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嬌 王飛
摘 要:目前,用經濟增加值(EVA)指標代替凈利潤在學術界的討論已經越來越激烈。經濟增加值指標相對凈利潤指標而言的優勢是考慮了股東的權益成本,并且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對凈利潤指標進行了修正,只有經濟增加值大于0的企業才真正為股東創造價值,股東可以按照經濟增加值的適當比例對管理層進行獎勵。所以,經濟增加值可以將股東目標與管理層的價值目標統一起來,只要經濟增加值大于0的項目才可以采納。
關鍵詞:經濟增加值;凈利潤;權益資本成本;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3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6-0085-02
自2010年起,我國開始在中央企業實行經濟增加值代替凈利潤指標的考核標準,這意味著以經濟增加值指標建立衡量標準的期限將不再遙遠。本文將著重解析經濟增加值的由來以及相比現有的財務指標的優點,以及經濟增加值相關的修正項目和計算問題。
一、經濟增加值的發展由來
理論界對經濟增加值的發展衍變由來:
凈利潤 → 剩余收益 → 經濟增加值
(一)剩余收益的定義及優缺點
剩余收益是指部門營業利潤扣除部門全部資產成本后的剩余價值,鼓勵部門中任何剩余收益大于0的項目,這樣就可以為企業整體創造價值,統一了部門與企業整體的利益。
剩余收益=營業利潤-平均總資產×要求的報酬率
剩余收益的優點是統一了部門與企業整體的利益。缺點是沒有對指標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進行調整,同時由于剩余收益得出的是絕對值指標,不方便企業之間進行比較。
(二)經濟增加值的產生
經濟增加值的概念是在剩余收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最早是由斯騰斯特咨詢公司提出。其卓越貢獻,首先是考慮了權益資本成本,認為權益資本是機會成本,只有該項目實現的利潤大于機會成本時,才能為股東創造財富;其次是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對凈利潤進行調整,標準的調整項目是需要調整160多項,但是基于重要性原則和成本效益原則,一般的企業進行4—5項的調整即可得到較為準確的數據。
二、經濟增加值的優點
(一)扣除股東資本成本
經濟增加值的重大貢獻是彌補了凈利潤忽略股東資本成本的缺點,經濟增加值指標認為股東資本存在機會成本,只有該項目實現的價值大于機會成本時,才為股東創造了財富,同時股東可以為了鼓勵管理層創造EVA,對實現的經濟增加值按比例獎勵給管理層,這樣可以統一股東與管理層的目標,共同努力創造更多的經濟增加值。
(二)從可持續發展角度進行修正
1.非常經常性損益。現階段的凈利潤指標衡量的是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和非日常經營活動的盈利能力,但是經濟增加值認為,日常經營活動產生的損益才是衡量企業真正意義上的盈利能力。假如企業在當年日常經營活動中是虧損的,但是通過變賣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來實現營業外收入,這樣就可能彌補日常經營活動的損失,最終得出凈利潤大于0的結論,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掩蓋了企業虧損的實際情況,所以經濟增加值彌補了凈利潤在這方面的缺點,日常經營活動產生的損益才具有可預測性和可持續性,真正反映企業的盈利情況。
2.研發費用與市場開發費用。在市場經濟逐步成熟的今天,企業之間的競爭愈加的激烈,所以在企業競爭中要想脫穎而出,就需要不斷地研發創新以及拓展銷售渠道。但是在傳統的會計處理中,對研發費用中不符合資本化的費用計入當期損益——管理費用,并從利潤中扣除,這樣處理的結果就可能導致管理層為了實現本期利潤而減少研發創新,所以從可持續發展角度應該同樣將計入管理費用的研發費用資本化,并按照使用年限逐年攤銷。同樣,計入銷售費用的市場拓展費用,傳統的會計處理是將其從利潤中扣除,同樣可能導致管理層為了實現利潤,放棄渠道拓展的情況,所以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進行修正,對于該筆費用資本化,并對其在未來適當期限內進行攤銷。
3.準備金。在傳統的會計處理中,對準備金從利潤中扣除,但是經濟增加值指標認為準備金在當期并未實際發生,所以對相應資產應該加回減值準備金,并且從利潤中加回扣除的減值損失。
4.遞延所得稅。遞延所得稅是指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的差額,導致未來期間少交或多交所得稅的科目,由于這并未在當期實際發生,所以與當期的資產、負債、損益并無關系,所以對于產生遞延所得稅資產應該從資產科目中扣除,并且對相應減去的所得稅費用,應該在計算經濟增加值時做扣減調整,對于遞延所得稅負債做相反的調整。
三、經濟增加值的計算
經濟增加值=稅后經營凈利潤-總資本×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一)稅后經營凈利潤的計算
稅后經營凈利潤=凈利潤+(利息支出+研究開發費用調整項+市場拓展費用+營業外支出-營業外收入-遞延所得稅資產對應的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負債對應的所得稅費用)×(1-25%)
需要注意的是,稅后經營凈利潤中不包含債務成本(利息支出),因為債務成本包含在總資本成本中,在總資本中一起扣除。
(二)總資本的計算
總資本與資產負債表中資產總額不是同一個概念,但是也可以這樣簡單地計算,從資產總額中減去無息負債。總資本實質上是短期有息負債、長期有息負債以及股東權益三者加總而得。
總資本=短期借款+一年內到期的長期借款+長期借款+應付債券+股東權益
總資本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企業獲得的各方需要回報的投資,因為無息負債不需要企業付出資本成本,所以不屬于此處所說的總資本。
(三)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的計算
1.債務資本成本。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附注中都標注各項負債的利率,所以對于債務資本成本可以簡單地用企業的利息支出/債務資本,同樣并不是所有企業的附注中都會具體標注出利息費用是多少。由于財務費用的組成是少部分的利息收入、匯兌費用以及大部分的利息支出,所以可以簡單地采用財務費用代替利息支出。
2.權益資本成本。權益資本成本的計算方法很多,常用的是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本文也采用該模型計算權益資本成本。該模型如下:
R=Rf+β*(RM-Rf)
Rf表示無風險利率,通常使用十年期長期政府債券利率代替。
β表示該企業的系統風險相對于整個市場系統風險的表現情況,相比市場整體風險越大,該數據越大,否則,越小。該數據在銳思數據庫中可以查詢。
RM-Rf表示的是市場風險溢價,表示的是股票市場整體因承擔比無風險證券更高的風險所獲得的額外報酬率,前人的研究大多都是用4%表示我國的市場風險溢價。
3.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就是稅后債務資本成本與權益資本成本按各自權重加總之和,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鑒于經濟增加值的優越性,各企業可以使用該指標來衡量管理層對股東財富的創造情況,股東可以鼓勵管理層使用經濟增加值指標,該指標統一了股東與管理層的目標價值。
參考文獻:
[1]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2016年度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輔導教材:財務成本管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6.
[2] 田萌萌.基于經濟增加值的財務預警模型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2.[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