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新
摘 要:小學出現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不當、心理壓力過大,這直接造成他們學習、生活出現各種障礙,甚至出現人際交往障礙等。重點分析了目前小學生心理教育存在的問題,探討了小學心理教育的整體設計,從多個角度提出了具體的小學生心理教育的措施。
關鍵詞: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對策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工作壓力都比較大,這種壓力無形之中就傳遞給了孩子。另外,父母外出打工或是工作較忙,難以照顧孩子,出現了很多祖父母帶大的孩子。在小學階段,這些孩子正處在心理、行為形成的關鍵時期,家長的一些行為或者舉動將大大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學習。因此,小學生的心理教育十分重要,是他們形成正面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目前,心理教育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教師、家長相互配合,實現學校、家庭的有效結合,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減少心理壓力,不斷提升自身的正能量。
一、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家長重視程度不足
孩子進入小學之后,家長都認為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家長與教師就要求孩子參加這樣或者那樣的興趣班。這種越來越多的興趣班使孩子在心理等方面出現了嚴重的負荷。在學校,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干預更多地集中在課下,心理學專業畢業的人才相對較少。因此,小學生心理干預的措施不足。這種狀態下,一些小學生過早地出現逆反心理,對家長和教師的引導出現抵觸情緒。這就是沒有重視小學生心理問題的后果,越不重視,學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強,他們接受教育的抵觸情緒就越大,最終影響其正常的生活和學習,甚至出現人際交往障礙等情況。
2.教學設計過于形式化
在心理教育中,由于課程設計較少,很多教師都兼職心理課程,他們對這一教學內容的認識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學目標不明確。一些教師組織心理教學沒有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只是根據孩子們日常的表現進行課堂點評,對一些孩子的行為進行指正,這樣一來,學生不能接受到系統的心理輔導,只是在不斷接受教師的負評價,影響孩子積極心態的形成。其次,教學內容不夠豐富。教師在組織心理干預的時候,沒有將更多的生活案例與干預措施進行結合,學生對其教學內容不感興趣,不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之中。最后,教學方法有待提高。心理干預不同于一般的學習教育,需要注重方式方法,一些教師的心理干預措施過于直接,他們沒有更多地考慮孩子們的感受,只是將學生的問題指出來,學生接受起來存在一定的難度。
3.孩子的心理壓力缺少釋放空間
據不完全統計,現在的小學生課外參加各種興趣班、補習班的比例在50%以上,一些大城市的比例更高。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應該處于玩耍階段,但是高強度的學習壓力使他們的心理負能量逐漸增加,同時他們在接受到大量心理負能量之后,缺少必要的發泄空間。家長忙于工作,難以有效關注到孩子的心理變化,與他們的交流不暢,不能實現學生心理壓力的有效釋放。
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設計
1.構建積極的心理教育目的
教學目標是心理教育的方向性問題,也是整個教育的主線。小學生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教師需要進一步拓展心理教育的積極目標,從而幫助學生進一步實現積極的心理素養的形成。首先,教師需要直面學生可能存在的特殊行為、人際交流障礙等問題,這是在一些學校中真實存在的問題,教師需要針對這些問題,捋清學生的心理問題,運用動態的教育思路,不斷了解學生不良心理產生的原因,從而找準解決他們心理問題的具體措施和手段,運用積極的心理教育理念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消除不良心理。
2.優化積極的心理教學內容
教育內容是進行積極心理引導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需要選擇更多積極向上、具有社會正能量的事件和理念,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這樣的內容選擇可以使心理教育有效開展,例如,社會公德教育中,教師可以與敬老院等社會機構聯系,讓學生進入社會中進行正面的社會公德教育。在遵守法律法規的教育中,教師可以將其與部隊的紀律教育有效結合,從而實現學生的紀律觀念和思想。在道德方面,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誠實守信的教育引導。在不同的教育內容中,教師需要選擇大量正面、積極的心理教育內容,從而實現學生的積極心理引導。
3.改進積極的心理教育方法
運用積極的心理教育理念,就需要不斷改進心理教育的方式方法。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斷運用情境模擬法、案例討論法,讓學生參與到心理教育之中,對其產生學習興趣,不斷提升他們對相關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學生是心理教育的中心,是我們開展積極心理教育的對象,教師需要不斷融入有效的教學方法,最終實現這種積極心理教育理念。在人際交往的教育中,教師需要不斷運用換位思考的思想,不斷引導學生從別人的角度去分析問題,從而實現人際關系的有效理解和認識。當學生有效理解相關的問題之后,教師需要給予及時的肯定,從而不斷提升小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主動性。
