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
摘 要:自媒體時代對高職學生媒介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基于高職學生微信使用情況調研發現,高職學生媒介素養水平總體不高,與缺乏系統的媒介素養教育有關,高職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勢在必行。開設媒介素養相關課程,提升高職教師媒介素養,開展形式多樣的媒介素養實踐活動,聯合社會資源共同培養是提升高職學生媒介素養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自媒體;高職教育;媒介素養;微信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11-0016-05
“自媒體”概念由著名的IT專欄作家丹·吉爾默提出,他認為自媒體代表著新聞媒體“3.0”時代,而“1.0”則指舊媒體(Old Media),“2.0”指新媒體(New Media)[1]。之后,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對自媒體進行了明確定義:“‘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提供與分享他們的真實看法、自身新聞的途徑。”[2]自媒體平臺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貼吧及論壇等網絡社區。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媒介提供的各種信息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思辨性應變能力,以及創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3]它表明個體對不同信息的利用和對媒介所宣揚價值觀的認同、接受和自覺執行。高職學生占我國大學生的半壁江山,是未來的建設者,他們的媒介素養及其對媒介信息的認知和利用,主觀上決定著他們的發展前程,客觀上關系著國家的未來,重要性不言自明。
自媒體興起以來,學界對自媒體時代人們的媒介素養研究亦逐漸多起來,但從研究現狀來看,對高職學生媒介素養的實證研究偏少。自媒體時代對高職學生媒介素養有何要求?高職學生媒介素養現狀如何?高職院校如何提升學生媒介素養?本文基于高職學生微信使用情況的調查對此進行了探究。
一、自媒體特點及對高職學生媒介素養的新要求
(一)傳播主體多樣化平民化
與傳統媒體相比,自媒體打破了傳播者和受傳者的界限,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每個人都能制造新聞發布新聞,“人人即媒體”,“人人都有麥克風”,由此構成了傳播主體多樣化、平民化的特點。自媒體傳播主體的多樣化和平民化,帶來海量且良莠不齊的信息,不僅對高職學生信息篩選、甄別與整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同時也對高職學生信息制作、發布與傳播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二)傳播方式交互性便捷性
憑借現代信息傳播技術,自媒體傳播者發布信息不僅方便快捷,并且能即時得到信息反饋,其強大的交互性是傳統媒介難以企及的。自媒體信息傳播的交互性與便捷性,方便信息傳播的同時也帶來諸多弊端,由于每個人都能夠很方便地發布、轉發與隨意鏈接信息,極易導致傳播信息的真實性無從保障,因此,這就需要高職學生具備較強的信息思考、分析及探究能力,同時要有較強的信息傳播道德意識和責任意識。
(三)低門檻易操作
與傳統媒體相比,自媒體具有低門檻易操作的特點,以新浪博客為例,用戶只需經過簡單注冊申請就可利用其管理工具,根據自己的需要,在網絡上自主發布文字、圖片、視頻等信息,創建屬于自己的媒體。自媒體的低門檻易操作,為高職學生利用自媒體制作發布信息、行使媒介話語權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同時也對高職學生信息發布和信息篩選提出了新的挑戰。
二、自媒體時代高職學生媒介素養現狀分析
為探尋自媒體時代高職學生媒介素養的現狀,課題組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在杭州選擇四所高職院校,對其中的327名高職學生微信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共發放問卷327份,有效回收314份,有效回收率96%。調查樣本覆蓋大一至大三文理科學生,其中男生145人,女生169人,自然科學類專業學生116人,人文學科類專業學生198人,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高職學生微信使用情況調查分析
