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梅
繪本中的圖畫,能夠滿足孩子早期的閱讀需要,對培養兒童閱讀力有著重要的啟蒙意義。通過閱讀繪本,兒童可以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驗,也能激發創造性思考,培養對美的感受。而繪本共讀則提高了孩子與書之間的親密度。作為一線教師,既是為學生和書籍牽線的“紅娘”,也是陪學生共讀的“伴侶”,更是他們閱讀之旅中的“導游”。本文結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對小學低年級繪本閱讀教學攻略做些探討。
一、牽上“紅繩”,促使學生與繪本“喜結良緣”
教師是學生閱讀人生的“紅娘”。如果說家長讓孩子幼年與繪本有過浪漫的邂逅,那么教師應牽起“紅繩”,讓學生與繪本“喜結良緣”。這將是學生閱讀人生邁出的重要一步。
1. 讓學生對繪本“一見鐘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上繪本是愛上閱讀的第一步。剛入學的學生對周圍的事物都充滿了新鮮感和好奇感,應抓住這個關鍵期,為學生提供繪本這一特殊的“玩具”,讓學生對繪本“一見鐘情”。比如,可以通過一些異型繪本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也可以針對學生的喜好,挑選趣味性較高的繪本進行閱讀;還可以由教師富有表情地講述繪本故事……
2. 營造一個屬于學生與繪本的“二人世界”。好的閱讀氛圍和閱讀環境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潛能。可以開辟一個屬于學生的繪本角,用學生喜歡的玩具進行裝扮,讓繪本角看起來和游樂場一樣好玩。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浸潤在充滿書香氣的環境中,隨手能拿到書,隨時能翻閱自己喜歡的繪本。對于學生而言,這是一種享受,哪怕不會閱讀的學生也會愿意與書為伴。
3. 保證學生與繪本的“戀愛時間”。一般來說,學生的閱讀時間可以相對固定,比如晨起、餐后、睡前等。因此,教師應與家長合作,根據學生的作息時間表確定一個時段,作為學生閱讀繪本的時間。讓學生每天都能與繪本接觸,保持“戀愛溫度”,促進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當然,這并不意味這個時段一成不變,有時候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4. 鼓勵學生與繪本“修成正果”。在繪本閱讀中,學生會獲得更多的語匯,認識更多的事物,也促進了語感與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一旦形成閱讀習慣,就會主動自然地拿起書自己閱讀。只要學生能夠看完一本繪本或者聽完一個繪本故事,就要采用各種方式進行表揚、鼓勵。比如,擁抱一下,或給個小紅旗……讓學生覺得閱讀不但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自我肯定。
二、當好閱讀伴侶,讓學生的思維“自由行”
教師是學生的閱讀伴侶。成功的閱讀伴侶既要讓學生體驗共讀的溫馨,也要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這是對學生的尊重,也是對閱讀的尊重。
1. 我讀你聽,突破繪本時空差。“與閱讀相比,耳朵的傾聽更能迫近語言的本質(語言是從聲音而來的)”,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先生的成功與幼年大量聽讀的經歷息息相關。他認為,用耳朵聽到的語言世界和用眼睛看到的語言世界,在孩子的心里融合為一,真正的繪本就產生了。尤其是在學生剛開始自己閱讀繪本時,語言和繪畫之間往往會出現時間的落差,很難將二者合一。但是聽別人讀的時候,當場就能將二者合一。解決語言和繪畫之間的時間差問題,可以借助共讀的方式。共讀,是以圖書為媒介,讓孩子和父母或與教師共同分享多種形式的閱讀過程,在課外閱讀中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共讀是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興趣的重要因素。“老師的課堂教學和老師給孩子講述故事,兩者所具有的意義是不同的,也希望在學校里,老師也給孩子讀故事聽。”這是松居直先生給老師們提出的建議。
2. MSSR——身教式持續安靜閱讀。由臺灣引進的“明日閱讀”計劃是一場閱讀革命,它的核心理念是MSSR——身教式持續安靜閱讀。Model身教:大人和孩子一起閱讀,“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Sustained持續:每天一段連續不被打擾的閱讀時間,自然內化成習慣。Silent安靜:安靜的環境,帶領孩子進入專注的閱讀狀態。Reading閱讀:大量而自由的閱讀。教室必須安靜無聲,不能交談,“身教+境教”是十分強大的力量。教師作為學生的閱讀伴侶,身教是最重要的成功要素。教師要身體力行,手上拿著一本自己想看的書,然后坐在學生都能看到的位置,安靜閱讀。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聊書”活動,鼓勵學生分享自己讀過的書。除了陪伴,還應該給學生足夠的閱讀自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思維“自由行”。這些自由可以細化為學生的幾大閱讀權利。例如,有不讀某些書的權利,有重讀某些書的權利,有讀任何書的權利(色情、暴力等內容除外),有暫時離開現實世界投入書中的權利,有不需要為自己的閱讀品位辯護的權利,有跳頁閱讀的權利,有不讀完一本書的權利,有概略瀏覽書的權利,有在任何場所閱讀書的權利,有大聲朗讀(在不影響他人閱讀的前提下)的權利;學生看完書后,有不寫書摘或其他指定作業的權利。
三、“導游”幫扶,和學生一起“深度游”
學生的閱讀需要廣度,也需要有一定的深度。有質量的閱讀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閱讀力。教師是“紅娘”是“伴侶”,更是“導游”。旅行中“三分看景,七分聽景”的說法同樣適用于閱讀之旅。特別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教師在他們的閱讀旅程中不僅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還能引領他們進行閱讀思考。教師要當好“導游”,和學生一起“深度游”。
1. 朗讀法。利用投影,富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一邊看圖一邊聽。作為朗讀者,教師要先細心體會繪本的內容與意境,然后用恰當的語速、生動的語調朗讀故事。如果只是生硬地念書,就無法打動學生。
2. 講讀法。以原有的故事情節為材料,融入自己的語言講述故事。可以模仿書中角色的各種聲音,加上一些簡單的手勢和動作,讓學生覺得有新鮮感,以吸引學生。
3. 猜讀法。在共讀故事性較強的繪本時,可以適當用上猜讀法,設置懸念,激發閱讀興趣。例如,引導學生看封面標題猜測故事內容,根據畫面描述故事內容,結合閱讀經驗猜測情節發展、故事結局等。
4. 動態閱讀。動態閱讀主要指讓學生用心體驗,動手操作,用口語表達,用肢體表演等。例如,有些人物形象鮮明,對話較多的繪本故事,可以和學生一起演一演。讀完繪本,還可以和學生一起合作續編故事,制作繪本。
閱讀繪本不僅可以讓學生真正進入語言的世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可以讓他們獲得閱讀整本書的成就感,形成閱讀意志。當學生產生了閱讀興趣,形成了閱讀意志,便能主動地進行閱讀,進而促進他們閱讀力的提升。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