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靜
摘要:高校輔導員具備教師和干部兩種身份,同時也具有引導學生成長成才的崗位職能。輔導員的工作與高校各個部門均有相關性,并且人事關系隸屬于學生工作部和學院兩個部門。工作內容多、工作壓力大、隸屬部門多、缺乏身份認同感等問題均造成輔導員工作倦怠感增強。本文立足輔導員工作實際,分析其形成倦怠感的原因,從而提出消除倦怠感的方法。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0-00-02
教育部第24號令施行了《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將輔導員明確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體現了輔導員工作的重要性。在實際工作中,面對大量的高校學生,輔導員的工作千絲萬縷、紛繁復雜。隨著工作時間的增長對職業的認同感逐漸降低,產生職業倦怠。作為當代大學生的引路人,輔導員的工作態度和內容及其重要,消除輔導員的職業倦怠勢在必行。
一、輔導員職業倦怠的內涵
職業倦怠也稱工作倦怠,20世紀70年代弗登伯格根據助人行業的從業人員因工作時間長、壓力大、強度高而引發的疲憊不堪的工作狀態而首先提出的概念。他指出,倦怠是一種最容易在助人工作中出現的情緒耗竭癥狀。當工作本身對個人的能力、精力以及資源過度要求,從而導致工作者感到情緒枯竭、筋疲力盡時,職業倦怠就產生了[1]。
輔導員職業倦怠是固化在輔導員這一工作崗位上的職業倦怠,指的是高校輔導員在長期的學生管理工作中所體會到的壓力大、強度高的感受,且隨著工作時間的推進而感受到的精神疲憊、能力枯竭的狀態。
二、輔導員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1.管理機制不健全,職責分工不明確。在管理部門上來看,輔導員在制度層面上受到校學生處和學院的雙重管理,在實際工作中卻與各個職能部門的工作存在交集,承接各個職能部門下發的任務。教育部24令中規定,輔導員具有管理干部與思想政治教師的雙重身份,工作內容涉及學生工作的方方面面,承擔了與學生相關的各項工作。所謂“上有千條線,底下一根針”即是輔導員工作的真實寫照。在輔導員管理機制不健全的狀況下,輔導員工作的職責沒有得到明確的分工,所有工作任務均壓在輔導員工作隊伍的肩上,使職業倦怠的狀況出現。
2.缺少身份、地位上的肯定與關注。由于工作對象是學生,工作內容多數與學生相關、對學校發展層面及重點項目建設方面的影響不明顯,因而相較于其它行政職能部門,輔導員的身份缺少肯定、輔導員的地位普遍偏低,不能得到學校的重視與關注。
3.梯隊建設待改善,晉升途徑不夠通暢。高校學生的擴招使各高校對輔導員數量的需求不斷上升,進而使輔導員的入職年份較為接近。同輩輔導員數量的積壓使輔導員隊伍中個人的整體狀況較為相似,梯隊建設受到影響,職位晉升存在較大困難。
(二)內部因素
1.知識、學歷結構參差不齊,多重角色無力勝任。輔導員的缺編現象使招聘過程對專業及學歷水平的要求不能達成其崗位的專業化標準。學生工作涉及思想政治學、教育學、心理學、檔案學、就業指導等多個層面的知識,往往需要輔導員同時扮演多重角色。受到知識和學歷層次的影響,現任輔導員們逐漸面臨無力勝任的局面,產生職業倦怠感。
2.工作成效難顯現,工作成就感不高。工作對象和工作內容決定了輔導員的工作實績難與學校的大變革或大發展聯系在一起。輔導員工作通常被認為是基礎性、事務性的工作,不能主宰學校的成敗。工作成效難以展現使輔導員的工作成就感不斷降低,否定自己的工作成績,職業倦怠越發嚴重。
3.職業生涯規劃性差,人崗匹配效率低。高校輔導員來自不同的學校、專攻不同專業、具有不同性格。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來看,在從事輔導員工作之前,高校沒有對即將入職的輔導員進行相關職業匹配度的測試與評定,即在很多現任輔導員的身上存在個人素質與崗位的適配度不高的現象。不適合從事此項工作的輔導員存在對學生管理工作缺乏熱情的實際,同時對輔導員職業生涯的發展了解度不高,不進行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從而使工作疲于應付,倦怠感較強。
三、消除輔導員職業倦怠的必要性
(一)學校角度
1.助推學生管理工作的發展完善。輔導員個體工作效率的高低影響了高校學生工作隊伍整體的成效。消除個別輔導員的職業倦怠感可以提升個體的工作積極性,從而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智慧,助推學生工作的整體發展。
2.有助于輔導員隊伍建設。輔導員工作隊伍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實施者。輔導員個體職業倦怠的產生必定影響其工作績效,同時對其他輔導員的思想和行為產生消極影響。排除輔導員的職業倦怠,由點及面輻射到整個學生工作隊伍,提升隊伍的整體水平、穩定隊伍的工作狀態,助力輔導員隊伍建設和發展。
