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玉華
[摘要]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根植于智能手機的第三方應用軟件(APP)也迎來最佳的發展機會。在給人們帶來最直接的多元化沖擊的同時,也帶動了整個APP行業的快速發展。一款APP涉及到了多方法律主體,其間交織產生多種法律關系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可忽視的法律風險。在謀求更好的發展之前,有必要厘清APP其間法律關系并加以防范風險。
[關鍵詞]手機APP;法律風險;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06-0071-03
截至2015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手機是帶動網民規模增長的主要設備,與手機一同進入千家萬戶的還有各式各類的手機應用程序(APP)。所謂APP,指的是智能手機原生的或第三方開發的應用程序,即應用于智能手機終端的軟件。APP產業鏈一般包括軟件研發、推廣到運營、使用環節,然而,APP面臨的法律風險卻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本文在此將深入探討手機APP中存在的法律風險,并提出相應的APP風險防范措施。
一、手機應用程序(APP)的法律風險類型
在整個手機應用程序(APP)中,主要存在三類法律主體,軟件提供者、手機應用商店建設者、手機APP用戶。而這三類主體在一款APP中彼此交叉,有可能形成并產生三類主要的法律問題,分別是軟件提供者之間的知識產權糾紛、應用商店建設者與軟件提供者之間的法律糾紛、APP用戶的消費者權益糾紛。
(一)軟件提供者之間的知識產權糾紛
APP軟件提供者之間的知識產權侵權糾紛是APP行業法律風險的“重災區”,這是由于APP軟件開發的功能、界面、內容模仿均比較容易,直接導致了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等核心知識產權問題高發。具體表現為:
1.APP抄襲引發著作權爭議。應當說,抄襲是存在于APP行業中的一個巨大的毒瘤。以一款游戲類APP為例,構成要素包括人物角色設置、游戲界面、游戲玩法,以及基本元素,如顏色、大小尺寸等,這些不僅是一款游戲制勝法寶往往也是侵權要點所在。實踐中,抄襲者對于一款熱銷的游戲軟件,往往在游戲玩法、游戲界面上抄襲其大量要素,引發著作權的糾紛。統計數據顯示,平均每個正版APP就有263個盜版,這表明,國內APP行業的盜版現象十分嚴重。
2.APP引發的商標爭議。目前許多軟件提供者在知識產權方面的意識比較薄弱,部分軟件提供者沒有及時注冊自己APP的名稱,許多APP在獲得用戶廣泛認可和使用以后,頻繁被惡意搶注,其次,部分軟件提供者研發APP時沒有進行風險防控,導致自己設計的APP侵犯到他人商標權;最后,由于APP服務的重疊性與相似性,也導致不同軟件提供者認為對方侵犯到自己的商標權的注冊范圍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糾紛。
3.APP引發的專利權爭議。專利技術的開發難度與耗資的要求往往較大,對于資金較為雄厚的企業也許更容易跟上社會技術的發展,而對于薄弱的中小企業來說,這種全新的技術開發對于他們則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企業往往在自己的產品上直接套用他人的技術得以搶占一定的市場份額。特別是在智能手機方面,技術更新更為迅速,專利侵權糾紛也是頻頻發生,有愈演愈烈的傾向。從蘋果與三星的專利糾紛到我國小米被告專利侵權等一系列的專利侵權糾紛得證。
