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榮明
集體備課是以教研組或備課組為單位,組織教師開展集體研讀課標和教材,分析學情,制訂學科教學計劃,分解備課任務,審定備課提綱,反饋教學實踐信息或就某一教學內容進行討論與研究的系列活動。時下,在倡導資源共享,強調教師團隊合作精神的新課程改革中,集體備課作為教師合作研討的有效形式,越來越受到教師們的青睞。那么,如何發揮集體智慧的作用,做到教學相長呢?我校長期以來堅持集體備課“四定”“四備”,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 “四定”,即固定集體備課的時間、地點、人員、內容,使集體備課制度化、常規化。我校以年級組為單位,固定每周三、四、五下午第三節課分別為語文、數學、其他學科集體備課時間,在辦公室進行集體備課,由備課組長主持并做好考勤記錄。每周推薦備課組中的一位教師就下周的教學內容、教材教法、教學重難點、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教學策略等做中心發言,其他教師針對中心發言展開討論,發表各自的見解。同時,教師們還必須對自己上周的教學實踐進行反饋,可以談教后感,可以說教學反思,還可以就教學中出現的疑難問題進行討論,從而吸取經驗,總結教訓。為了減少備課的盲目性,每學期開學初,各科備課組長必須組織一次宏觀性集體備課,討論本學期的教學內容、教材編排體系、教學時間安排、教學進度計劃及確定每周備課內容的中心發言人,讓每個教師心中有數。這樣,每次的集體備課就有目的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并且,在集體備課活動中,大家輪流做中心發言人,增強了每個教師的責任感和教學研討的主動性,避免了備課組長唱主角,老教師“一言堂”的弊端,讓集體備課真正全員參與,共同研討,教師們通過集體備課,互利互惠,相得益彰,使教學過程真正達到最優化,既發展了學生,又成長了教師。
2. “四備”,即備理念、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使教者做到心中有綱,目中有人,胸中有書,手中有法,口中有文。備理念就是在集體備課中,要求教師們站在理論的高度審視教學內容,更新教學觀念,用新的課程理念引領教學、把握教材,并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靈活選擇教法和學法。備教材就是要深入研讀文本,轉變用教材觀念。一是整體把握知識脈絡,做到教學中有目標、有方法;二是整體把握單元教材,細化為知識點、教學目標、重難點、文道結合點等等;三是把握學科本質,課程內容不僅包含教學結果,也包含結果的形成過程和蘊含的思想方法。備教法就是要根據教材特點和教者素質,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然后根據教法思考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小結。比如:文質兼美的詩詞、散文,可采用吟誦朗讀法;寫景狀物畫面感強的課文,可采用品讀感悟法;敘事、說明文,可采用分析講讀法;等等。備學
生就是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和知識生長點,并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比如,低年級學生一般可采用:A. 直觀識記法。通過媒體手段,創設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強化具體的知識印象。B. 讀中感悟法。引導學生多讀課文,讀中理解,讀中感悟。中年級是承上啟下的過渡學段,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一般可用:A. 符號助記法。學生邊聽邊借助符號圈點批畫,幫助學生理解、記憶。B. 要點記取法。學生聽課要學會抓住重點、要點理解、聽記。C. 主動探究法。即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開展自主探究學習。而高年級學生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則可采用:A. 目標聽課法。學生借助課前導讀和預習提示,做好課前預習,聽課時帶著目標進行學習,使聽課有的放矢。B. 聽思并用法。一邊聽,一邊思考,以思促聽,使學習不僅能知其然而且還能知其所以然。C. 質疑釋疑法。學生帶著預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學習、探究,在自主學習探究中解疑釋疑。
為了保證“四備”的有效實施,每次所定的集體備課中心發言人,在集體備課前,要先鉆研教材,查閱有關資料,做好中心發言的準備;在集體備課活動過程中,要針對下周的教學內容,從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教學流程、教學方法和策略的選擇及理論依據等方面進行闡述。其他教師必須對中心發言進行評價和補充,并對教學中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這樣以點帶面,點面結合,有利于群策群力,博采眾長,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當然,集體備課可以是主題研討,也可以是沙龍式的自由論談;可以是和風細雨的自由說,也可以是面紅耳赤的激烈爭論。只要積極參與,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就應當得到肯定和鼓勵。集體備課時,記錄員要根據大家的發言,認真做好記錄,并及時整理出集體備課提綱,供教師備課時所用。
當然,“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由于各班學生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教師也各有自己個性化的教學風格和特長。為了防止教學中的“拿來主義”和“千人一面”的模式化教學,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求教師根據自己的個性和學情,結合本班實際,在集體備課的指導下,結合自己的“匠心獨運”,采用最為合理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施教。這樣,教師和學生才能共同成長,課堂才能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汀師范附屬小學 本專題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