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云
摘 要:班級工作在小學低年級至關重要,結合具體事例談低年級班級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關鍵詞:班主任;班級工作;小學低年級
班級是兒童邁出家庭步入社會的第一個組織,班主任是學生學習的陪伴者。目睹一群懵懂無知的孩子上了小學一年級,進入一個全新的班級,身為班主任,如何讓學生盡快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盡快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下面就結合本人的工作實際,談談自己一些粗淺的做法。
一、以信任為基礎,愛心經營師生關系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全部奧秘就在于熱愛每一個學生。對于班主任老師來說,愛是對每個生命的尊重和善意,它意味著要擁有一顆寬容的心,包容一切的無知和缺憾。當下的中國教育,為了迎接各種評比,為了考試成績,不僅學生怕,連老師都在害怕,大多數課堂都染上了“恐懼”的氣息。不少學生守紀是因為害怕受懲罰,考不好是怕老師批評、家長責罵、同學嘲笑。在家里也是如此,家長們挖空心思,對孩子又打又罵,逼迫孩子學習,完全不顧孩子的感受。學生長期處于一種“戰戰兢兢生活”的狀態,這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發展。用信任取代恐懼,用信任建立起一座堅固的橋梁,引導學生熱愛學習,為他人著想,讓教室的一切變得不一樣,最終形成自己的行為準則。比如:課間休息時間,與學生一起聊天,替他們束好衣服,扎好頭發,系上鞋帶,他們也會天真地告訴我一些家事:“我媽媽昨天給我買了新裙子”“爸爸昨天帶我去兒童公園玩了”……在生活細節中,師生之間的距離也仿佛消失了。低年級班主任還應該永葆一顆童心,多貼近兒童的生活,要富有童趣,盡量多設計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游戲活動,善于激發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和學習熱情,做學生的好朋友,蹲下來與孩子一起看世界,陪伴孩子在民主、友好的和諧氛圍中生活、學習和成長。
二、制度文化建設,促學生良好養成習慣
葉圣陶說過:“教育無非是培養良好的習慣。”小學階段正是學生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而當下,很多學生在家長溺愛下自理能力較差,在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連收拾作業本、整理書包都是家長代勞,造成學生形成做事動作磨蹭、有始無終、丟三落四的壞習慣。面對現狀,班級管理中要不斷提高養成教育的質量,必須切實抓好小學生的養成教育,并且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因此,每當構建一個新的班級或中途接手一個新班時,我都會制定出詳細的班規,讓學生對照執行,要求學生做到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并將班規告知給家長,讓家長督促孩子在家能同步養成好習慣,班級內每天請專人負責記錄和監督,班主任也會將學生在校,結合在家庭的情況進行綜合評比。
俗話說:閑人惹事,無事生非。班主任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優點和長處,讓每位學生都積極參與到班級管理中。比如,明晰班級內部每個人的職責,圖書管理員負責每天午休前整理書架,確保圖書分類擺放整齊;衛生保潔員負責每天午會前、放學前檢查教室或走廊地面、個人抽屜里面的垃圾,確保地面和個人抽屜無垃圾;再如,針對小學生課間愛追逐打鬧,特增設了課間巡視員,對課間追逐打鬧的同學進行制止干預,如遇屢禁不止或擦傷等現象,則立即報告老師處理……由于小學生的自控能力欠缺,部分學生避免不了出現錯誤,這里想說的是:學生在行為習慣養成之初,班主任老師最好在班級內部樹立正面典型,對于表現優秀的學生,老師可以當場予以表揚,但對于做得不好的學生,可以在課間或午會或放學前找學生談心、講明道理及危害性,甚至尋求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家校攜手,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對于班級內部存在的共性問題,則利用午會、班會等時間開展主題教育活動,讓全體學生從思想高度認識遵守各項班規校紀對于習慣養成的重要性。
三、主題教育活動,促學生自我管理提升
班主任對學生的教育不僅體現在“反復抓,抓反復”的常規教育上,更要統籌規劃班級的教育活動。其根本理念是把對學生的教育目標與班級內各種類型的班級活動進行系統整合,考慮到各種活動之間的關聯,把主題班會、社會實踐活動、教學活動等整合在一個目標中,通過一定的周期,完成一個較大的教育目標。如:結合“小學主題教育36課”,我們在每年放假前結合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開展“安全教育主題活動”,促進學生形成珍惜生命的意識;如:學生外出社會實踐活動之前,開展“講文明,懂禮儀”的禮儀教育活動;再如,國慶長假前,結合學校大隊部布置的國慶作業,我們會在長假前開展“國旗飄揚在心中”主題教育活動,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真正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中去,國慶歸來后的班會課上,學生對自己在假期中發生的趣事侃侃而談,從細小的事情中,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將愛國這一偉大的目標通過具體切實可行的小事表現出來,看得出,學生個個都充滿了自豪感。
當然主題系列活動的開展避免了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的教育誤區,需要班主任在實踐中提升活動設計理念,嘗試教育實踐,放慢教育節奏,把老師要告訴學生的話語變成學生自己最真實的體驗;把老師要灌輸給學生的觀念變成學生自己悟出來的道理;把老師對學生的要求變成學生自覺的習慣。
四、以專題為引領,家校合作促成長
由于孩子剛剛邁進小學大門,很多家長不熟悉小學的各項規章制度,再加上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適應還需要時間,一部分家長面對逐漸成長的孩子常常會無所適從,導致各種焦慮,這種焦慮無形中也會影響到孩子。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為了讓家長更清楚孩子在校的學習與生活,幫家長更好地認識本年齡段的孩子,促進家長更好地引領孩子們成長,在每個周末,針對本周班級存在的問題進行小結或專題的指引,如:如今媒體的影響力非常大,電影、電視、雜志、網絡……孩子能從很多渠道看到關于“愛”的畫面,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無形的誘導,激發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本來就很強烈的好奇心。孩子們模仿力很強,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往往會做出讓大人看來“過火”的行為。怎樣才能讓孩子明白男女同學之間的界限,讓孩子從小樹立健康、道德的交友觀念呢?以專題方式如何應對這些讓大人“臉紅”的問題?結合實際案例,引導家長與其含含糊糊地躲,不如明明白白地教;與其遮遮掩掩地回避,不如大大方方地說明。家長們通過具體方法指引,對兒童成長中的問題消除了困惑,逐一找尋到解決的辦法。同時,班主任結合主題班會或者午會等時間,對孩子進行該專題的教育引導,家校形成合力,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
總之,班主任是班集體的建設者、教育者、合作者,低年級班主任只有用心真誠去關注每一個學生,進行針對性、專業性的引導和教育,家校溝通,攜手同行,才能切實提高班級管理的效率,確保班級在有條不紊中步入正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遲希新.以育人為旨歸的班主任核心素養[J].中小學德育,2016(5).
[2]曹陽.用心經營愛的家園[J].江蘇教師,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