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莉蓉
【摘要】目前師范生教師身份認同危機已經成為人們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師范生教師身份認同危機對學生的學習以及今后進入教師崗位后都將產生不良影響。本文就師范生教師認同危機的表現及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關應對策略。希望能給師范教育提供有益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師范生 教師身份 認同危機 應對策略
由原來純粹的學生身份向教師轉變的過程,其實是一種動態復雜的適應過程,在這一適應過程中,師范生在價值觀念、情感態度及行為方式等方面都受到挑戰與沖擊,從而陷入身份認同危機當中。師范生需要在生活與學習中學會改變與完善自己,才能適應自我身份的改變,合理規劃自身學習生涯。在實現身份轉變的過程中,師范生產生的教師身份認同危機就必然成為值得思考的重要議題。
一、師范生教師身份認同危機的表現
1.缺乏歸屬感。歸屬感是成員置身于群體之中而尋求到的與群體其他成員的一致性。師范生在入校學習后,往往會面臨著歸屬感消解的危險。如一些師范生當初選擇師范院校時,通常是是抱著對教師職業的崇拜,而選擇師范專業的。然而,他們進入師范院校學習后,教學仍然是滿堂灌、注入式,評優樹先仍然依據學習成績,學習內容枯燥乏味,一些教師還不如高中教師負責盡職,這都消解著師范生對于教師職業的認同。同時,社會上對教師職業的偏見也不同程度對他們的認同感產生不良影響。
2.缺乏方向感。人需要有一定的價值立場與觀念,才能決定行為的方向。如在當前的教育實踐中存在著素質教育觀與應試教育觀的沖突,這也使師范生的方向產生了模糊感,盡管學校與學生自身也以一些“進步的話語”來進行心理暗示,當他們進入實踐場所后,他們發現應試教育大行其道,素質教育只是表面形式,他們的方向感隨之迷失,質疑當前教育的價值實現方式。
3.缺乏積極性。學習與實踐是師范生體驗教師身份價值與意義的現實基礎。但是師范生單調重復性的學習生活,使師范生陷入一種消極的身份認同危機之中。他們初入學校時曾經對教師職業滿懷期待與希望,但是機械重復的學習消解了學生對教師職業的激情,只是消極地依賴課程接受知識,枯燥的學習生活消解著對教師職業產生的認同感。
二、師范生產生教師身份認同危機的原因分析
1.教師身份確認的不確定性。現代社會不僅要求教師傳道、授業、解惑,而且需要充當社會代表、裁判、法官、偵探、父母替身、朋友,甚至是發泄對象。這些都使師范生對教師的角色價值產生質疑,教師有可能成為這樣的綜合性角色嗎?面對社會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師范生很難承受壓在自身的“理想角色”,再加之現實中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矛盾沖突,致使師范生產生了職業茫然感,極大地擾亂了師范生對教師身份的認知,使得師范生的自我同一性發生斷裂,產生了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對于自己該向何處發展產生了質疑與迷茫。
2.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相脫離。目前師范院校采取的是先理論學習、后教育實踐的程序模式,專業理論學習與教育實踐是相互分離的,師范生沒有太多的機會接受基礎教育實踐。目前學校理論課程學時的比重遠遠大于教育實踐。這種純粹理論學習,很難使學生感受到理論知識的效用。師范生對于教師職業激情的體驗就缺乏現實土壤,隨即被枯燥理論學習消解了。而大學最后階段的所謂教育實踐的形式化、一次性組織活動、指導的不到位等原因,無法使師范生從精神上、情感等方面體驗到教師職業的神圣感、責任感與使命感。學生對教師職業的熱情也逐漸消失。
3.受功利主義的影響。當今師范生教育在價值程序上強調的是實用價值,并且對師范生的評價方面只注重結果,而輕視過程,利用學分、榮譽來刺激師范生的學習動力。文憑、分數、評獎這些功利性的東西逐漸成為師范生的價值追求,失去了對教師身份中理想與價值的關注。師范生應該是追求教師價值與意義的群體,在這種功利主義的導向下逐漸轉變為追名逐利的群體,這種功利性價值取向使師范生失去了理想追求,淪為了被奴役的群體,生活枯燥、單調,情感與創造性受到抑制。
4.消極被動的學習狀態。一些師范生受中學應該教育的影響,習慣于消極被動的學習形式,影響了其對教師身份的認同,師范相對寬松的學習環境,會讓他們變得懶散,對學習工作缺乏熱情,學習目標迷失,學習動力無從產生。師范生在學習中往往是被動地學習,毫無批判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自身缺乏應該具備的批判性、自主性與創造性。許多師范生對自己能否勝任教師工作缺乏信心。
三、解決師范生教師身份認同危機的策略
一是要加強對師范生的職業倫理教育,讓學生理解當前教育環境現狀,從入學就對學生進行教師職業特征、倫理規范等集中教育,促使學生對教師職業實質的深入的理解,在倫理與道德層面堅定師范生對教師身份的認同。二是強化課程的實踐性。解決理論學習與教育實踐相背離的問題,給學生更多的機會,體驗教師職業的價值與意義。三是改變傳統僅以分數的高低為評價學生的標準。不僅關注學生的最終學業成績,更要關注學生的認知與發展,培養學生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感與責任感。四是促進師范生的自我反思,使師范生改變消極被動的學習態度,確定“成長為教師”的方向。在日常生活中體認教師身份的價值與意義,把自我認同與教師身份認同相協調,共同發展。
四、結語
只要加強對師范生進行職業倫理教育,解決認知沖突,強化課程實踐,消除傳統對師范生評價的弊端,促進學生自我教育與反思,就可以幫助師范生立正確的教師職業價值觀,理解教師職業的意義,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項亞光,錢樸.轉型期教師社會化特點的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