1.高職學生微信接觸和認知情況。本調查從“每天微信使用時間”、“使用微信做什么事情”、“對微信信息是否泄密的認知”等三方面進行了考察。從調研來看,高職學生每天使用微信平均時長2小時以上的占79.3%,其中4小時以上的占66.24%,只有5.1%的高職學生表示很少登陸網絡關注微信。可見,高職學生樂意使用微信,而且使用微信時間偏長。關于“用微信主要做什么?”的調查顯示:“聊天”是高職學生最常做的事,占92.04%。此外,“刷朋友圈”占79.94%,“瀏覽公眾號”占50.96%,“玩游戲”占7.01%,“原創”占5.73%,“轉發”占6.05%,“其他”占15.29%(見圖1)。可見,高職學生主要利用微信進行人際交流、獲取資訊及休閑娛樂;沒有積極主動利用微信進行信息制作與發布,轉發信息的主動性也不高。在回答“你認為發朋友圈會造成個人信息、隱私泄露嗎?”時,選擇“會”的學生占48.41%,選擇“不會”的學生占29.3%,受訪者選擇“不知道”的占22.29%(見圖2)。可見,超過一半學生忽視了微信使用的潛在風險,缺乏信息安全意識。
2.高職學生對微信信息的關注與發布。通過考察學生所關注和發布的信息可以看出高職學生對媒介信息的興趣和需求。高職學生對微信信息的關注程度,依次為“朋友、同學生活動態”(占87.58%)、“生活娛樂資訊”(占65.29%)、“時事新聞”(占39.81%)、“其他”(占23.89%)、“學習方面的資訊”(23.89%),(見圖3)。在回答“你通常會在微信上發布什么信息?”時,排第一的是“個人心情”,占75.16%,然后依次是“衣食住行”(55.73%),“自己感興趣的資訊”(46.5%),“學習交友”(36.94%),“時事評論”(12.74%),(見圖4)。結合以上兩個問題可看出高職學生關注和發布的信息內容非常豐富,但主要是個人化、生活化和娛樂化信息,對時事新聞和學習資訊關注不夠。
3.高職學生對微信信息的思考與分析。本次設置了兩個題目對高職學生媒介信息的思考和分析能力進行簡要考察。在回答“面對微信上轉發的大量信息,你是否相信其真實性?”時,51.91%的受訪者選擇“視發布者而定”,19.11%的受訪者會“經常質疑”,16.56%的受訪者則表示“無所謂”,11.15%的受訪者選擇“基本相信”,1.27%的受訪者選擇“非常相信”(見圖5)。可見,只有一部分高職學生不論信息轉發多少、發布者是誰,會對信息“經常質疑”;一半高職學生選擇“視發布者而定”,表明他們面對信息的真偽也進行思考,但是否相信信息卻受發布者的影響,而不是自己獨立思考作出判斷;還有小部分高職學生則是對信息缺乏思考和質疑,不是“無所謂”就是“非常相信”。
思考和分析都是人的思維能力,思考更多側重發現問題,分析則是進一步對問題深入挖掘。在回答“你對微信上的不確定信息會怎么處理?”問題時,高達“78.34%”的高職學生選擇了“不調查、旁觀”,只有“15.61%”的高職學生選擇了“調查確認”,另1.51%的學生則選擇“相信是真的”(見圖6)。可見,高職學生面對不確定信息,只有少部分學生會進行調查確認,大部分學生主動探究和深入分析的行為比較欠缺,更有不少學生對信息的真偽持“無所謂”態度。
4.高職學生對微信信息的傳播與利用。高職學生對微信信息的傳播和利用,也是考察其媒介素養的重要方面。本次設計了三個題目(“熱點話題的參與”、“對不良信息的態度”、“是否對感興趣的信息主動探究”)對高職學生參與媒介信息傳播和利用情況進行考察。
“對于微信傳播的熱點話題,你會參與討論嗎?”調查結果如圖7所示,4.14%高職學生會“經常就熱點話題轉發或發表自己的看法”,42.68%高職學生會就“感興趣的偶爾參與”,53.63%高職學生“只瀏覽,不參與”,9.55%的高職學生“不關注”。可見,高職學生關注信息多,討論轉發信息少,信息傳播活動參與不夠,“圍觀”多于“表達”。
自媒體平臺由于信息更新速度快,監管難度大,不良信息的存在不可避免,微信平臺也在所難免。調查顯示:面對所關注的微信公眾號、訂閱號和朋友圈中發布的不良信息,51.93%高職學生會“舉報”,40.13%高職學生則持”無所謂”態度,另4.46%的高職學生“感覺好玩會分享傳播”,3.5%的高職學生“會指出錯誤并轉發”(見圖8)。可見,一半左右高職學生對不良信息有一定批判和處理能力,但還有部分高職學生對不良信息表現出“道德缺失”,并未意識到抵制不良信息是每個網民的責任。
自媒體信息豐富,且存在大量有價值的信息,高職學生是否會對自己感興趣的信息進行關注和探究?在回答“在微信使用中你是否會主動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信息進行探究?”時,63.69%的高職學生選擇“會留意相關信息”,25.48%高職學生選擇“會主動查詢”,選擇“不會”的只有10.83%(見圖9)。可見,在探究感興趣的信息方面,高職學生還是比較善于利用媒介資源,會留意感興趣的信息,但總體來講對信息的深入探究還是不夠,少數高職學生缺乏主動探究精神,即使是自己感興趣的信息也不主動探究。