4.APP引發的不正當競爭爭議。調查數據顯示,公眾對于APP基本信息的獲取渠道主要通過下載平臺推薦的方式,比重高達5746%,而相應的公眾也主要是通過手機應用商店下載APP軟件。因此,對于軟件提供者而言,為了搶奪更多的客戶,提高自己的可辨識度,其往往會采取一些不正當的競爭手段,譬如利用“刷榜”做法,快速獲取銷售量和下載量,并進入應用商店的應用排行榜,由此獲得廣泛的曝光、下載與銷售,使得其APP被消費者下載安裝的概率越大;甚至于有些軟件提供者使用第三方軟件對競爭對手的APP應用程序進行差評、騷擾舉報和惡意詆毀,以降低其在應用商店中的排名。這類采用弄虛作假、排擠競爭對手的行為損害了其他軟件提供者的合法權益,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其行為涉嫌不正當競爭。
(二)應用商店建設者與軟件提供者之間的法律糾紛
手機應用商店就是手機應用軟件的平臺服務,提供免費或付費的手機軟件下載,同時還為軟件的開發者提供開發工具及產品發布渠道,所有發布應用均獲得出版機構或出版個人的內容許可,用戶可以通過特定的執支付方式購買相關應用。一般包括原始操作系統自帶的APP應用商店,如蘋果公司的APP-STORE、谷歌公司的Google Play;或是第三方操作系統自帶的APP應用商店,如小米公司的MIUI、魅族公司的Fly me等等。APP應用商店在整個APP運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其與這些軟件提供者的“愛恨糾葛”也同樣不可忽視,主要存在以下兩種法律問題。
1.APP應用商店的不正當競爭行為。APP應用商店一般擁有較高的主導權,一般通過格式條款要求軟件提供者按照規定的標準提供軟件,下架軟件的權利。以蘋果的APP STORE為例,雖然蘋果公司給軟件開發者設定了具體的審核流程以及一般禁止性條款。但蘋果公司的內部審核指南,外界人士是難以得知的,軟件開發者以及用戶根本無法知道一款APP軟件從APP STORE下架的具體原因。應用商店建設者沒有正當理由,拒絕向軟件開發者提供軟件分發平臺,一旦該應用商店建設者被認定具有市場支配地位,那么,這種拒絕交易的行為,很有可能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
2.APP應用商店與軟件提供者之間的合同糾紛。主要體現在APP的再開發及升級事項,APP應用商店與開發者對軟件升級或再開發的費用、期限、要求事先沒有作出約定,并做好新開發的APP和老版本APP之間的銜接,從而導致部分未升級軟件的APP用戶受到影響,而APP運營者自身也遭受損失。
(三)涉及APP用戶的消費者權益糾紛
有關于APP下載用戶的消費者權益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的法律關系上。分述如下:
1.應用商店建設者與APP用戶之間。國內許多應用商店為了在建立初期增加軟件數量從而吸引更多的用戶,幾乎不對應用軟件進行審核,由此造成了極大的信息安全隱患。例如惡意軟件能夠修改移動終端的安全策略,使用戶不能正常使用手機的通訊功能,或者對短信驗證碼等敏感信息進行攔截和監控,暴露用戶的隱私信息,部分惡意程序可以遠程控制用戶的移動終端設備,產生巨額話費甚至盜竊用戶的銀行賬戶資料。而用戶通過應用商店下載到的惡意軟件并造成損失后,應用商店是否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尚未明確。
2.APP軟件提供者與APP用戶之間。手機軟件提供商很有可能利用手機預裝軟件設置謀取不正當利益,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預裝軟件是指手機在默認出廠設置下自帶的軟件,預裝軟件可分為合理預裝與強制預裝。合理預裝是指因系統服務而需要的軟件預裝,還指可以卸載的第三方軟件預裝;而強制預裝是指與系統服務無關的第三方軟件,且無法卸載掉,也屬于我們常說的流氓軟件。手機軟件提供商與手機廠商形成一條互利共贏的產業鏈,軟件提供商通過與手機廠商合作,交付一定的手機預裝軟件費植入自己的產品,進行后期的產品盈利,而手機廠商也借助此獲利,整個過程剝奪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無疑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3.APP用戶自身的權益保護意識薄弱。