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方方 龍丹 褚喜之
摘 要:現代航空工業技術是一個國家的工業頂尖技術,是一個國家科研技術、國防實力和工業水平能力的綜合體現。在過去六十多年的時間里,中國航空工業體系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再到具備與設計和生產世界先進戰機的航空工業體系。新中國成立后,航空工業部門發展和生產了各種類型和各種用途的飛機和飛機引擎,并且生產了數千種民用和外貿產品,航空工業為國家科技進步和國防力量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關鍵詞:航空工業;發展;企業文化
中圖分類號:F42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5-0015-03
新中國航空工業從1951年4月17日成立,中國航空工業經歷了從修理飛機到制造大飛機、從仿制到創新的發展,中國航空工業歷經幾代人的艱苦奮斗和無私奉獻,新中國的航空工業已經從一個破土發芽的幼苗逐漸長成一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新中國的航空工業經歷了六十多年的艱苦發展,成功地研發并生產了各種用途的飛機,包括殲擊機、轟炸機、無人機、直升機、教練機、強擊機和各種民用飛機,為我國的國防力量的建設和經濟的騰飛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建設。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展主要分為四個階段。
一、中國航空工業的零起步
新中國的航空工業起始于修理飛機,1950年7月,美國率領聯合國軍進入朝鮮戰場。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進入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朝鮮戰爭是新中國的領導人意識到新中國必須馬上建立自己的航空工業。當時,我國的工業基礎非常薄弱,毛主席當時說過:“我們能造什么?我們能造紙、桌子、椅子,但我們不能造坦克、飛機和大炮。”經過蘇聯專家評估后,全國只有22個工廠可以改建利用。1950年3月,航空工業籌備組成立;1951年4月,政務院下發關于《關于航空建設的決定》,標志著新中國的航空工業正式建立。新中國在蘇聯的幫助下,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在航空方面投入大量資金創建自己的航空工業基礎,其中創建了一批航空院校和13個航空重點企業,初步建立我國的航空工業體系。
航空工業部門在初步建立我國的航空工業體系后,航空工業部門試制新中國的第一架飛機——初等教練機5(簡稱“初教5”),并且成功首飛。1956年殲擊機5(簡稱“殲5”)試制成功,1957—1958年,經過航空部門夜以繼日的努力多用途運輸機5(簡稱“運5”)試制成功并且初級教練機6研發成功,之后殲擊機6(簡稱“殲6”)制造成功。新中國的航空工業每天都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新中國的航空工業部門僅僅用了七至八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從修理制造到自行設計,從活塞引擎到掌握飛機引擎的核心技術的偉大改變。航空工業部門在1953—1961年間,我國的航空工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此其間,航空工業部門制造了3種飛機和4種引擎以及其他產品,新中國的航空部門成立之初先后從蘇聯引進7種型號的飛機和9種引擎,并且先后聘請蘇聯顧問和專家來華援助我國的航空工業發展,這批蘇聯顧問和專家為新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自由發展航空工業
1963年9月,航空工業部成立,后經中央批準與航空研究院于1965年1月1日合并。我國航空工業發展之初是引進機型并仿制,通過仿制機型來積累航空工業生產經驗。在仿制機型的同時我國也開始自行設計機型并生產。強擊機5(簡稱“強5”)經歷了“大躍進”時期,在幾沉浮后于1964年重新開始研制,終于在1965年6月1日首飛,強5的成功研制標志著我國可以自行研制并制造噴氣式戰機,繼強5之后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以米格─21為基礎研制殲擊機8(簡稱“殲8”)并研制成功,而此時我國航空工業技術完成了從仿制到自行研制的過度。
在1963年,哈爾濱飛機制造廠以伊爾─28為基礎自行研制轟炸機5(簡稱“轟5”),首批轟5總裝了兩架并于1966年9月24日首飛,哈爾濱飛機制造廠在生產轟5的同時也在研制轟6。1966年10月西安飛機制造廠完成轟6飛機第一架靜力試驗機的總裝,轟6飛機于1968年12月首飛成功。在運輸機方面,運輸機7(簡稱“運7”)和運輸機8(簡稱“運8”)完成設計和首飛但直到1976年后才定型。運輸機10(簡稱“運10”)的研制是我國在航空運輸機研發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由于市場、經費和其他原因而落馬,運10的落馬不得不說是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的遺憾。
三、航空工業全面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為了跟緊世界發展的步伐和世界航空先進技術,由幾位領導和專家組成的代表團在訪問了歐洲航空工業和工業強國后,在1979年1月6日召開部黨組擴大會議,討論在不遠的將來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方案和戰略目標。1979年1月18日,航空工業部門決定成立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我國開始將西方國家的先進整機技術整體引進,提高我國航空工業研發的整體技術并縮小與世界先進航空技術之間的差距。
航空工業部門成功地將直升機9(簡稱“直9”)引進,不僅解決了我國直升機的更新換代問題,同時使我國的航空工業研發和制造技術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通過消化吸收并且掌握世界先進的航空設計技術和試驗方法,為其他型號的直升機研發提供了有力的條件和更先進的生產技術。
現在,隨著殲10B、殲15、殲20、殲31和轟6K的研制成功,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航空強國的行列,我國進口武器將成為歷史。