(二)自媒體時代高職學生媒介素養現狀
從微信使用現狀調查來看,自媒體時代高職學生媒介素養呈現出以下特點:
1.高職學生利用媒介更多是進行人際交流和休閑娛樂,相對來說利用媒介學習和發展自我不夠。而且高職學生平均使用微信4小時以上的達到66.24%,接觸時間偏長。
2.高職學生主要關注和發布個人化、生活化和娛樂化(個人心情、衣食住行、學習交友、自己感興趣的資訊)信息,對時事新聞和學習資訊關注明顯不夠。
3.高職學生面對自媒體海量且良莠不齊的信息時,具備一定的理性和思考能力,但獨立思考和深入分析信息真偽能力相對欠缺;還有不少高職學生對信息真偽持無所謂態度,缺乏主動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維。
4.高職學生媒介參與意識較弱,對自身在自媒體環境中的能動性和話語權認識不足,原創、討論、轉發媒介信息欠缺;此外,高職學生對不良信息有一定批判和處理能力,但還有部分高職學生對不良信息表現出“道德缺失”。
三、自媒體時代高職學生媒體素養提升目標和策略
自媒體對有較強求知欲的高職生誘惑強烈,媒介化生存具有一定依賴性。高職院校應在培養學生掌握自媒體技術的基礎上,加強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引導學生理性接觸、選擇、利用信息,做到對信息的正確甄別和揚棄。
(一)自媒體時代高職學生媒體素養提升目標
1.提升高職學生媒介認知和使用能力。從前面考察可知,高職學生微信使用時間偏長,而且主要用于人際交流和休閑娛樂,忽視了利用媒介學習和發展自我的目的,因此,需要進一步提升高職學生媒介認知和使用能力。提升媒介認知能力的基礎是系統學習媒介知識,包括媒介的類別、各類媒介的功能及運作規律、媒介產品的制作發布等。提升媒介使用能力更關鍵,一方面要注意合理安排媒介使用時間,不要長時間沉溺其中以至影響學習及和現實層面的人際交往;與此同時還要不斷提升媒介信息的查詢、篩選和整合能力,學會利用媒介促進自己健康發展,而不僅僅局限于簡單地獲取新聞娛樂資訊信息,或利用媒介聊天休閑消遣。
2.提升高職學生媒介思辨能力。媒介思辨能力是高職學生媒介素養的重要能力,媒介素養教育中應著力關注。媒介素養教育要讓高職學生認識到媒體并不是直接單純地反映現實世界,有其特殊的運作機制、價值取向,媒體信息也存在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現象。因此,要學會“主動篩選”而不是“被動接受”,要“深入思考”而不是“泛泛瀏覽”,要“辨別真偽”而不是“盲信盲從”,培養獨立思考和探究質疑的意識和能力,避免迷失在媒介信息洪流中。
3.提升高職學生媒介參與和創制能力。提升高職學生媒介參與和創造能力也是媒介素養教育目標之一。媒介參與方面,重點提升話語權意識,引導高職學生積極關注時事熱點話題,積極參與討論和轉發。媒介創造方面,引導學生多制作和發布有價值的信息,而不僅僅是發布一些個人心情、衣食住行等個人化私人化信息;教導學生運用各種軟件創制不同格式的有價值的信息,并通過微信、QQ、MSN、BBS等交流傳播。總之,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媒體人”,高職學生要不斷努力提升媒介參與和創制能力。
4.提升高職學生媒介應用安全、道德和法律意識。高職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還需要進一步提升高職學生應用媒介的安全、道德和法律意識。教育學生媒介使用中遵紀守法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樹立道德和法律意識,明確任何個體在發布信息時都應當遵守基本的傳播倫理道德和相關法律法規,尤其是堅決杜絕發布和傳播虛假信息、色情信息、暴力信息等;明確“抵制不良信息、凈化網絡環境”是每個公民的義務,摒棄“漠不關心”,樹立社會責任意識。
(二)自媒體時代高職學生媒體素養提升策略
1.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高職學生媒介素養水平不高、既與高職生心智發育、社會責任感、思辨質疑能力有關,更與缺乏媒介素養知識和技能的系統學習和訓練有關。在回答“你所在的學校是否開設媒介素養相關課程或開展相關活動?”時,僅26.11%的高職學生回答“有”,34.71%的高職學生回答“沒有”,另“39.17%”的高職學生回答“不知道”。可見,在所調查的四所學校中,僅少數學生肯定回答學校有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或開展相關活動。據筆者對高職院校非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情況了解所知,由于受理念、師資、課程、課時等因素限制,許多高職院校沒有開設媒介素養相關課程。