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莉
【摘要】語文高效課堂的隱性因素是備課、導學案、學習方式、興趣、反思等,備課有大備課和小備課。理解活用教材,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遷移拓展,挖掘同類文章,比較閱讀,要將教師的備課與學生的課前預習結合起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備課、上課、反思貫穿于高效課堂的始終。
【關鍵詞】高效課堂 備課 課程觀 整合 課程資源 導學 興趣 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8-0102-01
課堂教學行為技術是高效課堂的手段,而備課、導學案、學習方式、興趣、反思等是生成高效課堂的保障。
一、備課,即“課前精心的準備”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應付備課甚至“零備課”的現象。備課如同一頓佳肴的籌備階段,你傾注了多少心血,“你的菜”就會散發出多濃郁的味道。所以,要讓你的那盤菜吸引食客,光盤且易于消化和傳承,要讓你的課堂吸引學生,學會且會學,重在課前的調味,才有課上的味道。不要把“舌尖上的課堂”變成白水煮白菜。
備課有大備課和小備課。
大備課即對課標的解讀,對教材編寫的說明以及教材的地位,對各年級教材各個單元的通讀等宏觀把握,這是小備課的前提。小備課及時日常的周備課、日備課,堂前備課,也包括二次設計。
小備課則是深入各單元各章節,在大備課思想的引領下,微觀到課文的三維目標。
1.充分研讀教材,才能做到運籌帷幄之中。課堂教學的改革,始終離不開要求全體教師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活用教材。作為教師,一定要為自己建立起一個最基本的教育思想體系中的一個維度,就是“教教材”永遠落后于“用教材”。你有了正確的教材觀,才會有科學的教學觀和課程觀。所以“用教材”的最高境界仁者見仁,但教材只是教學資源的一部分,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教師要備好課。
(1)理解教材,活用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行為技術的支柱。有的教師沒有充分挖掘編者的意圖,沒有注重少年兒童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特點,沒有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開發;只有極少部分教師能夠做到把生活實際與教學內容自主整合,甚至是二次開發,并進行連續性的、有始有終的教學設計。這類教師是很有思想的教者!經過研磨,教師可以說能從教材中跳出來,不僅僅停留在課內的書本上面,要從大量的課外同類文章中獲取信息,拓展延伸,豐富課內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用教材”“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同時,經過教師這番打造的學生,一定要比輕視這個遷移拓展教學環節的教師所“硬教”出來的學生更具有外在的儀容和氣質、修養、內涵以及體態、聽說讀寫的能力。
(2)吃透教材,吃透學生,厘清重難點,拓展遷移,是高效課堂的必要因素之一。教師立足于教材和學生,即備教材、備學生,充分備課,要把握教材的重點,學生的易錯點,這是減負的法寶,更是提高課堂教學行為技術的利器。
充分占有教材,教參,教輔資料等顯性課程資源,既要有充分的預設,又要有臨時的生成,既要抓住教材中出現的知識點,又要教規律,教方法,那些所謂的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多義字、音同字不同、疊音字、近義詞、反義詞、數量詞、句式變換、常見標點、常見修辭、成語、古詩詞等等,要進行歸類辨別,使之放入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充分練習。但是有些教師在備課和授課乃至練習反饋等環節沒有抓住這些重點,沒有充分拓展延伸,只是為了教教材而教教材,沒有達到吃透教材,舉一反三,旁征博引,聯想遷移等境界,沒有開發學生的思維,導致備課時,抄襲現成教案,沒有考慮到“校本”“班本”“生本”這些高效課堂的成果理論,只“備教材”,不“備學生”,更不要提“備學法”了。備教材和備學生是備教法、備學法的基礎。此外還要備資源,備練習,備作業,備教具等。這些都是高效課堂的命脈。
