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田
摘 要:近來,綜合實踐出現了“兩種現象”:一是綜合實踐課程淪為“三無”課程;二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科化現象。在一定區域內如何推進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為學校和一線教師提供應有的支持與幫助?以達到應有的教學活動效果?通過重視課程落實,解決為什么教?通過重視資源開發、隊伍建設、方法指導,解決怎么教?通過重視評價的跟進,解決教到什么程度?最終達到應有的教學活動效果。
關鍵詞:區域內;綜合實踐活動;重視;效果
大家知道,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開設是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和熱點,但現在似乎“亮點不亮”,“熱點成難點”,近來出現了“兩種現象”:一是綜合實踐課程淪為“三無”課程(無教材、無教師、無課程標準);二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科化現象。據調查顯示,87%的老師覺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好上”“難教”。因為有超過一半的教師就與學生圍繞“資源包”在教室里“講”或“教”綜合實踐活動,學科化現象嚴重。
那么,在一定區域內如何推進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為學校和一線教師提供應有的支持與幫助?我們從“六個重視”來解決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樣?最終,達到較好的教學活動效果。
一、重視課程的落實,喚醒憂患意識
1.教育部門
一是出臺相關文件通知,制度保證,規范辦學行為。教育局層面關于印發《中小學貫徹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方案》的通知。二是配備督學,進行隨訪,經常性下校督導綜合實踐課程的執行情況。三是制定評價標準。制定《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工作督導評估指標體系》,從辦學思想、辦學行為、教學常規、綜合課程、學習習慣等方面制定標準。
2.教研部門
一是具體量化,如出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教研常規管理暫行規定(試行方案)》。具體規定到學校、教師每學期、每月、每天都應該做些什么。二是過程視導,進行教學視導,抓好常規工作。三是質量監控,在期中、期末舉行教學質量抽測工作,做好診斷性評價。
3.學校層面
一是提高課程的執行力,安排好總功課表,確保開足、開齊每門課程。二是制定好課程整體規劃和安排,要警惕這兩種現象:一種是只看重語、數、英學科計劃,忽略了綜合實踐活動計劃;另一種是用少先隊計劃、德育工作計劃替代綜合實踐活動計劃。
4.教師層面
喚醒老師的憂患意識,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自覺性和示范性。一是因為綜合實踐的開設是順應世界潮流,朝兒童經驗和生活回歸,追求課程綜合化;二是因為教育工作者應該時常想起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人才?”。因為成人的過多包辦,使得當今的學生“精神成長”和“動手能力”出現了嚴重問題,健康狀況令人擔憂:球越打越小,步越跑越短,聲越來越細,氣越來越粗,手越來越瘦,人越來越胖。這些都迫切需要教師的引導、示范和解決。
二、重視資源的開發,豐富內容選擇
1.現有資源
一是用資源包,主題示例——為老師提供了選擇“教什么”的種種可能。二是地方校本,因地制宜——為老師提供了選擇“教什么”的優先條件。
2.潛在資源
一是開展“三活動”:自主探究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為師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依據。二是辦學特色,名勝古跡——為師生探究過去的歷史和學校生活提供了便利。三是時事新聞,熱門話題——為師生認識當今的社會和自然環境提供了素材。如:利用名勝古跡、辦學特色、熱門話題,重視資源的開發,必然豐富課程內容的選擇,有好的內容才會有好的開始。
三、重視隊伍的建設,促進專業發展
1.招考
招考綜合實踐的專職教師,如,近五年我們區域內共招聘了791位新老師,其中綜合實踐活動教師36位,占招聘總數的4.6%,有了專職教師,這一學科才會有中堅力量。
2.聘用
除專職綜合教師外,聘用兼職教師,聘用校外能人。如,聘請校外的學者、民俗專家及其他專業人員參與,有法院的庭長、居委會主任、園林工程師、酒家的涼菜師傅、工廠的退休職工、本校食堂的廚師、保安等人都可聘為專業指導老師。
3.培養
教育改革面臨著許多新問題,可以采取請進來的辦法,加大教師隊伍的培養力度。如,請大學教授或市教科院的教研員等,開展新課程背景下的中小學課堂教學調研指導活動。也可以走出去學習,華東師大、東北師大、北師大等地都是外派教師學習的好地方。同時,還可采用同伴互助、在崗學習等辦法來培養教師,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四、重視方法的指導,發展實踐能力
1.以“兩會”指導
這里的“兩會”雖非比人大會、政協會這兩會,卻是區域內教育的盛會,即“教學教改經驗交流會”和“聚焦課堂教學研討會”。在“經驗交流會”上,要有一場全校師生參與的才藝展示、一場校長論壇、一次校園文化建設的大檢閱、一場高質量的課堂教學觀摩研討課。在“聚焦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上,都會有3-6節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堂教學研討。教師在磨課、研課、看課、論課的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實踐能力。
