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丹
[摘要]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其責任擔當意識強弱,不僅關乎個人的健康成長成才,更關乎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旺發達。本文闡述了加強當代大學生責任擔當教育的必要性,探析當代大學生責任擔當意識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加強大學生責任擔當教育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責任擔當;必要性;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06-0033-02
古往今來,重責任、勇擔當,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曾子曾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宏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斗終生,死而后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進一步加強大學生責任擔當教育,是高校切實肩負立德樹人職責,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推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
一、加強當代大學生責任擔當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加強當代大學生責任擔當教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課題。當代大學生,是同齡人中有理想信念、有知識、有希望的群體,肩負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生力軍的重任,加強當代大學生責任擔當教育,幫助他們堅定理想信念,提高責任意識,國家、民族就有希望、有前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一定會邁上另一個新時期、就一定會后繼有人。
第二,加強當代大學生責任擔當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迫切需要。當代大學生所處的時代背景和肩負的歷史使命,決定了他們必須擁有強烈的責任感。他們的自我責任意識較弱,家庭責任極其意識淡漠,社會責任意識不強,這與其扮演的角色要求不相稱。有的大學生不僅不對自己負責任,甚至還對他人造成傷害,肆意踐踏他人和自己的健康與生命。前有云南大學的馬加爵案,后有復旦大學的投毒案、四川師范大學的殺人案等,都凸顯了加強大學生的責任擔當教育的緊迫性。
第三,加強當代大學生責任擔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要求。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大學時代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對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發揮關鍵作用。大學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到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責任擔當意識。因此,加強當代大學生責任擔當教育,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涵,也是內在要求,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確保大學生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
二、當代大學生責任擔當意識存在的問題
當代大學生是同齡人群中極具知識和遠見的一群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是我們的,更是你們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終會在在廣大青年的接力奮斗過程中變為現實。他們明確地認識到個人的發展離不開現實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他們關心時事政治、關心國家大事和民族的未來。但是,由于一系列的原因,部分大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淡化,主要表現為:社會責任擔當能力不強、個人責任意識薄弱、家庭責任意識淡漠。
(一)社會責任擔當能力不強。當代大學生普遍面臨學習、就業、經濟、情感等各方面的壓力,為了實現自身利益和個人目標,部分大學生追求實用的技能,為達目的誓不罷休,很少關心和顧及他人的感受和社會的整體利益,逐漸變得自私、冷漠和缺乏同情心。在社會公德方面,部分大學生表現出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并持觀望態度,對于那些是否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們,不敢相信和不愿相信,當年南京的“彭宇案”一直影響著當代的大學生。
(二)個人責任意識薄弱。當代大學生多是90后群體,他們生活在一個物質財富極其豐富的時代。在家庭,許多家長采取的是“包辦式”的培養方式。父母不關心自己的孩子變成什么樣,僅僅是“唯分數論成敗”,從而忽視其他德育方面的培養,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大學生,進入學校和社會后,認為其他人也應理所當然對自己負責,面對生活中的矛盾和挫折不能自己化解,以致于高校中經常發生大學生自殺和殺害其他同學的事件。
(三)家庭責任意識淡漠。當代的大學生由于是在一個特殊的家庭和社會環境中長大,在享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享受著家庭親人們的關愛。進人大學之后,由于受到身邊同學和環境的影響,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出現了與社會主流不符的情況,特別是學生自身的消費觀念和家庭實際收入存在明顯的差距時,可以看出他們對家庭的索取意識高于責任意識。許多大學生認為父母對自己負責是理所當然,所以才會肆無忌憚、變本加厲向父母索要。而部分大學生在找到工作之后,便忽略家人的存在,甚至不管不問。
三、加強大學生責任擔當教育的路徑選擇
大學生責任擔當教育是一個從認知到行為的過程,只有內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大學生只有真正悅納,我們的教育才能有效開展。大學生責任擔當教育是一項全面而系統的教育,我們必須從當代大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有關指導思想,借助有效的教育手段,才能增強責任擔當教育的實效性。
第一,重視傳統道德文化在加強大學生責任擔當教育過程中的作用。在我國,責任倫理在傳統文化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強調個人在社會中要找準自己的人生坐標,遵循相關的法律法規,履行一定的義務和相應的責任。在大學生責任擔當培育的過程中,要善于利用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用責任倫理觀念鼓勵當代的青年大學生,使學生把外在的理論內化為自覺的行動,從而樹立起堅不可摧的責任擔當意識。“滴水之恩定當涌泉相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等,這些警句正是責任倫理的具體體現。每個時代的青年,都把國家的命運、民族的未來與自身的命運緊密連在一起,甚至不惜拋頭顱灑熱血。
第二,強調高校“育人”的理念。大學是塑造并完善青年人格的地方,大學的目的是培養為社會作貢獻的人才,按照傳統的觀念,學校“育人”應該重在培養人才。不過,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意識、責任行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應該做出相應的改變和調整。首先,要落實師德教育。教師對學生具有示范和標榜的作用,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極其重要。古人云“正其人,先正其身。其身正不令而從,身不正雖令不從。”想讓學生對社會負責,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操守,高校在加大師資力量投入的同時,必須加強對教師素質的培養。“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本”。其次,高校應該培養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指導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擔當教育,使學生樹立起強烈的責任意識和家國情懷,能夠明辨是非、化解各種矛盾,在學習生活中踐行責任擔當。
第三,改變家庭傳統的教育模式,創新大學生責任擔當意識教育。國內調查機構的調查顯示,如何作好父母是一門學問,并非給得越多或管得越多就越好。因此,對于孩子的責任意識培養,家庭教育應該開放。首先是教育對象的開放,從孩子擴展到父母,父母也應該具備相應的責任意識。其次是內容的開放,從分數教育到做人的教育的轉變;最后是教育時空的開放,教育活動應打破圍墻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家庭作為子女成長的重要場所,對于孩子的責任意識培養應該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鍛煉學生的自主能力,從而培養自己個人的、社會的、家庭的責任意識。
第四,加強大學生自身修養,培養責任意識,勇于承擔責任。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找到能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談得上真正的教育。習近平指出,放眼未來,我國青年一代一定會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這是“長江后浪推前浪”的一種歷史規律、歷史現象,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強”的責任。當代大學生應該加強自身的德性、法紀觀念、科學知識、是非判斷能力、主動擔責等內容的培養,不斷磨礪、接受挑戰、勇往直前,把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要求聯系起來,不斷提高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傳遞社會正能量,不辜負黨和國家以及時代所賦予的責任和擔當。當代大學生要以崇高的歷史使命和強烈的時代責任感,在實現“中國夢”的青年運動中,實現青春的價值,書寫青春的注腳。
(責任編輯:桂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