二、關于導學案,是高效課堂的挖寶圖,導學案和課堂教學都是備課的成果
1.導學案一定要建立在“獨備”基礎上,這符合我們的校本特色。教師的備課環節同學生的學習環節一樣,都要經歷“獨學、對學、群學”,即“獨備、對備、群備”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村小學尤其要依靠“獨備”,“對備”“群備”多數要依托教師與網絡的對話來完成。能夠形成不同年級之間“對備和群備”的教研系統,是目前我們校本教研的最理想的備課境界。
2.導學案要求建模,無論多么好的模式,都只不過是一個基本的技術層面。哪位教師上課的環節都離不開基本的“導學點展練測”,問題是到底有誰把這些基本的技術環節演繹成一個個精彩的藝術片段,這就是備課的必要性。“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教師要自我錘煉和實踐,解決從無效到有效再到高效的課堂變革。高效課堂歸根結底是要改造教師固有的觀念,勇于自我更新,改造了自己,才能改造課堂,研磨出展現個性風格的課堂模式。
三、課堂上的互動不夠徹底,是影響教學行為技術和高效課堂的重要因素
1.小組內的小展示要和班級整體層面的大展示相結合。教師們往往忽略了板演這個關鍵的大展示方式。只注重口頭大展示,或者把學生當堂練習的文本書面巡視和組內互評當成了大展示,書面的學習成果如果不拿到全班學生面前共享,就仍然停留在師生個體之間和學生小組之間的小展示層面。大展示的目的還表現在暴露易錯點,共同規避問題的出現以及暴露學困生,為當堂糾錯服務,提高課堂效率。
2.有人認為“獨學”的過程是人與文本的對話,不是互動,或者說是低級的互動。其實恰恰是人與文本的對話才真正實現了人與信息的直接交流,是真正的互動,最高級的互動。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主捕捉文字給予的信息,與文字對話,生成無限的遐想,自由的思緒,和各種猜想,最后以問題的形式呈現這些信息的關鍵點,再展示出來,就是所謂的質疑環節了。是自主學習的最佳方式。那種由師問生答的原始互動形式自然落伍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對學群學”等完全建立在獨學的基礎上。我們既要強調帶著問題去自學,也要強調自學中產出新問題。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獨學的本領。
四、興趣是體現教師教學行為技術和高效課堂的表象和活性酶,寓教于樂是真理
課堂上,教師要有鮮活的教學風格。包括風趣的語言、愉悅的表情態度、灑脫的氣度風范、考究的課堂用語等,以此激發課堂上學生思維的興奮點。尤其是開課時,創設既和諧寬松又引人入勝的氛圍,作為整節課的鋪墊,課堂就成功了一半,高效的前提是調動學生靈動的思維和學習的熱情,并將熱度巧妙地維持下去。才能實現高效課堂“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沒有興趣就沒有這個學習方式的達成和高效課堂。
五、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上好課是備好課的真實寫照,課后反思是紐帶
我們可以把高效課堂比喻成一個兩頭尖,中間粗的陀螺。當某一個學科的教學運轉起來,備課就成為這個陀螺的最底部,教與學完全依靠備課這個支撐點來旋轉,備課是支點,而這個陀螺的中間相對較粗的部分,是一個平衡區域,是課堂,是知識的輻射區域,沒有了這個部分,就不是陀螺,失去了備課的展示和知識傳遞平臺。陀螺的頂部是課后反思,是立足于基底和平臺的升華部分,當陀螺底部慢慢減速,旋轉的軌跡越來越大時,陀螺的底部則仍然看起來速度較快,這似乎預示著備課時的能量已不斷的得到釋放,課堂接近了尾聲,至始至終,教師和學生都在不斷的享受、玩味、揣摩和反思自己課堂的表現和收獲,甚至改進的辦法也潛移默化地應運而生,于是,下節課,我們可以將陀螺倒置,在反思的基礎上,給自己一個力,旋轉起來,再上一堂全新的課,所以說,課前精心備課,課上自主合作探究,課后自覺反思,這是課堂教學行為技術的前瞻和延伸,是高效課堂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