用戶作為APP產業鏈中的最后一環,是整個APP行業侵權中權益損害直接或間接的對象。調查數據顯示,高達4254%的公眾不愿意付費下載正版軟件,通過其他途徑曲線下載到該APP軟件的比重是2983%,愿意并理解的比重只有不到10%。當他們通過各種途徑下載到盜版APP時,往往不會選擇主動聯系該APP的下載網站告知其盜版的存在。公眾對于盜版軟件“門戶大開”的態度放任了盜版違法行為,也為這類的APP地下灰色市場提供了合理的存在空間。另一方面,消費者卻是得不償失的,在使用這類盜版APP中容易損害自身權益。調查顯示,當用戶下載一款APP準備安裝時,在回答“是否瀏覽過對于該軟件的安全提示的告知信息”這一問題上,瀏覽過此類信息的公眾只占到了2597%,而未瀏覽過此類安全信息的公眾占到了6133%。不可否認,公眾在自身權益的保護意識上有待提高,仍然持有一種“太過隨意”的態度。
二、手機應用程序(APP)的國內立法與監管現狀
我國現有的可以適用于APP的法律主要包括有關專利、商標、著作權的法律以及《民法通則》、《合同法》、《刑法》等基本法律。此外還包括對APP有監管職責的國務院各部門和直屬機構的規章或是其他規范性文件,如《電信條例》、《電信設備進網管理辦法》等法律文件。
然而當下立法對于APP能夠起到一定的調整作用,但仍存在較大問題。第一,法律規定不明確。這點在尤其突出表現在APP應用商店法律地位上。手機應用商店對于其旗下進駐的手機APP的審核義務以及注意義務程度并無明文規定。手機應用商店的法律適用規則是否能適用于“避風港”原則?或者說這一原則是否適用于所有的APP應用商店?第二,法律適用疑惑。在進行侵權認定時,必須要解決的是涉及APP的相關主體是否具有法律保護的利益,而這點在實踐中往往存在法理上的爭議。以游戲類APP來說,當APP開發者想要通過著作權法上的作品對其軟件進行維權時,卻不得不面臨一個問題,游戲界面、游戲玩法是否屬于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
三、手機應用程序(APP)法律風險防范體系的構建
綜上所述,APP的法律風險防范是個系統工程,從立法、執法到行業自律、用戶自身的法律意識等等都需要加強。規范APP市場的管理,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項目,更為重要的,是要加快網絡立法的進程。作為移動互聯網終端的手機應用軟件,在面臨當下如此眾多的APP難題,推進APP行業相關的立法工作,加強行業監管已是大勢所趨。
(一)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
我國當下對于手機APP存在一定立法空白,這些空白之處也往往是實務中爭議最大的地方,譬如手機應用商店的法律定位問題等等,甚至于APP市場監管的從上到下如何形成一個有效的溝通促進監管機制,這些都是當前立法亟待解決的。
(二)加大對移動應用平臺的監管
我國應盡快制定應用商店和APP的監管標準和安全標準,規范APP相關主體的權限行為,軟件提供方在設計軟件時要嚴格按照軟件功能向用戶申請相應的權限,并以明顯方式告知用戶開放該級權限的不良后果,用戶允許后方可執行相應的功能,否則應當追究軟件提供方的責任,這是其一。其二,應用商店廠商要加強預防、自律和監管,嚴格服從行業準入和退出制度。隨著各個領域領軍企業紛紛進入手機應用商店領域,搶占移動互聯網戰略要地,因此,有必要搭建一套完善的信息安全檢測和評估平臺,加大對應用商店軟件的審核力度,通過對軟件應用商店的參與方的有效引導,降低安全隱患風險。
(三)加強對用戶引導及安全防護意識的培養
當前,一些用戶安全防護意識不高,這相應地加大了手機感染病毒和惡意軟件傳播的風險。在此情況下,龐大的手機用戶群勢必加大移動互聯網安全風險的影響面。因此,加強對用戶安全使用手機、安全接入移動互聯網的引導,培養安全防護意識就顯得至關重要。
(責任編輯: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