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琳
摘要: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媒介平臺的持續更新,網絡化、信息化已成當今社會的常態屬性。新媒體具有即時性、互動性、海量性等特點。大學生作為新媒體的重要接觸及使用者,存在著對媒介信息思辨能力弱、使用媒介過于娛樂化、自控能力差、道德意識淡薄、法律觀念弱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應由政府引導、媒體協助,共創健康媒介環境,高校也應積極組織開展媒介教育,創造和諧健康校園文化,幫助大學生提高媒介素養。
關鍵詞:大學生媒介素養;新媒體;高校媒介教育
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媒介平臺的持續更新,網絡化、信息化已成當今社會的常態屬性。媒體互動的不斷開放、自媒體的蓬勃發展,讓每個人參與新聞、制造新聞、傳播新聞的機會大大增加。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微信、微博、app等平臺成為人們了解新聞、參與新聞的主要平臺。大學生群體是新媒體平臺的重要使用者,但同時由于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相關知識儲備欠缺、思辨能力有待提高,經常會產生被不實信息誤導,造謠傳謠,網絡詐騙,網絡言論不當等行為。在這種現狀之下,大學生不僅要加強技術層面對媒介的認知,提高使用能力,更要從思想層面、意識層面提高媒介素養,增強對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增強社會法律道德責任意識。
一、媒介素養的內涵
1992年美國媒體素養研究中心對媒介素養下了如下定義:媒介素養是指在人們面對不同媒體中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信息的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概括地說,所謂媒介素養就是指正確地、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能力,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進步。主要包括公眾利用媒介資源動機、使用媒介資源的方式方法與態度、利用媒介資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對傳媒的批判能力等。
在新媒體環境下,媒介素養包括對新媒體的使用能力、理解能力和新媒體相關知識的掌握。
二、大學生新媒體使用現狀及存在問題
手機是大學生獲取新聞信息、滿足社交需求的重要渠道。筆者對自己所帶的307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高達98%的學生以手機為接觸媒介的最主要形式。一部分學生對手機過度依賴,上課、走路、吃飯時也都要抱著手機,儼然成為了“手機控”。近兩年來,在網絡上引發全民大討論的熱門話題,如“北大碩士雷洋案”、“魏則西事件”、“八達嶺動物園老虎傷人案”等都不乏大學生活躍的身影,而“帝吧出征FB”的隊伍中大部分是在校大學生。從這些現象中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于媒介的接觸度高、參與度高已成發展趨勢,但是由于大學生的生理及心理特質,也導致媒介接觸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
1.三觀尚未完全形成,思辨能力弱
大學生正處于廣泛接受信息,逐漸提高獨立思考能力,逐步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里,大學生被暴露在大量信息,更甚至是虛假信息充斥的大環境中,被大眾媒介營造的“擬態環境”所包圍,而這些環境又是物理活動范圍局限的大學生沒法親自體會感受的,很容易造成對客觀事實的認知不足,對事情產生片面、非客觀的批判。
2.情感豐富,易沖動,對信息理解能力不足
大學生正是充滿激情與活力的年級,看待一些新聞的時候,在尚未充分理解其內涵的情況下,容易摻雜個人感情色彩,產生一些極端行為,或發表不當言論。在新聞內化到再傳播的過程中,容易傳播不實信息,進而給周圍同學制造緊張氛圍。
3.媒介使用過于娛樂化
大部分學生對媒介的接觸還停留在以娛樂休閑為主。媒介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素材,更豐富的有效信息。但一部分學生由于新聞傳播知識有限,媒介使用能力不足,大大降低了媒介有效信息的傳播。
4.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能力弱
大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剛從快節奏的高中生活中來到大學相對寬松的生活環境,部分學生產生不適應大學生活,缺乏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能力。在曝光在大量媒介信息環境里,更容易產生媒介依賴,影響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5.道德規范意識不足,法律意識淡薄
新媒體能讓每個參與者有自己發生的平臺和渠道,但在網絡發表自己意見看法的時候,還有道德規范及法律的約束。大學生因法律意識淡薄,產生網絡上散布謠言、未經授權轉發文章等行為,最終構成違法事實。
三、大學生媒介素養提升途徑
1.政府引導,媒體協助,共創健康媒介環境
我國媒介素養教育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的差距,重視媒介素養教育,需要國家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來支持媒介素養教育,相關法律來規范媒介行為。通過政府的引導不斷形成較為成熟健康的媒介傳播環境,創造安全健康的網絡大環境。
從媒體角度來說,主流媒體作為黨、國家和人民的喉舌,具有不可比擬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在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主流聲音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2.構建健康校園文化環境
從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校園來看,高校目前都已建立起自己的新媒體平臺,發展自己的新媒體隊伍。高校新媒體更要嚴格篩選和把關發布內容,不能僅僅停留在復制、粘貼層面,要貼近教師、學生生活實際,生產制作出更“接地氣”的原創內容,積極引導和諧向上的校園環境。
3.高校積極開展媒介教育
高校媒介教育可從多個層面展開:
輔導員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新媒體已成為輔導員老師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場所,輔導員老師首先應該對媒介使用有正確的認識。在班會等班級活動中,積極引導學生健康接觸媒介,不傳謠、不造謠,進行道德觀念教育、法律意識培養。
開展媒介素養講座及論壇。邀請學校新媒體負責人或專業教師,結合身邊實例,對學生進行媒介素養理論教育。對媒介的使用,也要有老師進行引導,讓學生學會充分利用媒介獲取信息、輔助學習。
開設媒介相關理論知識課程。針對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學生,應建立專業的媒介素養課程體系。媒介素養課程體系應從媒介素養基本知識、媒介接觸行為、媒介選擇和利用能力、媒介制作能力、媒介評價和批評能力以及媒介道德等六方面建立。學校應針對除新聞傳播等相關專業以外的學生,開設媒介素養相關知識的選修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