2.以“課題”指導
以市、區級“十二五”規劃課題為載體,開展研究工作,提高教師的科研實踐能力。可歸納為“5543”模式:(1)來個“五點分析”,即分析教師科研方面的優點、缺點、潛在優點、潛在缺點和尋找發展的增長點。(2)給個“五層目標”,即實施綜合實踐活動教師階段性發展目標,合理形成“合格教師—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杰出教師—特級教師”的五層發展目標。(3)力求“四個突破”:一是入職三年以內的教師突破初任教師關。二是入職五年的教師要突破勝任教師關。三是入職八年以上的中青年教師要突破骨干教師關。四是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要突破指導關。(4)鋪設“三子路徑”:一是引路子:主要是以教學關注階段論、教師職業生命周期論等理論為基礎,聘請教育專家指導,專家及理論引領,促使骨干教師提高教育理論素養。二是搭臺子:結合教師崗位練兵活動,開展系列競技比拼,為骨干教師脫穎而出提供舞臺。三是壓擔子:骨干教師確立實驗課題,開展課題研究。通過引路子、搭臺子、壓擔子實現教師由教書型向科研型轉化。
3.以“合作”指導
一是團隊合作。綜合實踐活動貴在“活動”,重在“綜合”,只憑教師個人是難以勝任指導工作的,需要靠各學科老師之間密切合作,變“單打獨斗”為“團隊合作”。二是學科合作。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課最常用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滲透于所有學科、所有活動中,講究的是學科之間的密切合作。如,“負重遠行”這項主題活動項目。活動前,德育處品社老師看到的是“誠信”教育;語文教師捕捉到的是“活動是寫作源泉”;數學老師抓住了“速度、時間、路程”三者的關系,學科合作效果好。
五、重視學生的體驗,分享學習樂趣
1.研究問題,知多少
筆者在平時的下校觀課看課過程中,常常會發現這種現象:一些老師在幫助學生確定活動主題時,往往先入為主,選擇教師自己感興趣的幾個主題供學生選題,結果學生活動的興趣索然,這是忽視學生主體性所致。那么,研究的問題從哪里來呢?一是從課本資源包來,例如,資源包每冊的《可愛家鄉》,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再回歸到實踐中去檢驗。二是從興趣中來,例如,《“低頭族”,請抬起頭來》《六年級女生閱讀校園青春小說現狀及思考研究報告》《中國夢,飛向月球》,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中產生研究的問題。三是從生活中來,學生身邊的人、身邊的事、身邊的物等,例如,《買東西的學問》《探究校園的植物》。
2.學科整合,少不了
從各學科綜合學習探究中提煉研究性學習活動主題,從而把綜合實踐活動課與其他學科有機整合,使學科教學從課堂走向課外,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例如,語文學科從“家鄉的民俗文化”的綜合性學習中提煉出《家鄉的食文化》《家鄉的茶文化》等活動主題。數學學科從“數據的收集、整理統計”的學習中提煉出《從數據談節水》的活動主題;科學學科的綜合學習中可提煉出《巧用廢品學科學》等活動主題……學科整合少不了,它讓本課程增色不少!
3.學生體驗,最重要
荀子《儒效篇》:“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我聽到的會忘記,我看到的能記住,我做過的才真正明白。學生做過了,體驗了,這才是最重要的學習。
六、重視評價的跟進,做好經驗總結
1.評選先進教研組,給他一份獎勵
教研組是學科最前沿、最基層的戰斗堡壘,發揮綜合實踐教研組的作用尤其重要,只可惜實際工作中,還有相當的學校沒能成立綜合實踐活動教研組,因此,可通過評選先進教研組來激勵。
2.征集優秀論文,給他一份肯定
教學論文是教師教學實踐的心得與思考,是教師教育思想的提煉與總結。教師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總有自己的“得意之作”與“成功之法”,也總有自己的困惑與思考。適時地組織區域內綜合實踐優秀論文評選并匯編成冊,這對老師是一種肯定。寫好論文、做好經驗總結,給他一份肯定。
3.舉行競賽活動,給他一次展示
以賽促教、以賽促研、以賽促學、以賽促評,這是區域內教學研究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可舉辦“教師教學案例征集比賽”和“小學生研究性學習小論文比賽”,通過比賽調動教師教的積極性,激勵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師生提供一次展示自我的機會。例如,《香蕉與芭蕉一樣嗎?》《孩子們眼里的“釣魚島”—— 一次時事熱點題材的學習嘗試》。
4.研究一個課題,給他一個探索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綜合實踐的教師更應該有自己的一方天地來做研究,一個具有探索精神和探索實踐的教師,才能適應兒童這一天生的探索者。
通過以上“六個重視”,克服綜合實踐課程淪為“三無”課程現象和課程學科化現象,還綜合實踐活動本來面目和別樣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謝廣田.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研究與論文寫作[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2]朱永新.教育,讓美夢成真[J].人民教育,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