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娜
【摘要】具身認知理論興起于第二代認知神經科學,是以身體為解釋核心的新的研究視角。本文試圖運用具身認知理論的系統觀和方法論來為當前大學生情緒管理薄弱提供指導,通過具身認知的實踐,讓大學生更多調動積極情緒,激發情緒體驗。
【關鍵詞】認知神經科學 具身認知 大學生 情緒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8-0006-01
一、概念與理論
1.具身認知的概念
萊科夫和約翰遜最早提出具身認知的概念,并指出認知與身體、人的知覺思維和情感活動有關。葉浩生指出可以從三個角度對具身認知加以理解: 第一,認知過程的進行受到身體狀態的直接影響。第二,身體與大腦的特殊通道感覺——運動在認知的形成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第三,具身認知的另一個含義是:“擴展認知的傳統概念,不僅把身體,而且把環境的方方面面包含在認知加工中”。[1]
2.情緒具身觀
隨著認知科學的發展,第二代認知科學具身認知也為情緒管理研究開啟了新的視角。在心理學認知領域,以具身情緒實例論證的方法李榮榮等人將具身理論運用到情緒的研究中,開啟了具身情緒研究的新視角。20世紀90年代初,Gallese和Rizzolatti等人發現了猴腦F5區存在鏡像神經元。情緒產生、體驗和認知活動受到生物神經系統重要影響,從神經機制層面研究者能更深層次去理解人類的社會認知活動,架起了理解自身和他人情緒的橋梁。
二、具身認知理論下大學生情緒管理存在的問題
1. 忽視情緒智力的培養
大學生的教育內容,忽視情緒管理和培養情緒智力。當前阻礙情緒管理的是學生不能很清楚的認識到情緒管理的內涵和意義,但大部分學生希望學校能采取適當的途徑和方式讓他們認識和學習情緒方面的知識,改善情緒狀態。目前,在高校情緒教育現狀調查顯示,學校對大學生的教育管理中忽視情緒管理、輔導員對大學生情緒缺乏人文關懷沒有進行有效引導、學生在受挫、產生沮喪情緒時較少向心理咨詢老師求助,對其缺乏信任等問題。當前高等學校對大學生的情緒管理卻局限在輔導員、心理咨詢、學校活動等方面,而且這些方面也存在各種弊端,還遠遠滿足不了大學生的情緒需求,尤其是輔導員在情緒管理中尚未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2.實踐環節較薄弱
情緒管理教育中身體缺席,實踐環節“身體回歸”相當薄弱。身體是教育實踐活動組織與運作的基礎扭結,是個體自我構建的本源,身體是活的。情緒管理教育傳統實踐是一種“灌輸式”的書本教育,在具身情緒中“身體”參與欠缺,使情緒的認知、理解和體驗中身體的不在場。在情緒管理的教育中,需要將身體從“隱身”變為“顯身”,在有身體“在場”實踐活動中提升大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
3.缺乏情境良性互動
高等教育的環境,應該重點關注與教育主體、客體及介體之間的交流,否則會造成客觀上的“離身”。由此在認知過程中身體不能有效發揮作用,脫離身體的教育對個體知識的獲得造成阻礙,從而不利于發揮大學生情緒管理有效性。研究表明:處在良好的情緒狀態下的學生有利于增加情緒管理教育效果,一些非理性的因素像情緒和情感的發揮,在高等教育中營造積極情緒情境能夠增強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為了給大學生營造一個積極的學校、社會、家庭的情緒體驗環境,構建情緒管理教育情境性在當前社會文化環境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教育者不僅要從家庭環境、社會環境、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出發,也要聯系學校、家庭和社會互相合作,樹立情緒管理教育的系統觀,優化教育的理念、內容和方式。
三、運用具身認知理論培養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建議
1.引入“情緒體驗”的教育內容
在高校教育內容中引入情緒體驗,利用非理性因素情緒和情感的體驗,身體認知的方式,調整和改善大學生的情緒狀態。第一,在高校教育中首先要重視并引入情緒管理教育內容。開設情緒管理教育課程,是幫助和加強情緒管理的認知、調控及表達能力的有效手段。情緒管理課程是疏導大學生負向情緒困擾,增強大學生情緒調節能力乃至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措施。[2]第二,在具身理論“體認”方式引導下,身體回歸的情緒管理教育內容要更加重視“體驗”。傳統情緒教育內容通過書本理論課程來讓學生機械的學習情緒管理內涵、作用、意義和調節方法,然而具身認知下的情緒教學內容不僅包括情緒認知和情緒調節的基礎知識,還包括積極良好和消極負面情緒的調控策略和心理實踐訓練,提高大學生的情緒認知、體驗、表達和宣泄能力。
2.開展“身體”參與的情緒教育實踐
“身體”是教育的承受者,身體參與使得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實踐過程得以實現。在現實教育困境中,一方面是大學生希望“身體”參與具身情緒管理實踐、活動和具身的策略學習;另一方面則是當前教育中對“身體”避重就輕。“身體”是教育實踐組織與建構的意義扭結,從學校教育時空的制度化運作、紀律的最有效實施、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組織安排,到知識的內化、個性的養成、品德的培養、自我的建構等,都離不開身體。[3]因此,試圖讓身體回歸、實踐活動身體參與展開來增強的情緒管理教育有效性。多種多樣的社會實踐形式,例如:“三下鄉”為主題的社會公益服務活動,讓學生在深入社區、農村山區的公益志愿服務活動。在服務奉獻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提升自我效能感和實現自我價值,從而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開展價值觀和理想的辯論會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辯論與討論中正向良好的情緒和緊湊團結的團隊合作氛圍中,形成積極情緒與正確價值觀、樹立理想信念。
3.學會合理自我認知,掌握情緒調節策略
在合理的認知模式之上建立良好的情緒管理,情緒產生與認知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合理的自我認知對情緒產生進行歸因分析,才能調節和疏導情緒中“對癥下藥”,遠離負面情緒困擾。不僅如此,掌握情緒調節策略也能高效的調節負面情緒。學生應該進行自我教育,利用具身思維,合理認知自我。在歸因情緒產生時,應首先進行合理的個人歸因。
作為學生要掌握好具身的情緒管理策略。“體認”的認知方式更能提升情緒管理教育有效性。學生也有必要學習情緒管理的具體策略,如:肌肉放松調節法。讓自己的身體處于放松舒服的狀態下,能夠起到減緩負面的情緒的作用。情緒具身觀也指出情緒的心理活動與身體的生理喚醒對情緒起到影響;行動轉移法,開發自己的興趣,做自己喜歡的活動,通過改變自己所做的事情來帶來行為舉止、情感態度等一系列的變化。
參考文獻:
[1]張衛東,李其維.認知神經科學對心理學的研究貢獻——主要來自我國心理學界的重要研究工作述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版),2007(1):46-55.
[2]李其維.“認知革命”與“第二代認知科學”芻議[J].心理學報,2008(12):1306-1327.
[3]蔡丹,李其維.簡評認知神經科學取向的智力觀[J].心理學探新,2009(6):23-27.
[4]葉浩生.具身認知:認知心理學的新取向[J].心理科學進展,2010(5):705-710.
[5]葉浩生.身心二元論的困境與具身認知研究的興起[J].心理科學,2011(4):999-1005.
[6]葉浩生.有關具身認知思潮的理論心理學思考[J].心理學報,2011(5)201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