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寧
【內容摘要】本文分析了互聯網對教育帶來的影響,研究了“互聯網+教育”的特征,并從多元化教學的角度,闡述了“互聯+教育”的內涵,“互聯+教育”使得個性化教育變得更具可行性,為創造個性化的素質教育創造了條件。
【關鍵詞】互聯網+ 多元智能 創新能力
一、多元化教學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習近平主席指出:“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是要塑造不一樣的大腦,而不同的思維需要教育的多元化。在傳統教育中,真正實現個性化的多元教育,受到各種軟硬件條件的限制,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為多元化教育的實現提供了可能。
伴隨互聯網的發展,傳統的知識傳播方式已經滿足不了多元化的需求,原有的教育方式也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教育正在發生變化:學生的學習途徑可以來自線上線下,學習環境可以來自校內校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學習的時間和地點,靈活掌握學習的進度和范圍,教學過程呈現出非連續化的趨勢,教師逐漸從教學的主導者變為教學的促進者。
二、互聯網+教育的特征
在新一代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教育系統的改革訴求出現了如下顯著性特征:
1.從批量到個性
移動互聯網時代,知識的獲取變得以學生為中心,因為每個學生的智力特點和吸收水平都是不一樣的,有了移動互聯網,才有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不再是所有人在統一的課堂上、在規定的四十五分鐘內聽相同的內容。
2.從封閉到開放
傳統的學校教育是學生在一個封閉的空間里,規定每節課40~45分鐘,而現在通過移動互聯網,可以讓學生和世界不同區域的學習者進行學習和交流。
3.從固化到碎片
互聯網和移動技術讓學習者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不僅如此,互聯網技術還提高了我們對碎片化時間的利用效率,因為智能化的學習系統能夠記錄我們的學習進度,可以幫助我們更高效地進行學習。
4.從單一到多元
原來只有枯燥的紙和書本,現在有視頻、甚至3D的教學內容,跨界的技術讓學習的形式、途徑越來越豐富、多元。
5.從自我到社交
原有的傳統以自我為中心,發展到現有的朋友圈、班級圈、學校圈基至全國各地的多元化的學習交流圈。
6.從單中心到多中心
現在學生獲取的信息一點都不亞于老師,未來的師生關系應該是從傳道授業變成傳道、解惑的角色,授業由互聯網上高質量的教學資源來替代。
三、課程教學多元化的研究
對教育而言,互聯網技術突破了學習圍墻,擴展了學習手段與范圍,使師生擁有了獲取信息的平等地位,推動了構建師生積極互動的新型教育模式,催生著教與學的“雙重革命”,加快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從知識傳授為主轉向能力培養為主轉變,從課堂學習為主向多元化學習方式轉變。
1.教育途徑的多元化
互聯網的出現,對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學習方式帶來了巨大挑戰。教育途徑將從傳統的教育機構,向混合化、多樣化的學習格局發展,出現正規學習、混合式學習、非正規學習共同存在和繁榮的局面。
2.教育資源的多元化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教育資源不僅僅局限于過去的傳統媒介,互聯網、移動終端、多媒體、人工智能、虛擬技術在教育領域的運用,形成了更加豐富的教育資源。教育資源在物質資源、人力資源、環境資源等領域均發生了變化。
3.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模式也變得更加開放與包容,認知主義、行為主義、建構主義等教學理論都被多維度的、不同程度的運用到教育教學中。基于情景的教學、基于問題的教學、基于概念地圖的教學、基于資源的主題教學、基于項目的教學模式、基于案例學習的教學等,凡是能夠有利于學習者學習、促進學習者發展的教學模式,不同時期、不同效能的教育模式都應該得到教育者的認同和運用。
4.智力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途徑、教育資源、教育模式的多元化,最終是為了學習者發展的多元化,最終體現在人的智力多元化發展。目前比較成熟的多元智能是指八種智能:言語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空間視覺智能、音樂韻律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溝通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
四、研究的價值
只有教育的多元化,才可能促進學習者的個性化,從而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互聯網背景下的多元化學習與我們所提倡的素質教育有密切的內在聯系,每個學習者的智能優勢結構是不同的,這種不同就是“個性發展”。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進一步認識到:素質教育、多元智能和個性化學習相互交融,三者是教育宏觀理念、重要理論支撐和具體操作模式的緊密關系,統一于“個性發展”這一核心中,而互聯網為實現這種個性化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參考文獻】
[1] 鐘志賢. 信息化教學模式理論——建構與實踐例說[M].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 2016年中國互聯網學習白皮書[J]. 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
[3] 坎貝爾. 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M].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
【本文是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互聯網+背景下西部中小學多元化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研究成果,課題編號:FCB150519。】
(作者單位:貴州省貴陽市第三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