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澤彥

【摘要】 目的 觀察不同濃度的阿托伐他汀對急性冠狀動脈(冠脈)綜合征早期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及B型尿鈉肽(BNP)的影響。方法 80例急性冠脈綜合征并擇期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住院患者, 按隨機序列號法將其分為常規劑量組和強化劑量組, 每組40例。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藥物治療, 常規劑量組:予阿托伐他汀常規劑量維持, 術前術后均為 20 mg/d;強化劑量組:術前術后阿托伐他汀劑量均為40 mg/d。比較兩組不同時間的hs-CRP、BNP水平。結果 兩組PCI術前hs-CRP、BNP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強化劑量組PCI術后3、7、14 d hs-CRP水平[(4.39±0.50)、(3.31±0.30)、(3.05±0.50)mg/L]、BNP水平[(145.34±4.65)、(112.17±3.85)、(80.38±3.21)pg/ml]均低于常規劑量組hs-CRP水平[(4.64±0.40)、(4.08±0.40)、(3.95±0.50)mg/L]、BNP水平[(151.13±4.23)、(135.15±3.24)、(112.26±3.61)pg/m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阿托伐他汀40 mg/d強化治療可降低hs-CRP和BNP水平, 在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阿托伐他汀;超敏C反應蛋白;B型尿鈉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3.052
目前, 臨床上對神經內分泌機制在急性冠脈綜合征發病、發展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比較關注。本研究旨在通過觀察不同濃度的阿托伐他汀對PCI術前后患者早期hs-CRP、BNP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5月~2017年1月潞安集團總醫院確診為急性冠脈綜合征并擇期行PCI術的80例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冠心病標準治療方案, 包括抗血小板、降脂、使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類和(或)β受體阻滯劑。入選標準:診斷為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患者, 診斷標準參照2002年美國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協會(ACC/AHA)制訂的急性冠脈綜合征診斷標準;有完整的臨床資料及各項檢查;患者家屬均同意行擇期PCI術, 并簽署術前同意書。排除標準:近1個月內有以下情況者:嚴重感染疾病;嚴重創傷或手術史;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病、腦血管意外、惡性腫瘤或免疫性疾病等;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服用他汀類藥物或非甾體抗炎藥、抗凝藥者。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況下, 按隨機序列號法將80例患者分為常規劑量組和強化劑量組, 每組40例。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藥物治療(阿司匹林、波立維、β-受體阻滯劑、ACEI類、硝酸酯類、鈣通道拮抗劑等), 常規劑量組:予阿托伐他汀常規劑量維持, 術前術后均為 20 mg/d;強化劑量組:術前術后均為40 mg/d。
1. 3 檢測指標 血清 hs-CRP指標檢測:應用酶聯免疫比濁法, 記錄時間:分別于患者PCI術前及PCI術后3、7、14 d四個時間段靜脈采血5 ml, 靜置30 min, 將靜脈血送至本院檢驗科, 在常溫下, 以1000 r/min離心15 min后, 分離出血清進行檢測。BNP指標檢測:采用微粒子酶免疫測定法測定PCI術前及PCI術后3、7、14 d四個時間段的BNP水平, 參考值0~300 pg/ml。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PCI術前hs-CRP、BNP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強化劑量組PCI術后3、7、14 d hs-CRP水平[(4.39±0.50)、(3.31±0.30)、(3.05±0.50)mg/L]、BNP水平[(145.34±4.65)、(112.17±3.85)、(80.38±3.21)pg/ml]均低于常規劑量組hs-CRP水平[(4.64±0.40)、(4.08±0.40)、(3.95±0.50)mg/L]、BNP水平[(151.13±4.23)、(135.15±3.24)、(112.26±3.61)pg/m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2。
3 討論
有研究表明, 患者血液中hs-CRP的水平在PCI術后較術前有明顯升高, 可能與PCI術中冠脈血管內膜、炎性細胞浸潤由球囊及支架造成損傷, 因此術后血管炎癥情況可由hs-CRP水平可反映[1]。急診PCI術后出現“無復流”現象的發生機制是血管內皮的炎癥反應, 改善心血管事件的預后可通過降低術后hs-CRP的水平[2]。BNP作為一種新興的心肌生物標記物, 不僅在心力衰竭的診斷和預后有重要作用, 國外研究報道, 不同類型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BNP均可升高, 并且冠狀動脈病變程度越重, BNP增高越明顯, 可作為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預后判斷的一個標志[3]。一些基礎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 BNP對急性冠脈綜合征的危險分級、評價心肌損傷預后、預測再住院率和病死率、評估心肌缺血損傷范圍有著重要意義, 目前, BNP已作為急性冠脈綜合征的獨立危險因素[4-6]。
根據本次研究表明, 強化他汀治療可使PCI術后BNP和hs-CRP炎癥指標的水平明顯降低, 可能與他汀類藥物抗炎作用機制有關, 其主要通過以下的機制作用來降低患者炎癥指標水平:通過各種途徑介導的補體抑制巨噬、淋巴細胞等炎性因子的釋放, 并且還通過降低這些炎癥細胞因子活性的表達, 使體內各種炎性指標呈明顯下降趨勢, 炎性因子活性降低后, 可減少巨噬細胞、血管平滑肌細胞等的增生和轉移;使血管內的斑塊趨于穩定狀態;同時可增加一氧化氮合酶 (NOS)的表達, 進而改善內皮細胞功能。
參考文獻
[1] Geng YJ, Libby P. Progression of atheroma: a struggle between death and procreation. 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 Vascular Biology, 2002, 22(9):1370-1380.
[2] 丁連芹, 李明, 牟春平, 等. 心肌梗塞患者血漿腦鈉素N端前體肽與內皮素含量的相關性. 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 2006, 15(6):
540-541.
[3] Coppola G, Corrado E, Mulè MC, et al. Analysis of 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2009, 20(3):225.
[4] 李軍, 楊慧玲. 阿托伐他汀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介入治療后血清IL-6、hs-CRP及血脂的影響. 中國老年學, 2011, 31(15):2846-2848.
[5] 李瑩. 阿托伐他汀強化治療對急性冠脈綜合征BNP及血脂的早期影響. 中南大學, 2009.
[6] 崔曉倩. 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血漿CRP、Hcy、BNP濃度的影響. 吉林大學, 2012.
[收稿日期:2017-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