因此,要系統培養高職學生媒介素養知識,提升其媒介素養,建議高職院校創造條件開設媒介素養相關課程,可從以下方面努力:有條件的院校專門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作為高職教育通識課程之一,且在全校開展;不具備全校開設專門課程的院校可采用“融入式”課程形式,即在已經開設的人文素養類或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融入媒介素養教育內容;鼓勵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或熱愛媒介素養教育的教師開設選修課,惠及相應學生。
2.提升高職教師媒介素養。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師資首選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但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畢竟是少數,媒介素養教育如果要全面普及并取得成效,需要提升全體高職教師媒介素養水平。從目前來看,高職教師媒介素養整體水平與高職學生媒介素養培養的師資需求有較大缺口。因此,高職院校必須采取一切積極有效措施,對高職教師進行媒介素養培訓。比如對新引入的教師,上崗培訓時可引入媒介素養培訓并進行考核;對原有教師,可采取短期培訓、進修或訪學等方式,分期分批進行培養;同時鼓勵和支持教師進行課程教學改革,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滲透媒介素養教育。總之,只有高職教師媒介素養及媒介素養教學能力得到提升,才能更好地將媒介素養教育融入到各科教學之中,更好地幫助學生媒介素養水平提升。
3.開展形式多樣的媒介素養實踐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媒介素養活動,是高職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輔助手段。充分利用校報、校園網站、學校微信公眾號、校園論壇等校園媒體普及媒介素養知識;邀請新聞傳播專業教師、學者、知名媒體人等開展媒介素養專題講座,營造良好的媒介素養學習氛圍;開展形式多樣的競賽,比如熱點話題辯論、校園主持人選拔、網頁制作、微視頻制作等,以賽促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升學生媒介素養;利用學校社團促進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通過社團開展各種形式的媒介素養活動,提升社團學生的媒介素養[4]。
4.整合社會資源共同培養學生媒介素養。提升高職學生媒介素養,除高職院校對學生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外,整合社會資源共同培養也是有效途徑。首先力爭政府支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政府通過制定媒介素養教育相關政策,督促和指導媒介素養教育在學校全面開展,這將極大地推動高職媒介素養教育。其次積極聯合大眾媒體,發揮媒體引導作用。大眾媒體可利用其傳播優勢,大力宣傳媒介素養的重要性,普及媒介基礎知識,引導全社會重視媒介素養并學習相關知識;大眾媒體還可主動走進校園,與師生面對面交流互動,增加學生對媒體的感性認識,提升學生對媒體的好感和興趣,從而提升學生提高媒介素養的熱情和動力[5]。再次,聯合媒介素養相關社會團體和機構,通過舉辦研討會、開辦工作室、出版刊物、運營網站、提供資源與交流平臺等方式,共同推動媒介素養教育的開展。
參考文獻:
[1]談玉婷.自媒體時代的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探析——基于對微信5.0的分析[J].中國傳媒科技,2013(18):147+151.
[2]托婭.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10.
[3]張開.媒體素養教育在信息時代[J].現代傳播,2003(1):116-118.
[4]蔣杭玲.自媒體視閾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研究——基于浙江工業大學大學生微博使用現狀調查[D].浙江工業大學,2013:38-39.
[5]劉禹佳.新媒體環境下我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研究[D].鄭州大學,2013:33-34.
責任編輯 肖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