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


(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重慶 永川 402167)
摘要:對某民辦高校學生到課率現狀統計發現,大學生到課率隨性別、年級、學院、課程類別有差異,男生到課率低于女生,高年級學生到課率低于低年級學生,不同學院學生到課率有差異,職業規劃、選修課到課率低于專業課。本文從到課率現狀入手對到課率低的學生因素、學校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到課率;大學生;現狀;對策
1 緒論
從1997年國務院發布的《社會力量辦學條例》,作為我國第一部民辦教育行政法規,標志著我國的民辦教育事業進入規范發展期[1]。在教育需求增長,教育供給不足的情況下民辦高校經過20余年快速發展,出現了一些不能忽視的問題,其中包括學生的到課率問題。所謂到課率是指沒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某一時段在教學場所參與教學活動實際到課學生人數與制度規定應到課人數的比值[2]。
本文通過民辦高校學生到課率現狀,從學生因素、學校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四方面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
2 學生到課率現狀
到課率是反映學習風氣和學校管理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從性別、年級、學院、開課單位、逃課去向幾個方面調查統計學生到課率現狀。
2.1 分性別到課率現狀。根據對某民辦高校各年級2016-2017第一學期每周上課抽查數據統計,到課率情況如表1所示。
從表1可看出,學生到課率與性別有一定關系,女生到課率為92.66%,男生到課率為80.57%,女生到課率比男生高出12.09%。
2.2 分年級到課率現狀。根據對某民辦高校各年級2016-2017第一學期每周上課抽查數據統計,到課率情況如表2所示。
從表2可看出,大學到課率與學生所在年級有關系,大學生就讀年級與到課率成反相關關系,即就讀年級越高到課率越低。
2.3分學院到課率現狀。根據某民辦高校教務處提供2016-2017第一學期各開課單位、各學院每周上課情況數據統計,到課率情況如表3、表4所示。
表3按課程開課單位進行統計,從表中可看出9個開課單位的總平均到課率為87.69%,但不同開課單位到課率存在差距,選修課及職業規劃類課程到課率低于其他學院開設的專業課。其中人文基礎部所開課程到課率最高為91.68%,招就處所開課程到課率最低為79.66%,相差12.02%。
表4按學生所在學院統計,從表中可以看出7個學院的總平均到課率為87.73%,不同學院學生到課率存在差距,其中電氣信息學院學生到課率最高為91.98%,土木學院學生到課率最低為83.31%,相差8.67%。
2.4 逃課去向。根據對逃課大學生調查發現,學生們逃課去向主要為自習、社團活動、學駕校、上網、聚會、睡覺、購物、回家。
3到課率影響因素分析
3.1 學生因素。現在大學普遍存在“嚴進寬出”的現象,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我國的應試教育導致許多學生從小學到高中都是在家長、教師的雙重監管下學習,缺乏學習主動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學生在填志愿時對所報考的專業缺乏了解,往往只根據自己的高考分數、往年的錄取情況進行志愿填報;進入大學后,卻發現所選專業與期望相差很大,甚至在自己還未充分了解所學專業時就產生了學習抵觸情緒。
3.2 學校因素。課堂教學需要師生相互配合、共同參與,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上課積極性;課程設置的合理性間接影響到學生上課主動性;學校學生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教師教學過程管理和輔導員日常管理,但實際工作中存在教師和輔導員缺少溝通,各自為政的現象;課程成績主要以筆試為主,考試內容簡單,特別是公共基礎課常以記憶性內容為主,考前又有劃重點,學生只需考前復習幾天便可取得較好的分數,這使學生覺得是否上課對結果影響不大;民辦高校發展歷史短,缺乏優良學術文化氛圍。
3.3家庭因素。由于80年代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現在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再加上經濟條件的改善,使得學生們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有些家長本身抱著混文憑心態,對學生學習缺乏督促管理;也有些學生家庭困難,為了減輕家庭負擔而去打工,進而影響到課情況。
3.4社會因素。民辦高校社會認同度低,使學生自我認同感低,直接影響學習積極性;受社會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影響,再加上英語四六級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考研、出國等因素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因此學生會自主選擇到課,對于專業發展、就業沒有直接關系的課程到課率就低;大學生處在成長的關鍵階段,易受外界環境誘惑和干擾,特別是網絡技術、智能手機的不斷發展和應用使得學生把大量時間用于網上聊天、網上購物、看電影、玩游戲、聽歌等。
4.提高到課率對策
根據到課率現狀統計表明,到課率總體較高在80%-90%之間,但仍有10%-20%的學生沒有到課,說明還有提升空間。現從學生角度、學校角度、家庭角度、社會角度四方面提出相應對策提高到課率。
4.1從學生角度。首先學生需明確學習目標,可通過新生開學第一課入學教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優秀校友論壇、名師講壇等方式來加以確立;其次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可通過新生入學學生手冊學習、考試以增強紀律觀念,開展養成教育以培養良好學習、生活習慣;然后培養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先讓學生對自己所學的專業進行全面的了解,可通過開展專業教育、校友講座等方式讓學生發現所學專業的價值,提升專業認可度,進而提高專業學習的積極性。
4.2從學校角度。教師需提高教學水平,使課堂更具吸引力,可通過提升學歷,提高理論水平,并不斷參與社會實踐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自己塑造為既具備理論教學又具備實踐教學的雙師型教師;增加考試內容與授課內容的相關性,不再進行考前劃重點,讓學生意識到逃課將難以取得好成績;用嚴進嚴出的辦法促進學風建設,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和社會聲譽的提升;適當組織學生參加學術交流、專業知識競賽、社會實踐、科技活動等并加以宣傳報道,促進學校良好學習氛圍的形成。
4.3從家庭角度。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的表率作用,都對學生有重大的影響,家長應先從自我做起深入理解學習的目的,多與學生溝通,讓學生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大學四年對于人生的重要意義,同時幫助和引導學生樹立學習目標,并不斷加以鼓勵和監督;多關注經濟困難學生,鼓勵他們以助學貸款、獎助學金、學校勤工儉學等方式減輕經濟負擔。
4.4從社會角度。優化網絡環境,減少網絡對學生的負面影響,學校可采取晚上12點斷網的方式幫助學生合理作息以免影響第二天上課;社會的不良風氣,特別是社會不公正現象,導致學生對學習產生消極情緒,學校需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問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因就業壓力而逃課的學生,需及時進行引導并幫其制定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同時在學生日常管理工作中融入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
參考文獻
[1]李學春. 加強民辦高等教育法律法規建設[J]. 教育與職業,2011,(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