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燁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中小學德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因此,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特別應從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入手,注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遵循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形成切實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注重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教學理念以人為本
在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理念應注重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并有所創新,同時,還應以人為本,關注學生道德修養。中國傳統文化以孔孟思想為主要代表,孔孟思想的核心,歸結為一個字,就是“仁”,所謂“仁者愛人”,就是從愛家愛父母愛師長做起。《小學生守則》中的“愛祖國,愛人民”與它應是一脈相承的。這是品德教育的啟蒙和基礎,也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始發點和起跑線。
《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所謂“在明明德”,就說明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性。
兒童從混沌狀態到啟蒙開智,有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過程,品德與社會課程就是依靠學校教育,在學生心中播下社會化種子,培養學生用眼睛去觀察社會,用心靈去感受社會,漸漸提高心理素質,慢慢培養道德素養,從而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去認知社會,去更好地適應社會,最終服務于社會。
因此,品德與社會課程要真正做到通過實踐,增強學生的探究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實踐中獲得成長。要加強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真正使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平等;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需要、心理發展規律和個性差異,以“人”的發展為第一要務,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二、以現實生活為載體,教學策略創新出彩
有一些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墨守成規,流于形式,或是抱定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應該知道,兒童時期的心理單純,情感變換未定,此時的品德教育非常重要。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策略唯有從實際生活經驗出發,植根于生活,才能創新出彩,出奇制勝,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例如,在《馬路不是游戲場》一課教學中,筆者充分利用多媒體現代手段,通過學兒歌、講故事、開展交通安全知識擂臺賽等不同的教學形式,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親身體驗說感受,再出示交通事故圖片,將刑事判決的案例引入課堂、引入班會、引入故事會,最終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載體,把學生的真實生活世界作為教學空間,讓生活走進課堂,讓課堂融入生活,是最為行之有效的教學形式。
人行有仿效,擇善而從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以《中華傳統美德》一課為例,筆者在引導學生初步明理的基礎上,講述了岳飛精忠報國、蘇武牧羊、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故事。之后,讓學生一邊討論一邊把課前搜集的愛國英雄的資料一一匯報,引導學生學習英雄人物的愛國精神,激發學生愛國之情,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教學中,還可以創設生活情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在講解楊利偉乘坐載人火箭首次登空時,筆者創設情境,把教室布置成太空艙樣式,讓學生把搜集到的楊利偉的簡歷以及有關載人飛船的資料一一粘貼在太空艙內,讓學生從英雄的經歷中接受精神的洗禮,從而激勵他們從小就樹立遠大的理想。
道德其實就寓于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與真實生活分離的“單一道德”。教師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教學基點,用緊密聯系學生生活的主題活動或有趣游戲作為橋梁,將現實生活和教材內容進行有效聯結,從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潛移默化培養良好習慣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應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將適合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機地滲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注重發揮教師人格魅力和為人師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師生關系。還應將學生的道德意識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在坐、立、行、走,以及待人接物等方面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加強家校聯系,將在校內苦心經營的教育氛圍,盡量延伸到家庭日常生活之中,讓家長認識到孩子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性。對學生影響最大的就是家庭和學校,只有強化對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行為習慣才會養成,才會逐漸提高心理素質,進而逐漸提升道德素養。
關于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有一個古老而又經典的故事頗有教育意義。古時候,長輩們十分尊崇一種信條叫“學會一門手藝,走遍天下不挨餓”。所以,一般老百姓都會讓小輩們從小去當學徒,刻苦努力學手藝。有個家長讓自己的孩子去拜理發師傅為師。剃胡子、刮臉毛是學理發的基本功。古時候沒有電推子、刮胡刀之類的器具,只有很鋒利的開合黑剃刀,所以,學理發首先要學會磨刃、試鋒,輕輕地刮,柔柔地修,而這就需要精細與耐心。為了讓徒弟較好地掌握技巧,師父專門挑選了一種表皮有細絨毛的冬瓜,讓徒弟練習刀功。這徒弟也蠻認真地學,可是師父往往有些雜事要他去干。師父一叫,他就把小剃刀往瓜上一剁就轉身離開。師父多次觀察到他的這種行為后,就通知他的家長來把他帶回去,不讓他學了。師父說:“如果養成習慣了,他會把客人的臉蛋當冬瓜。”這個寓言式的故事,正好說明了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和培育是十分艱難的,是長期而又不容易的。
總之,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一項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精細活,它考驗著教師自身的耐心與修養。身教重于言教,教師必須自己先具備各方面良好的行為習慣,以身作則,作出表率,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也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安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 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