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秀娟
【摘要】新課改對于地理學科教育的目標提出了知識與能力發展并重的教學目標,在傳統的教學力不能及的情況下,必須實施一些全新的教學策略:可以運用歌曲、詩歌、故事或實例等進行課程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采取任務教學法、游戲教學法、實踐教學法強化學生的參與度,實現學生知識與能力的主動構建。
【關鍵詞】地理 初中 教學 興趣 參與度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8-0130-02
新課改倡導基礎教育階段實行素質教育,各學科各學段的教學目標不再是純粹的“傳道”,而是集知識的教學與能力的培養為一體,其中,能力的培養更為重要,并且在知識的特征方面,也是強調了知識的生活有用性和終身有用性,在這種全新的教學目標指導下,教學方式面臨著改革的必要性,傳統的教學方式顯然是無能為力的,初中地理教學亦是如此。何況,因為初中地理課程一直以來的副課性質以及文科中的理科性質,學生對地理課程是興致缺缺,也就是說,即使是“傳道”,教學效率也是不理想的。初中地理課教學方式必須得以改革,以進行課程的有效教學。
一、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我國偉大的文學家郭沫若先生曾經說過“興趣出勤奮,興趣出天才”,只有對樣事物有了興趣,個人和組織才會付之于注意,才有可能成功,地理學科學習也是如此,如果對地理全然沒有興趣,何來的努力和留心?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可以實施以下的教學方式。
1. 妙用歌曲
歌曲具有悠揚的旋律輔襯,能夠從聽覺方面讓學生覺得有所不同,從而調動自己的注意力。以“季風”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播放或者演唱《黃土高坡》的唱段“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在引起學生的興趣后,引導學生進入課程“同學們,歌詞唱的是黃土高原的風,據同學們所知,黃土高原有西北風和東南風嘛?你們想知道黃土高原為什么有或沒有東北風、西南風嗎,你們是否也想了解一下在我國的國土內甚至在世界范圍內有沒有和黃土高原不同的風的情況以及原因,在我們學習了課程之后,我們便可以解決這些你的疑惑。”在這種導入方式下,學生會對繼后的學習充滿了昂然的性質。
2. 聯系詩歌
任何一門課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與其他課程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連接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善用這種連接,用學生感興趣的課程來激發學生對不感興趣的課程的學習興趣。一般來說,學生對于語文課程的興趣要遠遠高于地理課程,無論是因為語文課程的必修性動力還是源于語文內容的豐富性特征,因此,可以用語文課程內容來促進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尤其是詩歌,集音樂美和形象美為一身。以“我國的地形和地勢”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用詩歌“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來導入課程,然后讓學生思考“詩歌中說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之水真是從天上來的嘛,如果不是源自哪里,為什么說黃河之水一直奔流到海不復回,這個海是哪個海,同學們知道嘛,我們這次的課程就是為同學們解決這些問題。”這種課程導入,會使地理課程增添別樣的韻味。
3. 借用故事或實例
初中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維并且在發展抽象思維中,但是形象思維還是居于主要地位,因此,相對于抽象的知識,學生更容易對妙趣橫生的故事或實例感興趣,地理課程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一點。比如,在七年級教學地理課程的意義時,教師可以將一些或者是讓學生自己收集一些關于戰爭成敗與氣候的故事或實例,諸如草船借箭、火燒博望坡、莫斯科保衛戰等等,讓學生明白地理的價值,這比純粹的講述一二三四要強上不知幾許。
二、在教學過程中,強化學生的參與性
1. 任務教學法
任務教學法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為學生分配活動任務,或者是教師把活動任務進行解析,由學生自己選擇任務。在活動中,學生會自然而然地學習到知識、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也可以形成學生的合作意識。整個課堂教學,學生是主體,教師只是負責引導與適當地總結評價。初中地理課程教學可以采用任務教學法來強化學生的參與性,改變傳統教學方式下教師唱獨角戲的低效。以“我國的地形和地勢”為例,教師可以布置以下的任務:從等高線地圖上分析我國有哪些地形并進行概括,收集資料分析不同地形的特征,說明這些地形對當地居民的生活造成的影響,從地圖上分析我國地勢的總體特征并分析一下這樣地勢的優缺點。然后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或者學生自由成組,可以每個小組完成一個任務,也可以每個小組的學生分別完成不同的任務。在一段時間之后,小組選派代表將自己組內完成的任務情況進行總結發言,教師進行評價性總結以及補充學生的不完善之處。在這樣的教學方法之下,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到我國地形的種類與總體特征,也了解了地形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并且發展了識別地圖的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分析梳理的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等。
2. 游戲教學法
游戲教學法是利用游戲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初中學生雖然較小學生成熟了一些,但其對游戲的興趣總是要比學習的興趣強,相應,在游戲中的參與度也比學習要高上些許,地理教師需要學會寓教于樂,把地理教學目標與游戲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在集中精力的游戲中習得相關知識與發現系列能力。以“我國的疆域”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下拓印行政區圖然后按照不同的行政區輪廓線給剪開,并且預備各省的省會全稱與簡稱小貼,在課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拼圖為一個總體并且把相應的省會與簡稱給貼到合適的行政區上,前后四人一組,可以組間競爭,教師發開始令,每組拼好后舉手示意,也可以組內競爭,一組內設一個裁判,裁判發開始令,完成拼圖后的學生舉手示意,評價標準為準確率高者勝,準確率一致用時少者勝,然后給勝利者一定的物質獎勵或精神獎勵。通過這個游戲,學生對于我國的行政區會形成一個明確的認知,并且體味了競爭。
3. 實踐教學法
實踐教學是教師提出調查主題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調查活動,讓學生在調查中認識到地理知識同生活的密切相關性,并且也能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觀察能力。以“工業”為例,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個工廠的實際調查,了解工廠的地址、工廠的生產種類,分析工廠生產是否對人們的生活形成了影響,包括噪音、廢水等,然后提出改進意見,通過調查,學生會對影響工廠的選址因素建構明確的認識,并且了解工廠以及工業所帶來的負作用,也能夠發展自己的綜合能力,掌握科學的知識探索方法。其實,實踐教學是最符合學生思維成長規律的教學方法,然而卻是因為用時長于精力耗費大等因素,在學校教學中并不常常采用。
參考文獻:
[1]梁小燕. 對新課標下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思考[J]. 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7):154-156.
[2]連俊麗. 淺析初中地理情境教學[J]. 現代教育教學探索,2014(09):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