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里娜
【摘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以幼兒為本”的教育思想,提出實施《指南》應關注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中的藝術領域目標也明確要讓幼兒“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反觀,我們的幼兒園美術教育是否真正能做到滿足幼兒的發展與需要,讓幼兒通過多感官的體驗,自主的創作表現,獲得藝術的熏陶,享受到自由創作與表現的快樂,從而使幼兒園美術教育彰顯“以幼兒為本”的魅力,是需要我們幼兒教師不斷學習與實踐的。
【關鍵詞】幼兒園 美術教育 以幼兒為本
【中圖分類號】G6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9-0189-02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客觀地說“以幼兒為本”的人文思想已經逐漸滲入幼兒園教師的教育理念與教育行為中,在美術教育領域也不例外。但是,在教師群體中仍有一些困惑存在,如:沒有示范孩子不會畫、畫不像怎么辦?不能示范了就意味著教師不能教了嗎?不能教了,教師又該做什么呢?等等。這些問題折射出幼兒園教師對幼兒繪畫心理、幼兒繪畫發展各階段、幼兒手工創作發展各階段、幼兒欣賞發展各階段等沒有足夠的專業認識,所以無法做到對幼兒的真正理解與尊重。這也就需要我們幼教工作者不斷學習與實踐,從而使幼兒園美術教育真正做到“以幼兒為本”,從而彰顯人文魅力。
一、讓美術教育回歸幼兒生活。
沒有生活經驗、充分體驗的,單靠技能傳授的美術教育,老師無疑是非常辛苦的,孩子也是非常厭倦的。《指南》指出:細作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
現在的幼兒園美術教育也都十分強調來源于幼兒的生活、讓幼兒體驗感受了。如:在美術活動《春天》中,教師組織活動時往往會先出示圖片(情境感受),再進行觀察談論,然后教師小結梳理,接著教師講解示范,最后鼓勵幼兒園作畫并強調創作出不一樣的作品。但是,有些活動中幼兒所呈現的作品依然缺乏情感,體現出模式化的狀態。究其原因,這里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生活當中真實的體驗,所以盡管老師一再強調創作不一樣的作品,但是孩子依仍呈現出的是諸如“一棵大樹、樹下的小人、天上的太陽以及飄著的白云”等模式化的作品。
那么美術活動應如何做到真正的回歸生活呢?幼兒園美術教育需要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同樣以美術活動《春天》為例。春天帶著小朋友們去春游,到田野、效外里去尋找大自然的色彩。小朋友發現了春天里:小草鉆出了土地,樹枝抽出新芽,遍地的花兒,田地里的耕牛……大自然給美術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通過走進大自然,孩子們多方位感知了春天的美,自然地建立起良好的審美感覺,激發他們的藝術情感,為表現美和創造美奠定了基礎。在美術活動中,我們讓孩子們通過視頻或照片再次喚起他們對春天的感受,再加上多種美術材料、工具的支持:滴管滴流顏料加上彩紙粘貼的迎春花叢、草地上尋找蝸牛的小伙伴……孩子們用稚拙的筆觸講述著他們對春夫豐富多彩的感受。
基于以上例子,我們充分感受作為教師,我們不一定需要照本宣科,而是要進一步反思的是我們的活動內容是來源于幼兒的生活嗎?我們開展過美術創作《夢》、針對大班換牙季開展過《看牙醫的我》、結合建新鎮花鄉的地域特點開展《我們的花鎮》等活動,由于活動內容貼近幼兒生活,幼兒的美術創作水到渠成。
二、將多感官體驗帶入美術教育。
幼兒多感官參與美術活動可使他們獲得充分的體驗。這里所指的多感官指的是:聽、看、觸、動等多種感覺。這種多感官的參與有益于幼兒加強與藝術作品的互動、有益于幼兒了解藝術家藝術創作的意圖也有益于幼兒完成自己的藝術作品。這也恰恰是符合幼兒具體形象思維、直覺行動思維的特點,孩子想要對一件事物感受深刻最好要聽一聽、看一看、摸一摸、動一動,這樣才能讓他們產生一種聯結,產生豐富的審美想象。而做為幼教工作者則要更加重視多感觀的聯動。
例如:在欣賞吳冠中的名畫《燕子》時,讓畫作中的燕子、彩色墨點、粗細的線條、水暈等,配以時而悠揚時而跳躍的班得瑞鋼琴曲《清晨》適時地出現,音畫結合在視覺、聽覺上給幼兒帶來感受。再讓幼兒用肢體動作表現畫作中看到的點或線條,甚至合作完成組合動作,進一步加深了孩子們對畫作的感受與體驗。此次活動,為幼兒的藝術鑒賞提供了足夠的空間,這些通過多感觀獲得的關鍵經驗增加了孩子們對畫作的理解,加深了孩子們自己對吳冠中的這幅名作的認識及情感,也為孩子們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支持。
