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河
摘 要:在新的初中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初中數學課程應提倡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有機整合,提倡利用信息技術來呈現以往教學中難以呈現的課程內容,鼓勵學生運用計算機,計算器等進行探究和發現,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整合是改進課程內容呈現方式的需要,是改進學生數學學習方式的需要.
關鍵詞:信息技術 ; 優化 ;初中數學
一、信息技術在教學上的優勢
1.信息技術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在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可以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增設疑問,巧設懸念,使學生更多地觀察、實驗和主動地思考,有利于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為主動學習.讓目標在學生心中更明確.例如我在“多邊形的內角和教學中,先從三角形的內角和入手,在求四邊形的內角和時轉化為兩個三角形的內角和的和(計算機圖形演示:從四邊形的一個頂點引出的對角線把四邊形分成兩個三角形),后提問五邊形內角和的求法.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對四邊形內角和的求法的回顧與進一步的思考,適當的提問配合演示,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引起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欲望.這就為n邊形的內角和公式的證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很快的達到學生掌握這個知識點的目標.
2.信息技術有利于化解教學重點和難點
計算機能進行動態的演示,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這個特點可處理其他教學手段難以處理的問題,并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增強他們的直觀印象,為教師化解教學難點、突破教學重點、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提供了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同時,計算機多媒體的動態變化可以將形與數有機結合起來,把運動和變化展現在學生面前,提供豐富而動感的圖像、圖形,生動、直觀、形象,展現出一個精彩紛呈的數學世界.如:在學習三角形的三條角平分線相交于一點時,傳統教學方式都是讓學生作圖、觀察、得出結論,但每個學生在作圖中總會出現種種誤差,導致三條線沒有相交于一點,即使交于一點了,也會心存疑惑:是否是個別現象?使得學生很難領會數學內容的本質.但利用信息技術就不同了,在幾何畫板或“Z+z”智能教學平臺里,只要畫出一個三角形,用菜單命令畫出相應的三條線,就能觀察到三線交于一點的事實,然后任意拖動三角形的頂點,改變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發現三線交于一點的事實總是不會改變的.這實驗,除了教師演示之外,學生也可自己動手,親手經歷,大大增強學生學數學的興趣.
二、信息技術在與初中數學整合教學中的作用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會利用各種信息,經過對信息的加工選擇出有價值的信息,而且這些信息是要儲存和傳遞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往往是利用信息技術來獲取信息、加工信息、儲存以及傳遞信息,信息技術是信息處理的工具.在數學整合的教學實施中首先需要將教學內容信息化處理,形成學習資源,利用信息化環境展開教學,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最終完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信息技術為數學教學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背景資源,能使學生充分發揮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的協同作用而更有效地進行數學學習.
三、信息技術在與初中數學的整合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應以學生為主體
要認識到,信息技術是使學生更有效地獲取知識、發展智能的一種工具.強調信息技術要服務于數學學習,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工具.不要為技術而技術,要以服務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變輔教為輔學.只考慮教師的方便,什么課都搞成電腦演示,那么將會適得其反.使用信息技術的出發點是利用好信息技術的優勢,促進學生思維,利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
2.應與傳統教學優勢互補
整合既要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要與傳統教學優勢互補.用句通俗的話來說:“麥當勞來了,大米飯還要吃”.一講到整合,我們老師就以為每節課都要用電腦來教和學,其實整合后的教學活動不應理解為全堂上機或多媒體演示,不應忽視書面表達和口頭交流,不應忽視閱讀、計算和證明.同時,學生的活動不應是自由活動.要講究實效.整合,并不是另起爐灶,而是把各方面的優勢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在我們開展的整合研究中,在學期初就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對一些用傳統方式來教,效果一樣或更好的,我們一定用傳統方式來教.例如有理數的運算、方程和方程組的求解等,用傳統教學一樣奏效;但方程與函數的關系以及許多幾何問題等,則采用多媒體技術來教,直觀、形象,能展現數形結合的數學方法,其效果與傳統教學很相比難同日而語.
總的來說,信息技術對初中數學的學習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的整合是必然的,作為教師應該充分學習個掌握信息技術,并且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下,開展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的整合教學,通過呈現知識發生發展過程、開展數學實驗、創設合作與探究學習情景,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去體驗、感受、建構知識,轉變學習方式,學會學習,并且能夠自覺地應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蘇奕興初中數學教學的情境教學初探[J]學周刊, 2011(07)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