(二)輔導員角度
1.提升工作積極性與職業期望。工作情緒好與壞影響工作的成效,同時影響工作者對所從事工作的認同感和投入程度。輔導員的職業倦怠是降低輔導員工作熱情的主要因素,是輔導員的職業發展的桎梏。去除職業倦怠可以使輔導員重新認識到工作的意義,提升工作的積極性,重新投入到學生工作的大軍中去。
2.明確職業發展道路,穩定工作態度。前途渺茫是輔導員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之一。通過對輔導員職業倦怠的關注和解決,可以使輔導員消除對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擔憂,穩定工作態度,重新燃起工作熱情,投入到學生管理工作中。
(三)學生角度
1.樹立榜樣形象。輔導員是陪伴高校學生生活和學習的首任導師,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對初入大學的高中生來說,具有較強的引導性和標桿性作用。排除輔導員的職業倦怠,使輔導員重新以陽光的心態投入學生工作中,對學生可以產生較大的榜樣性影響。
2.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沒有職業倦怠的輔導員可以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學生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斷提升學生的生活及學習質量,在思想、心理、團學活動、就業等多個層面給予學生充分的指導和幫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輔導員職業倦怠的應對策略
(一)健全體制機制,明確職責分工
1.制定輔導員職位說明書,增加輔導員與職能部門的合作與交流。制定輔導員職位說明書,將輔導員的工作內容細化分類,明確各項工作的崗位職責與分工,同時將隸屬于其他職能部門的工作職責明確到職能部門的工作職責中,增加輔導員與職能部門溝通交流的機會,并且將輔導員從千絲萬縷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降低其內心的職業倦怠。
2.健全輔導員梯隊建設,建立輔導員輪崗轉崗機制。充分挖掘輔導員的工作潛力,分析輔導員梯隊建設的實際。以人崗匹配為原則從職能部門吸納適合從事輔導員工作的人員,同時建立輔導員輪崗轉崗機制,使輔導員深入到其它部門進行學習和交流,不斷提升輔導員的發展潛質。
(二)加大培養力度,增強對身份與地位的肯定
1.提供培訓機會,提升專業能力。輔導員長期從事學生管理工作,在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提升上缺少機會與時間,從此以往,不能得到人力資本積累,工作無意義的感覺不斷增強。所以要從不同層面、以多種形式促進輔導員職業能力的提升,完善其專業技能,推動學生工作的順利進行。
2.增強表彰宣傳,提升社會地位和身份認同。從學校的層面加大對輔導員的重視程度,利用網絡、評獎、增加輔導員承擔校級事務的機會來對輔導員加以宣傳和表彰,提升輔導員工作在全校范圍的職能和地位,增加輔導員對自身工作的認同度和職業滿足感。
(三)完善激勵機制,消除不良情緒
1.施行彈性工作制,降低輔導員工作壓力。疲于各項學生工作的輔導員常常犧牲私人時間從事學生管理。作為堅強后盾的家庭對于輔導員職業的認同具有較大的影響。施行彈性工作制則是在輔導員長期超負荷工作之后給予他們一定的私人時間。通過彈性工作制使輔導員從心理上得到安慰、在生理上得到休息,從而激勵輔導員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
2.設立科研基金,提升教學及科研水平。忙于學生工作則疏于個人科研能力和教學能力的提升。作為激勵手段,在輔導員隊伍中設立專項科研基金,鼓勵輔導員在完成本職工作的條件下從事科研及教學工作,為提高他們在科研和教學上的水平,完善自身能力提供保障。
3.借鑒崗位職級制,制定輔導員的晉升途徑。輔導員是管理干部和教師的雙重身份,但是在晉升途徑上卻只能在原有的管理干部和教師的職級晉升上劃撥人數。沒有自己的晉升途徑,將使輔導員產生對自身工作崗位的迷茫,認為輔導員工作是管理干部或教師的附屬,產生職業倦怠。所以可以借鑒國外高校的崗位職級制,將輔導員作為單獨系列進行職稱的評審和晉級,在輔導員崗位上設立初級、中級、高級三個級別,使晉升道路暢通,消除在崗輔導員對晉升途徑的疑慮,從而安心工作,走出職業倦怠。
參考文獻:
[1]FREUDENBERGER H J. Staff burn-out[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 (1): 159~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