航空工業的發展離不開航空產業,航空工業部門的目標始終是研發現代化航空武器和發展現代航空技術。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航空工業除了進行強5、殲7、殲8等飛機的改型外,還努力研制新一代性能更先進的飛機,其代表就是殲8Ⅱ殲擊機。此外,中國的下一代主力戰斗機殲10也已經宣告研制成功。這一系列的成果說明,中國已經有能力自己設計高性能的戰斗機,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小。我國吸收很多先進的飛機設計制造技術并以此來研發了很多產品并且交付部隊,極大地增強我國的國防力量。
中國航空工業部門在努力發展軍用航空的同時,開始轉向民用航空產品。航空工業產業本身就是軍民航空產業結合的產品。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發達國家的航空工業迅速完成了從戰時到平時的轉變,很多設計軍用飛機的工程師開始設計民用飛機。而中國從改革開放以后,也加快了航空工業軍轉民的進程,我國的民用飛機的發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多種產品研發成功并且批量進入國內外市場。2008年11月28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支線飛機ARJ21-700飛機成功首飛。2012年4月17日,ARJ21-700完成全部研發試飛工作。2014年12月30日,ARJ21-700飛機獲得我國噴氣客機首張型號合格證。C919項目于2008年11月啟動,C919飛機首架機于2015年11月下線,C919飛機預計于2017年初進行首飛,我國民用飛機的設計和制造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
進入21世紀后,2001年11月10日,中國被批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面對世界范圍內的產業轉移和新的軍事力量的挑戰,我國航空工業應整合所有資源。近年來,我國航空工業全面對外開放,積極進行國際技術合作,全面融入世界航空體系,先后出口上千架飛機和引擎。新舟60和運12 實現批量出口,而K8教練機直接向埃及出口生產線。我國航空工業實現了由單純的出口航空產品向出口航空技術的轉變,我國的航空工業走向了世界,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和推動航空技術的進步。
四、中航工業的重組
1999年7月,國防科工委決定將其旗下的五大軍工集團改組為十大軍工集團。其中,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一分為二,改組為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中國一航,AVIC I)和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中國二航,AVIC II)。2008年11月6日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和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重組成立新的航空工業公司,集團公司下轄200家子公司和20家上市公司。2008年5月11日,中國大飛機項目公司——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中航工業集團秉承“航空報國,強軍富民”的宗旨,踐行“敬業誠信,超越創新”的理念。中航工業集團成立以來,構建起了集團文化體系,即以集團宗旨理念為核心的理念體系,以“六統一。統一的集團公司戰略,集團宗旨理念,公司名稱和司徽,司旗,司歌,標準字和標準色)為核心的形象識別體系。我國的航空工業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肩負起了航空報國的歷史重任。
航空工業部門在擴大對外開放的基礎上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并更深地融入世界市場,尋求更好的發展機遇。在全球航空產業鏈方面,我們要積極進行全球合作,增強中國航空工業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的市場份額,加快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航空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步伐,針對國際市場的需求應不斷創新,開發更多的產品。在融入區域經濟方面,航空企業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而且航空企業本身就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中航工業集團相應國家號召與很多地區就區域經濟進行了深入合作。
世界上的第一架飛機誕生于美國,但歐洲的航空技術曾長期行走在世界的前列,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才重新坐上世界航空技術的寶座,這其中的經驗和教訓值得中國這樣的后起航空國家深思。美國的工業基礎和科技曾落后于歐洲,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后不久,歐洲的航空工業技術領先于世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的飛機差不多都是歐洲設計制造的。
目前,美國是世界航空工業處于最高水平的國家,美國擁有較好的工業基礎和強大的經濟實力,這只是美國航空工業技術先進的一個原因,美國航空產業發展有六個特點:一是將航空產業作為戰略產業來發展;二是重視預研和前期技術發展;三是科學的論證與分析對整體技術發展的促進作用;四是在項目發展中的科學實用觀;五是重視人才和充分調動人的作用;六是重視在實踐中檢驗和修正,這六點可以說是美國航空工業的助推劑。此外,美國航空工業之所以發達還有其他原因:其一,美國很多航空企業是私人企業,這使得公司為了發展必須不斷創新,以增強企業的生命力,其二,航空工業企業也是企業必須具有一定的競爭,以公司的生存和發展作為最高指令;其三,人才是科技發展的動力,以人才為中心;其四,飛行器和飛行器引擎應分開發展。我國的航空工業經歷了六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具備了獨立研發和生產先進作戰飛機的能力。但在航空工業方面,我國與美國的差距是全方位的。飛機的研制不僅僅是研制飛機,還包括航空材料的研制、航電系統的研制、機械制造技術和加工工藝以及系統整合的能力。在航空領域還有廣闊的領域等待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充滿了危險。這使得飛行器設計師必須具有一定的冒險精神,畢竟科技的進步不是康莊大道。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