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禮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規定:小學低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小學中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十分重視。但是,現實生活中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并不理想,距要求還有很大差距。該如何指導小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呢?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筆者把課外閱讀指導分成四步走:想讀—會讀—樂讀—多讀。
一、營造讀書氛圍,誘發閱讀欲望,使學生想讀
1. 營造“書香”氛圍。濃厚的閱讀氛圍能夠產生磁場效應,使學生從中受到熏陶,產生讀書的愿望。在班級中專門開辟一個角落作為圖書角,動員學生把自家的圖書暫時放在班級的圖書角里,挑選幾個能力較強的學生負責管理圖書的借閱;也可以在教室里貼幾張古今名言,既增加閱讀氛圍,又充滿人文氣息。這樣的環境,讓學生感受到教室里充滿濃濃的“書香”,又能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
2. 欲擒故縱。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閱讀繪本無疑是最好的選擇。繪本有很漂亮的畫面,有很感人和充滿趣味的故事。這樣的書最讓學生感到親切,很容易吸引學生的眼球,撩動他們的心靈。筆者常常利用課余時間手捧繪本,自讀自吟,時不時說聲“好!”讀到有趣的地方哈哈大笑,引得學生好奇地問:“老師,什么書這么好?”或“老師,什么故事這么有趣,給我看看。”記得那時筆者正在看“卡梅拉系列”的繪本,故意說:“不行,我還沒看完呢!”“借我們看一看,求您了!”看著那一雙雙渴望的眼睛,筆者故意裝作“大發慈悲”樣子說:“好吧,借你們看看。”拿到書的學生如獲至寶,欣喜若狂。后來,連平時討厭看書的小朋友也津津有味地看起來。有時講故事時,耍一些小手段,講到精彩的地方,停下來讓學生猜猜結局。由于他們急切地想知道結果,就紛紛要求借書。這樣,就變“要我讀”為“我要讀”,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3. 深情演繹。當筆者深情地為學生朗讀《我永遠愛你》時,竟看到有學生流淚了。這些學生是被筆者入情入境的朗讀深深感染了,并勾起了他們曾經相同經歷的回憶,自然而然地與這故事產生了共鳴。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當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課外讀物時,可以聲情并茂地講述內容,再加上肢體語言等輔助手段,這樣往往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起他們的閱讀期待。
二、教給方法,加強指導,使學生會讀
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延伸,只有當學生真正掌握了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后,閱讀才能成為一座燈塔,照亮他們通向知識海洋的路。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伏爾泰曾經說過:“大部分人不會讀書。對學生來講更是如此,對他們的讀書指導與讀書本身一樣重要。”繪本是圖文結合來共同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是精美的插圖與精簡的文字的組合體。繪本中的圖畫與文字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輔相成,識字不多的學生僅僅借著畫面也能讀出繪本的故事大意。所以,在繪本教學中,教師不要急著翻頁,也不能太偏重文字,應該引導學生用心地去觀察、感悟、欣賞圖畫,讓學生在讀圖過程中讀懂故事,發現細節,悟出故事的內涵。實際上,繪本就是一塊引玉之磚,不同的學生,他們看到的是不同的東西。而正是這些不同,給了學生無盡的想象空間,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推理,再到最后的文字認證。而最后讀文字的過程,一些詞語就不用去刻意解釋,而應引導學生用之前大腦中所留下畫的場景來對應,這是對思維最好的訓練。比如讀《咚咚咚!是誰啊?》,出示一張圖片,里面只有一個門框,門框上貼著花邊,門框邊露出半截黑手掌,讓學生猜一猜:咚咚咚!誰來了?一下子就抓住了他們的好奇心。學生興奮地進行了各種猜想,并說出自己猜想的依據,最后再回到繪本中去讀原文。用這樣的方式讀繪本,學生不但興趣盎然,而且越讀越會讀。
三、投其所好,激發興趣,使學生樂讀
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選好讀物是很重要的環節。日本著名的“繪本之父”松居直在《圖畫書的快樂》一書中曾經這么說:“圖畫書是通過優美的語言和圖畫表現出來的,這些語言和圖畫只有成為朗讀者自己的感受讀給孩子聽,才能被接受。當朗讀者把圖畫書所表現的最好的語言用自己的聲音、自己的感受來講述時,這種快樂、喜悅和美感才會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圖畫書的體驗才會永遠地留在聆聽者的一生當中。”如,繪本《我永遠愛你》講述的是小熊阿力不小心打碎了媽媽最心愛的碗,阿力心里非常害怕,但是他并不打算對媽媽說謊。于是阿力就跑去找媽媽,對媽媽進行了一次有趣的“愛的測試”。媽媽每一次都向小熊阿力保證“我永遠愛你”,但在這句話的后面又不忘補上“不過你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等。在生活當中,其實我們每個學生都有過小熊阿力那樣的經歷,也都有過同樣的擔憂,擔心自己犯了錯,就不再擁有愛。這樣的內容自然而然就引起了學生的共鳴,激發了他們的閱讀興趣。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可以開展各種比賽。如,中、高年級可以舉行“讀書會”,讓學生在會上介紹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主要故事情節,看誰講得好;舉辦“讀書筆記比賽”,比誰摘錄的課外書的優美語句多;舉行“古詩詞誦讀默寫比賽”,看誰誦讀默寫古詩詞又多又準確……這些豐富的活動能極大地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熱情和信心,他們怎能不樂于閱讀呢?
四、拓展領域,創造閱讀機會,使學生多讀
首先,保證學生有書讀,解決書源是關鍵。為組建班級圖書目錄,筆者動員學生為家里的圖書編寫目錄,并用一段話為自己的每一本書寫上推薦理由,向同學推薦,閱讀完的同學可以在讀書卡上寫上自己的讀書感受。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看書、讀書、找書的熱情,也培養了學生做讀書筆記和用心讀書的好習慣。當學生成功地為同學推薦了一本書,這位學生和借書的同學都能得到一枚印章,學期末進行評比、獎勵,學生的閱讀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為保證圖書不破損,制定相關的愛書、護書、修書公約。這樣,就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閱讀條件。其次,得保證學生有充足的讀書時間。除規定的晨讀午讀時間外,每周還至少拿出一節課的時間跟學生一起閱讀,并要求學生每天在家看書的時間不少于三十分鐘,讓學生把閱讀課外書作為每天必須完成的作業。最后,不斷地向學生推薦好書,可以結合教材推薦,比如,學了課文《臨死前的嚴監生》,就向學生推薦《儒林外史》;學了《草船借箭》,就引導學生去看《三國演義》;學了課文《冬陽·童年 · 駱駝隊》,可引導學生去看《城南舊事》……這樣,學生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感悟,還開闊了視野,拓寬了知識面。
(作者單位:福建省平潭城中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 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