這樣的多感官體驗,正是因為讓各種感官系統充分聯合活動、由淺入深,所以能夠讓幼兒更加整體、全面的把握對象,使他們獲得豐富的藝術感受和審美體驗,從而將內在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用藝術表現的形式迸發出來。因而,學前教育階段的繪畫技能不是教會的,體驗必然是每個兒童獨特的感受,別人是無法替代的,是在大量的自主感受與體驗中自然成熟的,幼兒的成長必須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任何教育都是沒辦法速成的。
這里必須強調的是幼兒在進行多感官體驗時,應當確保他們感到安全與放松。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下,幼兒才能夠帶著自己獨特的認識、思想的感受與體驗。而在美術活動中寬松的氛圍營造者即成人、同伴。
三、發揮教師在美術教育中的作用。
1.教師的視角從“如何教”轉向“幼兒如何學”
在現在的美術教育活動中,尊重幼兒的自主性已經逐漸達成共識。但與此同時,幼兒園教師又普遍存在著“教什么”“如何教”的困惑,這些困惑與美術教育活動中主導思想形成矛盾不斷拉鋸、困擾著一線教師。其實,課改提倡的是基于學的教,如果一直考慮教什么,說明教師還一直局限于以教師主導的教,而我們應該想的是孩子要的是什么。《指南》倡導創造條件機會自主感受表達,“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這里明確指出關鍵不在教,而在于創造條件讓幼兒自己感受與表達。那么,作為教師應從思考“如何教”轉向研究幼兒“如何學”。從過多的關注幼兒個性表現與創造轉為更多的關注幼兒的感受與體驗。只要有了充分的感受和體驗,個性的表現與創造也有自然產生了。
如:繪畫《烏龜》,如果我們狹隘地認為烏龜是生活中幼兒非常熟悉的動物,在活動中提供了圖片甚至是實物讓幼兒看一看,就開始作畫,那么幼兒的作品一定仍是趨于模式化。那么,如何從幼兒的特點出發,充分考慮幼兒應“如何”,將幼兒日常模糊的、概略的對烏龜的認識,通過活動計劃引導幼兒專注的、深刻的、具體的進行觀察、表現,這就需要教師的專業設計和有效指導。如何設計就體現了教師的專業能力,也是我們值得去思考與實踐的。
又如:在小班的色彩涂鴉活動中,教師有意識地提供深綠、淺綠、嫩黃、白色等顏料,這些顏色不論如何配色組合、混色都能產生美好的視覺效果。如此,還未形成配色意識的小班幼兒在盡情涂鴉的情況下也能感受到色彩組合的美。
2.充分尊重與理解幼兒
教師不能自觀地認為自己了解幼兒在美術創作中使用材料的想法或者幼兒的創作意圖、表達的內容。如果想要真正的了解幼兒,必須傾聽其對作品的解釋。《指南》中指出:“幼兒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們表達自己認識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別于成人。”幼兒稚拙的筆觸、動作和語言往往蘊含著他們獨特的想象和情感,教師不能用成人的審美標準去評價幼兒,應對幼兒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正如華愛華教授所說:“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如果你看不懂幼兒的作品,你要反思自己的專業。”這也是幼兒園教師區別于其他教師的專業性所在。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對藝術領域的教育價值有重要闡述:“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度的獨特方式”。在其中,多次出現的“美”字也充分傳達一個信息——藝術的核心教育價值即美感教育。是其它領域所不可替代的。如果說科學是求真的,藝術就是求美的,美和真是不能劃上等號的。一定要劃等號的話就是情感真,但是每個人的情感是不一樣的,所以說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度的獨特方式。”
我們想要走進幼兒的世界,了解他們藝術創作的獨特方式,首先要善于傾聽。我們要能夠傾幼兒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自然談話,或者在幼兒愿意交談的前提下問一些真正的問題來嘗試了解幼兒。但是,要注意不要連續發問,甚至沒完沒了。特別是太多數機械性的問題,如“你正在做什么?”,往往會造成氣氛的不自然,使發問陷入僵局。真正的理解和尊重是需要教師在傾聽的基礎上用專業的知識作為支持。
總之,在“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幼兒園教師在美術教育中必須基于幼兒的視角反思美術教育的現狀,讓以技能傳授為本位的幼兒園美術教育回歸真實、豐富的幼兒生活,并通過自己的教育專業引導幼兒進行豐富的感受與體驗,運用自己的專業理解和接納兒童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鼓勵兒童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教育部印發 2001年
[2]《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制定 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