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濟快速發展,文化交互碰撞的過程中,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出現了本質的變化,同時心理問題頻發,為了能夠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滿足社會高素質人才需求,加快高校心理學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對此在本文中筆者將從現代高校心理學課程教學現狀出發,提出以下高校心理學課程改革措施。
【關鍵詞】高校心理學 課程改革 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0-0005-01
前言:
高校承擔著人才輸出的重任,而社會中需要的人才不僅是具備較強的知識技能,還應該具有較好的心理素質,在遇見困難時可以迎刃而上,擁有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對待工作、對待生活,這才是高素質人才的標準,但是從現下的大學生心理素質分析,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在此形勢背景下,加強高校心理學課程改革就顯得至為重要。
1.現代高校心理學課程教學現狀
在高校之中開展心理學課程、普及心理學知識,從而利用心理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水平,這有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但是通過筆者調查分析發現,現下的高校心理學課程教學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并沒有發揮出心理課程的開設價值。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教學目標不明確,高校心理學課程開設的本質,就是為了能夠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心理學知識,從而實現心理素質的提升,這兩者之間是以學生素質提升為主的,但是很顯然現下的心理課程教學目標并沒有認識這一點。其實是教師素質能力有待提升,影響心理課程教學質量,現下很多高校心理課程教師并非科班出身,缺乏心理系統知識理論了解,無法對學生進行高質量的教學輸出,并且很多教師自身也存在的一定的心理問題,還易把這些問題帶到課堂,這對教學改革推動造成了很大的阻礙。最后是教學手段落后,在教學過程中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教材構成了全部的課堂教學,這樣的教學缺乏生機與活動,影響了高校心理學課程教學效果。
2.現代高校心理學課程改革措施
2.1注重以人為本,重整教學目標
高校心理學是一門關注“人”研究“人”的學科,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的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從而使自身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為此筆者認為若是想更好的推動高校心理學課程改革,就必須要從以人為本出發,從而對教學目標進一步調整,具體而言,要考慮到心理學中的實質和人才培養兩個方面,教師要先了解學生,探尋學生的本質所需,從聯系實際,通過分析生活、分析社會、分析人生中的種種現象,從而更好的挖掘學生的潛力。并且在高校心理學課程之中,還要依照教學目標構建教學框架,如從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三個方向出發,真正的做到以人為本、量體裁衣,從而為學生的心理素質與社會能力提升做出保障。
2.2強化教師素質,提升教學質量
在高校心理課程教學中,教師素質對于教學質量具有絕對的影響,因此若是想推動高校心理課程教學改革,從而教師素質入手是十分必要的。首先高校心理教師要不斷的拓增自身的知識面,加強心理學理論研究,完善心理學概念體系,同時由于心理學是一門與社會人文都有所聯系的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若是想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必須要把握好相關的社會心理學因素,同時注重與學生職業定位之間的聯系。其次教師要注重自身心理調節,高校教學任務繁重,教師工作壓力較大,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教師也出現了職業倦怠期或者一些心理方面的問題,因此教師必須要先調節自己,才能夠以身作則,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這是推動高校心理學課程改革的本質措施。
2.3引入現代教學技術,靈活教學
現代高校心理學課程具有隱匿抽象的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還是采用以往“黑板+教材”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已經行不通了,為了能夠更好的推動高校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教師就必須要學會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去圍繞教學內容去制作課件,利用多媒體的聲光影像功能,將學生的精力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之中,這樣可以實現更好的心理教學效果。在或者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去建立心理學資源庫,如心理試題、心理案例、心理資料等等,學生可以在課外或者業余時間進入心理學資源庫去進行自己想要的資料搜索,這樣就打破了課堂教學的限制,實現了全方位的心理追蹤。相信通過現代教學技術的引入,高校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將會得到更好的推動。
總結:
現下社會處于一種多元文化的發展趨勢,大學生心理素質急劇下降,而高校心理課程作為一門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更好適應社會發展的學科,加快高校心理課程改革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需求,同時也可以更好的滿足社會高素質人才需要。
作者簡介:
黃曉月(1986-),女,漢族,內蒙古包頭市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