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春鶴+蘭達賡
摘要: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在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沖擊的同時也為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作途徑。本文通過對新媒體內涵的解讀、新媒體時代特征的總結及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響的分析,提出了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途徑,意在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途徑
新媒體興起于20世紀下半葉,在21世紀得到飛速發展,并將人類社會推向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目前,新媒體已深深根植于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它的迅速發展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開辟了新的思路,使其不再受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束縛,同時新媒體的出現也左右了大學生的思想,誘惑著大學生的心靈,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認識到新媒體時代的特征及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諸多影響,形成適應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創新途徑。
一、新媒體的內涵
“媒體”,即信息傳播的平臺。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存儲信息的實體,如磁盤、光盤等媒質;二是傳遞信息的載體,如數字、文字、聲音、圖形等。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是相對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意義上的媒體而言,以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觸摸媒體、博客、微博等新的媒體形態,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以及衛星技術等渠道,以計算機、手機、數字電視為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新媒體的種類繁多,人們熟知的主要包括數字電視、網絡電視、移動電視、手機短信息、手機彩信、手機報紙、微博、電子郵箱、各類網站等等。
二、新媒體時代特征
(一)信息傳播的時效性與開放性
新媒體信息是通過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進行傳播的,其流程短且不受印刷、運輸、發行等因素的制約,因此,信息傳播過程靈活、迅速、便捷,發布的信息能很快被大眾接收。新媒體中使用最頻繁的手機媒體和網絡媒體更是實現了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傳遞消息的愿望,人們可以及時地查看到世界各地的動態,發表評論,互通消息,體現出了新媒體傳遞信息的時效性特征。
新媒體是產生于后現代文化語境之下的現代社會的流行文化、大眾文化、社會生活文化的最佳載體。它打破了傳統的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界限,使得高雅文化與低俗文化之間可以自由的共處,同時,新媒體作為一種大眾傳播媒體,使用的技術門檻很低,使用群眾不受限制,來自社會上的各界人群都可以自由地發表個人意見,表達自己的主張,這些都充分地詮釋了新媒體開放性的特征。
(二)傳播內容的豐富性與立體性
新媒體時代,傳播者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多種手段實現信息內容的發布。從表現形式看,新媒體不僅支持用戶傳播文字、圖片信息,還支持動態畫面和立體聲音信息的傳播,形式多樣;從信息內容上看,各類網站俱全,合法的、不合法的、高雅的、低俗的,體現風土人情的、學術的、娛樂的、游戲的等等,只要是人們想了解的內容都可以通過新媒體實現。可以說,新媒體時代信息內容是極其豐富的,這也是新媒體時代的一個顯著特征。由于新媒體的數字化、信息化的服務方式,將聲音、圖像、文字融于一體,展現的信息立體、直觀,新媒體也具備了傳播內容立體化的特征。
(三)交往空間的虛擬性與平等性
虛擬性是新媒體的根本特點,它是以文字、動畫、圖像、聲音、視頻等載體作為主要表現形式,為受眾創造出類似現實世界的虛擬空間,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交流的雙方可以隱藏真實的姓名、學歷、民族,不受時間、空間限制,自由地展示個人的見解和主張。正是由于新媒體的這種虛擬性特征,交流雙方可以不分身份、地位、學歷,自由平等地溝通,每個人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盡情地展現自我,體現了新媒體時代交往平等性特征。
三、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一)新堪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
新媒體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將人類社會推向一個全新的、便捷的時代。新媒體技術在信息收集、信息內容、信息形式、及信息傳播渠道等方面的重大變革,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積極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而言,在新媒體時代,個體的傳播和溝通能力有所增強,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對話、公開發表意見、信息接收海量化,只要教育者掌握相應的互聯網、手機短信、飛信等新媒體終端的應用知識,就可以自由獲取各種信息資源;人與人之間虛擬化的溝通更容易建立自信,傾泄不良情緒,發表內心最真實的看法,有利良好心理的養成,亦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教育教學內容完全可以以聲音、文字、圖像等豐富多彩的形式生動地表達,學生可以更快更有效地接受,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由單一性向多樣化和立體化發展。
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新媒體的出現拓寬了他們的工作思路,增加了他們的教育、教學手段,便捷了他們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拉近了其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通過手機、電腦等新媒體工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實現了與學生之間隨時進行點對點交流,更讓隨時點對面聊天成為可能通過引用郵箱、微博、微信、多媒體等新媒體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更加豐富、教育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教育宣傳手段更加多樣、教育效果更加可人。
對高校大學生而言,新媒體作為最廣泛的信息載體,為其帶來了海量的學習資源,課堂理論知識在課下可以得到深度拓展,學生可以及時了解和掌握所學專業領域最前沿的知識、信息,知識面得到很大的拓展;新媒體為大學生不良情緒的宣泄和轉移提供了場所,其虛擬性特征有利于大學生自信心的養成;新媒體提供的廣闊空間和豐富資源,更激發了大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了其創造力,拓寬了其國際性視野。
