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海洋+顧鋒+胡敏
摘 要: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強調針對學生的特點與能力進行有區別的教育,而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發展”,他從分析現實的人和現實的生產關系入手,提出所謂全面發展即指人的體力和智力充分和諧的發展。因材施教是全面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全面發展是因材施教的結果,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這兩者的關系與當代的教育結合會給教師帶來很多反思。
關鍵詞:因材施教;全面發展;關系;教育反思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7-019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7.126
一、因材施教
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論語·雍也》中記載:“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朱熹集注引張敬夫曰“圣人之道,精粗雖無二致,但其施教,則必因此才而篤焉”。這便是因材施教的來源。
因材施教的前提條件是承認學生間的個別差異,并了解學生的特點,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尤其在智力和能力方面,因此在教學上必須做到因材施教,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使學生能夠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真正做到揚長避短,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就物理學科而言,講解完新課之后可以根據課上講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測驗,準備概念辨析題,實驗分析題,作圖題等多個題型,根據學生測驗的結果對學生進行分析,有的學生可能比較擅長實驗分析題,但對于一些相似的概念卻不能很好地區別,因此教師在課上當講到某個物理概念時就可以單獨提問這個學生對于一些概念的理解,這便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情況不盡相同,要想真正使每個學生都有提高,就必須認真落實這一點。
二、全面發展
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他指出所謂人的全面發展,即指人的體力智力的全面、自由、和諧的發展。此外,西方一些思想家也提出了關于全面發展的觀點。夸美紐斯在其著作《大教學論》中提出泛智教育的思想,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接受教育,從而使其在多方面發展;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主張“和諧教育”,他從中道哲學和靈魂學說出發,首次系統論述了人的身心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提出,教育的目的和本質,就是促進人的自然天性,即自由、理性和善良的全面發展;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提出教育應以善良意志、理性、自由及人的一切潛在能力的和諧發展為宗旨。我們中國幾經磨難,終于找到科教興國的法寶,重視“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我國的教育經過改革也逐漸朝著素質教育的軌道發展,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是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決定》,其中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素質教育的精髓就是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即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德智體美勞是對人的素質定位的基本準則,也是現代人類教育的趨勢目標。這幾個方面的特點,既各有特點、規律和功能,是相互獨立、缺一不可的;同時,又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在教學中要注意這五個方面缺一不可。
三、因材施教與全面發展的關系
孔子培養君子的方法便是因材施教,而在孔子看來“君子不器”方可稱為君子,可見因材施教與全面發展并不矛盾。那么二者究竟是什么關系呢?
(一)因材施教是全面發展的基礎
因材施教中的“材”指的是學生的性格,秉性,意思是說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長進行不同的教育,并且對于學生的教育必須要遵循國家的要求,使合乎國家要求的特點得到更好的發展。人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的基因、生長環境都不同,所以性格也會有很大不同,這樣就會導致教師在課上所用的教學方法并不適用于每一個人。比如可能有的學生理性思維較強,感性思維薄弱,對于一些語文當中的修辭很難理解;也有的同學正好相反——理性思維很薄弱,對于空間幾何很難理解。這就要求教師深入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性格特長,針對學生的性格特點,采取合適的方法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達到理解和掌握,做到孔子所倡導的“因材施教”。只有這樣才能要求學生達到全面發展的程度。
(二)全面發展是因材施教的結果
我們所提倡的因材施教不是將學生培養成為某一方面的“偏才”,并不只是讓學生的優勢得到充分發展,而不顧非優勢,而是為了最終讓學生在道德、智力、體育、審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在因材施教的基礎上,教師所采用的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都是為學生“量身定做”,這樣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能力,可以給學生帶來學習動機,而動機又能引起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學生有了學習動力,能夠在教師因材施教的基礎上進行主動學習,不再將學習看做一種負擔,并且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當中,攝取知識,在學習當中發展了智力,培養了能力。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才能逐漸發展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三)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我認為,可以將因材施教同全面發展并在一起作為我國的教育方針,因為將因材施教與全面發展割裂開的觀點是膚淺的。如果我們只注重因材施教,那么就有陷入“天才教育”的危險,就要取消班級授課制改為個別教學制;同樣,如果我們只注重全面發展,就會忽略每一位學生的特長和興趣,也就無法其得到真正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實際教學中,不可將因材施教和全面發展分開,教師要在因材施教的基礎上將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因材施教與全面發展具有辯證統一關系。全面發展是因材施教基礎上的全面發展,因材施教是全面發展思想指導下的因材施教。學校作為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培養學生的組織,應該遵循每個學生的發展的特點,把學生培養成有個性、有主體性,有創造力的人。從總體上來看,全面發展是對學生發展的總要求,即學生通過在學校中所受的教育要達到的要求,而這個要求的達到必須要以因材施教為基礎,教師應該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善于挖掘學生的優勢,通過啟發誘導,針對學生的優勢特點,經過各個方面的完善,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學中因材施教與全面發展的結合才是學校辦好教育的保障。
四、基于兩者關系并結合現代教育的反思
因材施教是全面發展的前提,全面發展是因材施教的必然結果,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真正優質的教育是將因材施教與全面發展相結合,既關注學生的興趣特長,又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但我們現代教育,學校各個班級基本都是“平行班”,即根據學生的成績,將“優、中、差”的學生分于不同的班級,這樣會導致各個班的成績懸殊太大,在課上有限的時間內,無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可能有人會問:“為什么古人就能做到因材施教,而當代的我們卻做不到呢?”那是因為古代私塾教育,一個老師只面對幾個人,時間和經歷很充足,而現在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學生的數量也越來越多,中小學現在一個班大概50人左右,一個教師面對一整個班級,時間經歷明顯不足,因此因材施教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我認為可以采用分層教學的模式,即將學生分為“優、中、差”三個層次,置于不同的班級,這樣分到一個層次的學生在基礎、能力方面相似,教師便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從而既能保證優等生的學習質量,又能將差生慢慢的變為優等生,這樣的教育才是優質教育,否則學校所倡導的因材施教只是一句口號。
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由此得到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但是當今中國每個家庭都承受著應試教育所帶來的困擾。中高考這兩條分水嶺剝奪了學生的興趣愛好,每周一節的體育課會因為數學老師的考試而被擠占掉,好不容易可以來放松的周末會被各種各樣的課外班淹沒,學生已經逐漸變成刷題的工具,所有的興趣愛好都被扼殺在搖籃里,更別提全面發展了。這樣急功近利的教育是否真的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這里恐怕要打一個問號。在中國素質教育難以推進,一方面因為學生家長思想較為傳統,認為學生只有在應試教育下才能接收更多的知識,素質教育只是浪費時間;另一方面,因為素質教育對于老師的要求很高,要求老師既具有扎實過用的基本功,同時也要思想、創新、為人等多個方面都要達到較高的水平。因此在應試教育盛行的中國如果想進行教育改革,必定要走很長的一段路。
參考文獻:
[1] 張鵬君,宋明亮.因材施教與全面發展:基于對一篇外國寓言故事的思考[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0(1):100-102.
[2] 張黎明.淺析教育中全面發展與因材施教的的關系[J].亞太教育,2015(22):276.
[3] 王俊鋒.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J].文理導航(下旬), 2014(2): 27.
[4] 常汀哲.堅持因材施教原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J].山西教育(初中版),2014(3):24-26.
[責任編輯 齊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