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技術的不斷完善,人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也于新媒體緊密的連接在一起,傳統媒體的生存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在當今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工作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也就促使傳統媒體新聞傳播功能因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本文主要圍繞新媒體環境下,對報紙的新聞傳播功能發生的改變以及如何增強媒體融合,開創新型媒體形式進行簡要的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新媒體、報紙、新聞傳播、讀者互動
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傳統新聞媒體,如果報紙,電視、廣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傳統新聞媒介傳播形式日臻成熟完善,但是,一個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發展月新月異,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用戶隨時能夠在新興媒體上進行新聞發布,此類信息發布通常體現了新興媒體平臺的快捷性豐富性和時效性,但如何為人們提供全面真實的新聞內容?這就需要推動新興媒體平臺的新聞傳播和傳統媒體傳播之間的整合,保證總體新聞的健康穩定發展。
一、目前報紙新聞傳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未能與讀者更好地實現互動
傳統媒體新聞傳播主要是運用報紙,將文字以及圖片進行排版,也構成新聞內容,讀者通過翻看報紙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實際而言,報紙屬于一項傳播的媒體,所以,在接受新聞的過程中,受眾是非常被動的。故此日報的新聞傳播存在一個重要的困擾,那就缺少受眾之間進行互動,那就造成了受眾在獲取新聞信息的時候,無法獲得更大的滿足感,和參與度。除此之外,受眾在閱讀報紙的信息之后,無法一時間進行反饋,如此一來,使得報紙在進行新聞傳播的過程中受到一定的阻礙。
(二)傳播的渠道較為單一
與新媒體相比,報紙的傳播渠道到位較為單一。因為全國報紙的數量較多,新聞信息往往沒有被看到就會被淹沒。所以,報紙在對新聞媒體的傳播渠道進行選擇時,要更加符合當今社會的要求,好的滿足受眾獲取信息的要求。
(三)報紙出版周期受到一定的限制
報紙一個較大的缺點日是其出版周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在信息化不斷發展的今天,每一天都會有大量的新聞信息進入到受眾的視野當中。如果,日報的出版依據過去的周期來發行,那么受眾所接受的信息往往是一些已經過時的新聞信息,就很難使受眾去關注,也會使新聞價值受到損害,極大地降低新聞的傳播速度。故此,日報想要取得更好的發展,都需要解決這一問題,要提升新聞的傳播速度,,吸引更多的受眾,讓受眾能夠得到更加方便,更加快捷的新聞信息。
二、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的大背景
本階段,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相融合,在效大程度上了網絡媒體的功能,突出了網絡新聞媒體的整合運作的表現力及感染力。相關監測數據表明,我國在新興媒體的網民滲透率超過90%以上,在網絡活動中在線視頻,成為重要的內容,網民借助于這些方式,獲取相關信息,大部分人已經習慣了移動終端新聞瀏覽,雖然新興媒體發展時間較短,但是已經對人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影響。而政策的支持是這一新趨勢發展的動力,國家有關部門近些年出臺了相關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積極融合,主流媒體需要將先進傳播技術積極運用過來,促使信息生產與服務能力得到增強,將黨和政府的聲音更好的傳播,促使人民群眾的信息需求得到不斷滿足,這一政策導向有效促進了新媒體蓬勃發展。
三、新興媒體新聞傳播與傳統新聞的差異
新興媒體突破了傳統新聞傳播的形式,在傳播新聞時,可以綜合采取文字圖像等方式,相較傳統新聞內容復雜和豐富。并且新興媒體新聞傳播借助互聯網平臺開展傳播,觀看形式更加便捷多樣。此外相較于傳統新聞來講,新興媒體新聞傳播的時效性更強,能夠以最快的速度突破空間限制,向社會大眾傳播各地及時發生的事件,以及發展情況,公眾可以同步分享與評論新聞內容,從新聞接受者變身為新聞傳播者。
四、傳統媒體在與新興媒體傳播功能合作方面的變化
(一)搭建良好的互動基礎
在新媒體環境下,報紙應跳出慣性思維,認清讀者,既是新聞接受者,又是新聞參與者,多利用新聞媒體技術的融合,搭建自己與讀者互動的平臺。
1.培養新型融合型人才
人才是發展的首要,新媒體環境下,紙媒機構應有意識地招聘培養融合型人才。著名的新媒體人孫玉林說,人才市場上并不缺少優秀的編輯、制片人,但缺少從事商業化運作的人才,也就是懂市場,懂銷售,懂技術的融合型人才。因此,培養融合型人才,成為紙媒與讀者有效互動的重要前提。
2.建立互動傳播技術平臺
但數字化時代行業的前途取決于能夠轉換成數字化技術。所以,紙媒發展應順應潮流,積極投身數字化改造,利用新媒體,對原有的內容,傳播途徑運行擴展,加強服務,使其更貼近讀者,與讀者互動。
當前,很多傳統媒體,都在建立自己的網站、客戶端,我們地方紙媒應該利用區域優勢及親和力,拓展信息傳播的通道,補上傳統紙媒在信息傳播方面以及和讀者互動方面的不足。
3.積極策劃選題,提升讀者興趣,搶占報道先機,
新媒體時代,新聞的同源化發展嚴重蔓延,如何在同一新聞事件當中,挖掘不同的角度,提升讀者興趣共鳴,新聞策劃無疑是搶占先機的關鍵。
比如,在國慶六十周年時,《新京報》推出專題策劃,大城記,用首都地理的版面,每年為一期,一共60期,每年用發生在首都的一個地理概念引導,來做六十年首都城市的變遷。從地域化,群眾視角,看滄桑巨變,引起了讀者強烈的共鳴,充分展現了策劃的魅力。
(二)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與受眾互動的方向
1.多渠道開通互動平臺,做到實時互動
傳統媒體的新聞線索往往具有單一性,存在溝通不暢、信息來源匱乏等弊病,所以利用網絡多渠道的開通互動熱線是最基本的與讀者互動模式。,近年來,黑河日報社利用網絡、微信等平臺創建今日黑河客戶端,廣泛與讀者展開互動,眾多讀者需求和評價得到了及時回復,真正讓讀者感受到了媒體的親和力。
2.利用新媒體拓展紙媒報道
紙媒的傳統優勢在于內容的嚴肅性、準確性。在電子信息日新月異的今天,拿著手機看新聞的比拿著一疊厚厚的報紙更方便已經成為不爭事實。隨著傳統紙媒在網絡、微信等平臺的運營探索愈發成熟,其推送的新聞產品也將越來越豐富,從而形成與紙媒的良性互動,讓讀者可以得到更加豐富的新聞產品。
結論
綜上所述,時代在變、技術在變、讀者的口味不可能一成不變,一切都在多元的變化中呈現。與其擔憂傳統媒體走向衰落,不如以新媒體發展為契機,更好的展開與讀者的互動,突破發瓶頸,再次迎接一個嶄新的明天。
參考文獻:
[1]朱進松,夸媒介敘事中的粉絲經濟 編輯之友,2015,2,51
[2]尹紅,IP轉換興起的原因、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2015年7月
[3]朱凱,自媒體新聞傳播對傳統新聞傳播的影響,新聞媒體研究室,2016,2(10):27-28
[4]肖露,自媒體新聞傳播對傳統的沖擊及影響[J]鄂州大學學報,2016,23(3)59-60
作者簡介:呂游(1981-),男,黑龍江齊齊哈爾人,黑河日報社記者,本科,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