(二)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劣勢endprint
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在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利影響。
1.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復雜化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以談心、談話等“灌輸式”手段為主,由思想教育工作者把控教育的內容和方向,學生接受教育的渠道單一,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和內容多種多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其教育的主導性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可控性下降。
新媒體時代信息發布極為便捷,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大量涌入,尤其是敵對勢力也在不斷地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其意識形態,向青年學生進行文化擴張和思想滲透,加上社會上各種消極腐敗現象和社會矛盾對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沖擊,極大地弱化了社會信仰傳播的公信力,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
2.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媒體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加多樣和靈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施展教育時既需要掌握和使用QQ、郵箱、微博、微信、多媒體等新媒體工具,又需要有所創新,探索出適應這個時代的新的工作路徑。
與舊媒體時代相比,新媒體時代傳播的信息更加紛繁、復雜,各種娛樂、輿論、社會問題更容易引起大學生的關注,其思想動態不易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經歷去關注社會熱點、難點、焦點問題,以便于更好地洞察和把握學生的思想、生活狀態。
3.影響大學生的學習狀況,對其個人性格、思想道德及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造成沖擊
新媒體時代,手機和電腦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標配,通過連接互聯網實現了許多娛樂方式,如打游戲、看小說、聽歌、網聊等,大學生很容易沉迷其中,學習時間大打折扣,從而引起學習成績下滑,甚至不能完成學業。
新媒體令人與人之間實現及時、便捷的溝通,拉近了人與人在虛擬空間的距離,但這也容易導致大學生因缺乏面對面的人際交往而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熬W絡孤獨癥”、“人際信任危機”等,是當前大學生群體中高發的心理疾病。
除此之外,互聯網的虛擬性特征導致各種虛假、色情、暴力、反動、輿論信息泛濫,大學生作為互聯網使用十分頻繁的群體,心智尚未成熟,分析理解事物的能力較差,容易上當受騙,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思維、認知方式、道德觀念極易受到影響,進而易形成歪曲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
四、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途徑
(一)將新媒體技術培訓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日常培訓之中
目前,手機、電腦、多媒體等新媒體技術工具已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廣泛運用到其教育、教學之中,但多數僅是利用其聊天、發通知,運用到教學之中大多數教師也僅是展示圖片和文字,連觀看視頻都很少啟用。原因有二,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盲目教育教學、懶惰而不愿創新,目前各高校已經加大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管理力度,鼓勵大家創新,涌現出了諸如輔導員創新論壇、輔導員先進工作經驗交流會等提升創新能力的手段;二是其僅掌握新媒體技術部分功能,對新媒體技術可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大功能未能掌握和預知,高校應該將新媒體技術培訓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培訓之中,同時收集和講授國內外利用新媒體手段實現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案例,鼓勵大家將其引入日常工作之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手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整合各種有利資源,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創立新媒體講堂。對于每一堂課或主題會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盡量使用圖片、動畫、視頻等新媒體技術手段來深化理論文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心靈共鳴。二、做好新媒體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多收集網絡上針對熱點問題的正面言論及輔助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影像資料,并通過網絡發送給學生,使日常教育更具時效性;運用互聯網與班團干部、黨員建立密切聯系,以便能更加及時地了解其周邊學生的思想和學習狀況,提供不同的網絡教育素材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學生中使用最為頻繁的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技術手段做好宣傳教育工作,鼓勵各學生組織、社團建立自己的公眾平臺、工作主頁,發布工作職能、動態、美文、優秀案例等,做好各類活動宣傳,充分發揮學生干部的主觀能動性、創新性來引起廣大學生的熱情,使更多的學生主動地加入到各種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創新創業之中。
(三)加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遏制不良輿論在大學生中的傳播
大學生的媒介素養較差,對不良網絡信息的識別和輿論力量的分析能力較弱,為防止盲目跟風和上當受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須加強大學生的媒介素質教育,同時要有洞察網絡安全問題的能力,關注社會熱點議題,對新興的、易導致學生思想政治及個人安全的問題一定要重視,并針對其開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如目前比較典型的大學生不良網絡借貸問題,令很多學生陷入窘境甚至自殺,影響極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能早發現、分析危害、早教育,勢必會減少很多不良后果的產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