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英姿
【摘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即俗稱的“兩會”)是中國一年一度的政治盛事,全國人大新聞會議(即俗稱的總理記者招待會)上的交傳也倍受口譯領域人員的關注。關于總理記者招待會的翻譯研究主要集中在口譯質量上,但本文將對總理記者招待會上的修辭手段進行研究。本文從修辭學的視角出發,以2013年的李克強總理兩會記者招待會為例,分析兩會記者招待會中修辭手段使用的特點,譯員所使用的修辭手段翻譯方法及效果,最終總結出兩會記者招待會的修辭手段翻譯策略。本文旨在提高譯員的修辭手段翻譯質量,從而提高口譯質量。
【關鍵詞】總理 記者招待會 口譯 修辭手段 翻譯
一、緒論
作為國內最高層次的政治性記者招待會,兩會記者招待會上的中英文本一直是十分熱門的口譯練習材料,其譯法也是口譯學習者學習和模仿的對象。修辭具有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的功能,修辭手段的恰當使用,能使話語更通順達意,更生動美麗,映襯出主題,烘托出意境。本文將從修辭學的視角出發分析李克強兩會記者招待會上所使用的修辭手段、譯者翻譯的策略和修辭手段翻譯的效果。
二、修辭的功能
修辭主要可可劃分為“達意”和“美學”兩個主要功能。
修辭的達意功能主要指的是通過修辭以使語言更連貫、通曉、準確。修辭的達意功能,有些學者也稱之為交際功能,這其實也是語言達意的更深一層的目的,即讓言語活動順利進行,達成交際目的。修辭的達意功能更多地運用在科學、法律文本上。這些文體要求內容明晰、形式平穩,常常需要使用某些特定的修辭來達到達意的目的或功能,使文章更加符合題旨,更加通曉。
修辭的審美功能更為人們所熟知,常見于文學作品和文藝學理論當中。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對修辭的審美功能的描寫尤為淋漓盡致,描述其為“經常崇重所謂的音樂的、繪畫的要素,對于語辭的聲音、形體本身,也有強烈的熱愛。”這類修辭的最常見于各種修辭格,如比喻、通感、雙關等。
三、總理記者會修辭手段總結及其翻譯分析
總的來說,2013年的總理記者招待會上口譯的修辭翻譯質量存在許多可圈可點的地方,譯員對修辭情境的把握較為到位,以下是筆者總結的兩會記者會的主要三個修辭翻譯策略。
1.使用目的語中相同或相似的修辭進行翻譯。英漢修辭中有很多的共通之處,很多修辭的功能和效果也是一樣的,為了表現出原文的修辭效果,很多時候只需把握好原文修辭的功能,在目的語中選擇最準確的語音、詞匯、句式即可。比如,在原文“所謂打斷骨頭還連著筋,同胞之間,手足之情,沒有解不開的結”被譯為“Bones may be broken but not sinews because we are fellow compatriots. Between us,there is no not that cannot be untied”。在這里,“結”使用了借喻的手法,喻兩岸的矛盾和摩擦。“結”字譯者直譯為“not”,也是采取了英文中的隱喻的修辭手法。“not”雖然在英文里很少用于形容矛盾摩擦,但是這一比喻還是較為形象的,聽眾根據背景知識和上下文應當不難理解,所以對于這種簡單的比喻,直譯的方法更可取。
2.“換格”。這是采取了吳平在《英漢修辭手段比較》的說法,但更準確地說,應該是變換修辭。這是無法在目的語中找到較為對應的修辭的時候一種補救方法,但是這種方法在口譯實踐中很難,而且很容易翻走調,最后弄得不倫不類,所以它的風險性較高。因此“換格”的策略不應該強求,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巧得”,比如在翻譯“花好”和“月圓”的時候,譯者就巧妙地重復地使用了“full”。
3.釋意。釋意是在修辭不可譯時最后采取的翻譯策略。舉個例子,原文有這樣一句話:“有所謂:為官發財,應當兩道。既然擔任了公職,為公眾服務,就要斷掉發財的念想。”譯員譯為了“Since ancient times,holding government office and making money have been two separate lanes. Since we have chosen public service,we should give up all thought of making money…”。李克強在這里直接引用了一個古訓來說明從政者不應該有貪財的念頭。譯者在這里采取了釋意的辦法,直接將古訓的意思翻譯出來。譯本沒有原文修辭那么整齊的格式,也沒有原文那么簡潔傳神,但在不能兼顧到修辭的眾多功能的時候,能將原文意思準確地解釋出來,起碼保證了語言的交際功能,使得雙方的溝通能夠順利地進行下去。
四、結論
總的來說,無論采取何種策略,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修辭的“題旨意境”,因為修辭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如果譯者能抓住修辭的情境和講者的目的,在翻譯的時候自然會向原文的修辭效果上靠攏。
參考文獻:
[1]Cope E.An Introduction To Aristotles Rethoric[e-book].1970.
[2]Wess R.Kenneth Burke:Rhetoric,Subjectivity,Postmodernism/Robert Wess[e-book].Cambridge[Englan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3]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陳定安.英漢修辭與翻譯[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5]從萊庭,徐魯亞.西方修辭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7.
[6]胡曙中.英語修辭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