比較中體會作者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引導學生與文本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為落腳點,通過對文本語言的詳細解析,深入細節,使學生充分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提高其閱讀能力,升華語文素養。
比如,同樣是在教學《故都的秋》這篇散文時,教師引導學生對文中的重點語句進行了分析與解讀,為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全文的思想感情做好了鋪墊。文中的“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句話,精要地概括了文章的主旨,突出了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而“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這一句則表達了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贊美之情;“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這里通過視覺、觸覺等描寫展現了作者的心境大約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這一句強烈地表達出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迷戀和不舍。對全文的文本進行解析后,筆者以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為落腳點,引導學生進行了最后的探討與總結:這篇散文既是對故都秋的客觀描繪,又是作者當時心情的折射,文中處處滲透著郁達夫消極和積極情緒在糾結、斗爭的痕跡,作者在描寫故都的秋的同時也表達了對國家的擔憂,抒發了對故都的向往、眷戀的感情,流露出作者憂思、孤獨的感受。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文本語句,使他們體會了每一個句子、每一個段落中所蘊含的情感,進而歸納總結了全文的主旨和感情基調,充分體會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同時也提高了學生閱讀分析的能力,高效完成了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時通過引導學生尋找認知沖突、打開思維之門、挖掘現實意義、體會人物情感,能夠有效地實現淺文深教,“點”出散文的味道。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忠實于文本內容,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不可為深而深,而是要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淺中求深,從而提升他們的語文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金林娟.淺文深教,還需發揮教師“導”的作用——《五柳先生傳》教學設想例說[J].求知導刊,2015(3)
[2]唐華鳳.咬文嚼字:《散步》背后的淺文深教[J].語文知識,2016(19)
[3]曹衛東.關于高職語文“淺文深教”的幾點思考[J].江蘇科技信息,2015(6)
(責編 郝 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