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
摘要:多元化教學環境為基于行為導向理論的大學教學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也賦予了行為導向理論更為豐富和深層次的內涵,本文以大學德語教學為例,通過論述大學德語的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估,探索德語教學如何以行為導向理論為指導,構建更為科學有效的大學外語教學模式。
關鍵詞:行為導向 教學改革 大學外語
一、國內大學外語教學現狀
現階段許多教師對行為導向教學理論認識不充分,認為行為導向教學為單純增加實踐教學,不適用于大學教學。因此,行為導向教學理論在大學教學中,應用和推廣受到極大限制。鑒于此,本文以大學外語教學為切入點,論述行為導向教學理念的內涵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
二、行為導向理論的發展背景
行為導向教學法源于世紀之交德國職業教育領域興起的一場改革。是一種以“實踐為導向”的教育,它注重實踐性教學環節,在培養人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方面起著重要而有效的作用。
三、行為導向的特征和方法
(一)行為導向的特征
1.任務多樣性。在行為導向教學環節中,通常采用任務教學的方法。任務內容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如講國外生活廣告時,學生分組用外文制作生活廣告,尋找符合自己需求的廣告內容,最后完成任務目標等,這樣的任務往往是從實際的應用任務中開發出來,具有真實性、實用性,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以任務為核心,構建教學內容。
2.學生主體性。行為導向教學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模式,變被動為主動,以任務帶動學生。從任務資源的收集、任務方案的制定、任務的實施、任務目標的總結到任務資源的反饋與分享,學生均參與其中。既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有助于合作意識的養成,更有利于學生個人素質的發展和提高。
3.評價多元性。與傳統教育評價的單一性不同,行為導向教育理念對學習成果的評價是多元化的,體現在評價方法、評價標準、評價主體和評價時間的多元性。評價方法上不局限于傳統的筆試、口試,將學生對任務的設定、準備、實施、應用均納入考核之中。評價標準上,不同于以往的一刀切評價方式,將學生的思考能力、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也作為評價的標準。評價主體上,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及教師評價相結合,區別于以往教師的絕對評價權。評論時間上,短期和長期評價相結合,對任務內容和所學知識不斷的補充和完善。
(二)行為導向的方法
1.模擬教學法。模擬教學法是讓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通過角色扮演、模擬等方法完成學習任務。
2.任務教學法。由教師設定主題目標和基本要求,讓學生確定任務方案,制定任務實施流程,并在課上實踐,最后對任務結果進行匯總分析,形成反饋、分享以及評價。
3.案例教學法。由教師或學生提出問題案例,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和研究,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的方法和途徑,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基于行為導向理論的德語教學改革實踐
(一)課程設計
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以及實際語言應用的需要,設計需要學生完成的項目或任務。或者由教師設定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根據目標要求自己設計項目,完成項目的前期準備、實施和驗證。
教師在這階段的任務有三:一是設計教學任務;二是指導學生自己設計學習任務和項目;三是組織學生前期的分組和項目開發,為學生前期準備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
(二)課程實施
在這一階段學生主要以小組的形式負責項目的實施和展示,老師則負責組織、引導、幫助、糾錯和總結。在課程實施階段中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為輔。教師主要從宏觀上進行組織,對課堂節奏和實施進行宏觀調控和把握,對學生在任務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知道和幫助,對學生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總結。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梳理課堂知識內容,對重點難點問題加以強調,對學生的知識體系進行補充和擴展。
(三)課程評估
在這一階段不僅要讓學生自我評價,還要讓學生之間展開互評,同時教師要給予指導性評價,并引導學生課后將任務學習結果進行補充完善,形成新的任務成果,并與其他任務進行分享,形成學習成果資源庫。
五、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一)教師
1.教學方式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的工作方式主要是備課,針對教學內容收集整理教學材料將知識呈現于課堂。而行為導向式教學要求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項目。教學項目所涉及的內容往往需要教師有廣闊的知識面和豐厚的知識儲備,這對教師業務水平和知識體系是個不小的挑戰。
2.主客體地位的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占主導地位,是知識的傳播者和講授者。行為導向教學中,突破了教師對學習內容的權威與壟斷,教師和學生地位趨于平等,顛覆了傳統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需轉變觀念。
3.教師作用的改變。行為導向教學中教師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引導啟發,輔助學生完成教學項目,這對教師的引導能力和主觀意識提出了不小的要求。教師除了本專業學科知識之外,還應學習相應的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相關內容。
(二)學生
由于個體差異及學習方法的改變,個別學生會不適應,不積極參與教學項目。學生學習能力、基礎、氣質、性格不同,需要在教學組織中合理的利用這些差異,實行目標差異化。
(三)學校制定新的考核標準
1.學校應改變以往傳統的考核標準,制定新的能夠調動師生積極性,符合行為導向教學發展的衡量體系。
2.完善教學實踐條件,保證教學設施和設備,努力開辟社會實踐合作。
3.完善教師培訓制度,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加大多校交流與合作。
總之,行為導向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模式推翻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的自我學習,創新以及合作意識,提高了學生自主構建個人知識體系的能力,充分體現了現代教學的先進理念。
參考文獻:
[1]計越波.多模態視閾下基于行為導向理論的ESP教學改革實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10).
[2]劉松林,謝利民.行動導向理論的教學論解讀[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09).
[3]趙慶志,韓翠萍.行為導向教學理念的內涵及其在人才培養中的應用[J].時代教育,2014,(23).
[4]徐涵.行動導向教學中教師角色的轉換[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04).
(本文為大連外國語大學校級科研項目的階段性成果,編號:2014XJQN25;作者單位:大連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