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中+蔡長青
摘 要:農村學生語文整體水平低下,導致這一現狀的原因是:農村語文教學存在滯后性,教學單一;教師對教學內容沒有系統的規劃;農村教學設施不完善,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等。基于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探討了提升農村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如提高教師備課的完整性和學生的自我學習意識等,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農村小學語文;有效策略;滯后性
自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小學語文教學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語文對于學生來講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生活技能的培養。在如火如荼的教學發展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滯后令人甚是擔憂。面對如此現狀,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對語文教學提出了幾點看法。
一、農村教學存在的基本問題
1.農村語文教學方式單一,教師教學方式也一成不變
在農村課堂教學中,沒有完善的書本和講課設施。教師通常最擅長的教學方式就是口頭講述,學生所學到的知識也只是教師簡單傳送來的。這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來講就是一種缺失。而且在農村,教師年齡結構不均衡。老年教師偏多,青年教師偏少。很多農村學生在考上大學之后,選擇留在城市擇業,也有很多青年人不愿意到鄉下任教,導致農村師資力量薄弱。農村學生從未接觸過新鮮事物,自然也就不會豐富自己。老年教師的知識常年不更新,對很多教學任務把握不清。新課改的標準是要求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而教師片面地理解了課改要求,只是簡單地培養學生識字、閱讀、作文方面的能力,對思維、興趣、意識等方面的培養就大打折扣了。
2.農村教學設施的不完善,導致學生很少接觸多媒體,甚至沒有接觸過
這間接地拉開了農村學生和城市學生的學習差距。學生缺乏課外知識,家長沒有培養學生閱讀的意識,學生也不會有學習上的壓力,所以語文成績一直停滯不前。
二、農村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策略
1.以課文為主要資料,仔細分析,親身實踐
教師要帶領學生仔細研究課本內容,讓學生對課本知識解析完整,從而將課本知識轉變為自己特有的語言。課前,教師要充分備課,課上有條理地教學,這樣有利于學生完成聽講。在課本分析上,要做到聲情并茂。由于教學器材匱乏,教師只有使自己的教學語言有意思,學生才會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與意義。
另外,教師要帶領學生仔細研究課文中的生字、生詞、文章大意,重點要讓學生自己理解語文基本知識,不要死記硬背。為了促進學生理解課本知識,教師可以帶學生去生活中切身體會。
如,在講《父親的菜園》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父母的不易,我將課堂轉移到田地里。課文中講到作者的父親為了開辟一片新菜園而歷經千辛萬苦。為學生講述完課文主要內容,之后我讓學生每個人拿個鋤頭,去田地里幫助父母干農活。每個學生都很用心,農活結束之后,我問學生自己的感受,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得體會。有學生跟我說,這次的學習和勞作讓他深刻認識到,父母太辛苦了。看到學生的反應,我想文章的中心思想,學生是感受到了,也掌握好了。我從口袋里,掏出一大把豌豆,撒在土地里,告訴學生,土地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饋贈,我們也要學會保護它們。長時間的積累、感悟、實踐,有利于學生逐漸提高語文成績。作為教師,要時刻和學生做好學習的準備。
2.采用情景教學方式
枯燥乏味的教學方式要摒棄,教師要將課文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向學生展示,從而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課文表演出來。在學《田忌賽馬》一文中,我找了幾位同學,排練一個小短劇。
學生按照我的要求,在課下緊鑼密鼓地排列。再上課時,學生上臺去表演。有三位同學分別扮演齊威王、田忌、孫斌。他們自己為了讓節目更生動,還找了其他同學來扮演馬。臺上的學生有聲有色的表演,臺下的同學捧腹大笑,就連扮演馬兒的同學時不時還學馬叫。課文在學生的表演中變得不再死板,反而體現出語文的魅力。表演結束,我讓學生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分析人物角色和自己的所感所想。
這樣的教學方式效果很好。在課堂中,教師要給予學生主動權,讓他們做自己學習的主人,這樣學生才能在語文學習中感受到文字之美,體會到語文帶給他們的快樂。
小學語文在整個教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教師教學也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它具有極強的藝術性和獨特性。教師要時刻關注每一位學生,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即使在農村有很多限制條件,不利于學生學習,但教師也要和學生一起探索,不要輕易放棄任何一個突破點。在新課改“三維目標”的指導下,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向正確的學習方向行進,學生自己也要不斷增強自信,準確消化基本語文知識,在語文學習中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
參考文獻:
趙永豐.小學語文新課標解讀[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