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摘 要:新課程改革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取代教師占據著主體地位,一方面是接受教育的對象,另一方面又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充分發揮兒童主體性是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成效的基礎條件。為此,以小學英語學科為例,圍繞兒童主體性在教學中的發揮問題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兒童主體性;小學英語;教學
教學過程中需要在尊重個體差異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徹底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模式;對于小學生而言,其思維、能力、注意力等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在英語學習中常常會遇到很多阻礙,要想提高小學生對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必須發揮出其所具有的主體性,這也是構建高效課堂所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學生主體性的特點
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指的是受到學生自身主體意識的引導,從而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的能動性。學生主體性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自主性,表現為自尊、自立、自強等自我意識以及自我激勵、評價、調控等能力,也就是學生對自身權力的支配;二是主動性,指的是學生能夠自覺的思考和行動,以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到改造客觀世界的行動中;三是創造性,這是學生主體性發展的最高階段,表現為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具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二、兒童主體性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發揮
(一)激發兒童主體性意識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激發兒童主體性意識的有效策略之一,也是提高英語學習質量和效率的基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就是要留給學生多一點的思考時間,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去獨立發現問題。例如,在對“bag”這一單詞進行講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隨意拿起一個學生的書包,向學生介紹“This is a bag.”鼓勵學生發散思維進行思考,進而學習到“Is this your bag?”“My bag is blue.”以及“His bag is over there.”等句式。
2.尊重學生感受,給予鼓勵
兒童主體性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發揮,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感受予以尊重,并適當地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在課堂中,教師應多使用“Very good!”“Keep it up!”“How clever you are!”以及“You speak much better than yesterday!”等句子,使得學生感受到愉快的心情;對于犯錯誤的學生也要給予鼓勵性的評價。
(二)設計兒童主體性活動
1.營造主動思考的氛圍
好奇心強、注意持續時間短和模仿性強,這是小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年齡特征,在英語教學中如果只是教師灌輸式地講授知識,會使得學生喪失對英語學科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要營造學生可以主動思考的氛圍。例如,可以將嚴肅的課堂變成生動真實的英語交際場所,為學生設計借學習用品(Can I borrow ...)、問路(Do you know the way to ...)、放學道別、見面打招呼等生活語境,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學生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還能進行主動的思考。
2.創設主動參與的活動情境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發揮兒童的主體性,還需要教師努力創設出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動情境。例如,根據小學生好玩和好勝的心理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融入游戲,如以小組為單位,圍繞“心情”這一主體輪流進行單詞接龍比賽,學生通過思考會說出happy,sad,ungry,mad和exciting等教材中的單詞,有的學生還會說出“seriousl,gloomy,haggard”等課外的詞匯,在幫助學生鞏固已學知識的同時,又擴展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儲備量。
(三)鼓勵培養兒童創造性
除了以上幾點之外,小學英語教學中發揮兒童的主體性還需要對學生的創造性予以鼓勵,特別是要使得學生能夠發散思維。例如,在進行近音、近形、近義比較的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在講解then的時候幫助學生回想pen,ten等,講解lake的時候幫助學生回想like,講解those時幫助學生回想these are ...,this is ... 等,使得學生能夠進行很好的區分。
綜上所述,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實際上就是變被動為主動,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目的在于挖掘學生的潛力和提高教學質效。小學英語課程發揮學生主體性,最根本的就是要實現“教”與“學”兩者的有機結合,在教學過程、教學資源開發和課程評價等環節中都將學生放置于主體地位上,并積極創設活動情境來激發兒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提高兒童對英語學科的學習興趣。兒童主體性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還需要實現進一步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李唯.小學英語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性的理論指導與實踐手段[J].英語教師,2010(6):43-44.
[2]王作章.學生主體性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發揮[J].新課程(小學),2015(1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