三、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教學措施
1.敞開心胸接納孩子
孩子進入小學之后,可能在某一方面存在差異,他們的心理相對自卑,不利于他們融入班級這個大集體。因此,教師需要進一步撇開偏見,對他們一視同仁,多關心他們在課堂上、生活中的表現。例如,一些孩子存在一定特殊行為,這些行為不利于他們與其他孩子進行交流和互動,教師需要進一步敞開心胸,接納他們,需要主動去接近他們,讓他們感受到學校班集體的溫暖。這種主動與他們接觸可能一次不會成功,需要多次重復地進行。當某一天,孩子們伸出自己的手,主動與我們進行交流之后,我們就實現了他們對學校班級環境的融入,他們的安全感得到有效保障,封閉的內心世界得到釋放。這是他們融入班級大集體的第一步。
2.家庭的配合
大多數心理存在問題的孩子都是因為家庭教育方式出現問題引發的。因此,教師發現孩子的問題之后,需要進一步與家長進行交流,不斷了解孩子在家庭的生活情況,這樣才能全面認識孩子的一些問題。然而,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教育方式和手段,這也需要家庭的有效配合,因此家庭對孩子來說十分重要,當家庭的生活方式調整之后,孩子的一些負面心理問題將得到有效緩解。家長需要積極配合學校對孩子進行正面的有效引導,實現對孩子教育的合力。同時,家長不能心急,需要進行循序漸進的情感教育方式,不斷主動與孩子進行交流互動,從而實現他們的安全感。
3.針對性的干預
教師與孩子的交流可以借助多種形式進行,實現他們之間的有效情感互動,實現最終的教育目標。首先,借助節日進行情感教育。節日是孩子最喜歡過的日子,例如,六一兒童節。當遇到這些節日的時候,教師可以對教室進行有效裝飾,烘托節日氣氛,讓他們在一起過節的過程中,不斷實現相互的融合和交流。教師可以在活動中多關心孩子,使他們感受到教師和其他同學的關懷。其次,借助孩子的生日進行情感教育。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可能對自己的生日無動于衷,他們需要被人關心。因此,可以讓他們在學校班級與其他同學一起過生日,一起唱生日歌,一起切蛋糕、吃蛋糕。這種互動和交流將使得他們成為學校班級大家庭中的焦點,可以有效提升他們對學校的親切感,增強他們的安全感。最后,借助游戲等形式進行情感教育。小學教育更多借助游戲進行。游戲活動中,教師需要多關心學生的表現,容忍他們的一些失敗和不配合,這樣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減少他們對教師的依賴感。
4.引導關愛別人
很多小學生的怪異行為都是因為家長不正確的教育造成的。他們不知道如何關愛別人。教師進行情感教育的時候,需要進一步拓展他們關愛別人的意識,這樣才能實現他們有效能力的提升,使他們不斷融入小學班集體中。例如,假設媽媽生病的情境,“小學生應該怎樣照顧媽媽”,這樣讓孩子主動思考需要做哪些事,才能更好地照顧自己的媽媽。教師在進行游戲的過程中需要多關注小學生的行為變化,對他們有針對性地引導。再如,組織孩子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給偏遠山區的孩子捐書等,這樣引導孩子意識到這個社會上還存在很多弱勢群體,需要我們關心。我們需要進一步關心學生,才能使他們關愛別人的意識得到有效提升。教師還可以讓他們去照顧一些植物,通過他們的照顧,植物在一天一天地長大。這種成就感將使他們進一步意識到照顧別人的快樂和愉悅。這些方式都可以使小學生進一步關心別人。
5.大家庭氛圍的營造
孩子們融入學校班級這一集體中進行學習生活的前提是心理教育。這種心理教育不僅需要教師的主動關心,還需要學校班級形成一個大家庭的氛圍,讓孩子們感受到大家無處不在的溫暖和關心。例如,在孩子進入學校班級的第一天,可以張貼標語——“歡迎新同學”等,這些標語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學校對自己的包容。另外,在學生出現一些行為上的差異時,教師需要多關心,少旁觀,這樣可以有效提升孩子對集體的依賴感。讓這些孩子完成一些教學環節的時候,教師首先需要考慮他們完成的能力,這樣才能讓他們實現自我信心的樹立。當他們完成相關的任務之后,教師需要及時給予表揚,對其進行鼓勵,這樣就進一步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小學生出現心理問題之后,將直接影響他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小學階段是孩子心理發育成長的關鍵時期,教師多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孩子的心理情況,優化心理教學的目標、內容和方法,以平等的心態對待孩子的心理問題,構建與家庭的心理教育合力,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措施,引導孩子學會關愛他人,實現教學氛圍的融合。同時,小學生的心理干預是一個系統、長期的工程,教師需要堅持從細節入手,持續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給予及時的干預,這樣才能實現小學生心理干預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孔凡柱,趙莉.校園暴力的特點、成因及防治對策研究[J].職業時空,2009(6):18-19.
[2]王堂生,胡劍鋒,王玉良,等.團體輔導式心理健康教學的實證研究[A].Proceedings of the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Computer Science and Application(FCSA 2012 V4),2012(7):137-138.
[3]石建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基于“國培計劃”心理項目首批學員的調查與思考[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2,16(3):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