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經歷千百年的積淀而流傳下來,足以說明其強大的生命力。選入義務教學小學階段課本的古詩應該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它們膾炙人口、字字珠璣,展現了華夏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璀璨的文明。因此,小學古詩教學對于提升小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語文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就作者的教學經驗,闡述了幾點淺顯的看法,僅供廣大師生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
【中圖分類號】623.3 【文獻標識碼】A
在義務教育小學階段,古詩教學應該成為小學教育工作者實踐教學工作中的難點。在以往的小學古詩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側重于講解背誦、翻譯理解,而忽視了古詩文教學的內在要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多次強調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小學階段的古詩教學對于小學生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提升他們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及發展個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古代詩歌教學中如何挖掘“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就顯得十分重要了。下面,筆者將根據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從了解寫作背景和指導學生誦讀兩個方面提出一些自己認為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僅供各位業界同仁進行參考交流。
一、知人論世,了解歷史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這是《孟子·萬章下》中的一句,孟子的本意是論述閱讀文學作品時對作者本人思想、經歷等的把握問題。孟子這段話對后世真正發生影響的,正是“知人論世”的主張。它與“以意逆志”一樣,成為傳統文學批評的重要方法。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古詩教學時,勢必要對作家作品進行介紹,筆者認為了解作者及背景簡介可以幫助學生解除閱讀古詩障礙,更好地體會作者在詩中所蘊含的情感,品味詩歌語言的精妙,獲得更多的閱讀樂趣,從而進一步激發小學生對古詩學習的興趣。
不僅如此,古詩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經歷也往往在詩歌中得以體現。例如學生們熟悉的“詩圣”杜甫,他生活在唐由盛轉衰的這一歷史時期。其詩歌創作也多與國家的歷史變遷有關系,因此,他的詩被稱“詩史”。我們以下面兩首詩為例:
例1: 江畔獨步尋花(其六)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例2: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以上兩首詩均為杜工部所做,也都被選入小學教材當中。第一首是《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這一組詩中的第六首。寫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或唐代宗寶應元年(762)春。杜甫在飽經離亂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詩人感到很滿足,所以,時值春暖花開,更有賞心樂事,杜甫對生活是熱愛的。這是他寫這組詩的生活和感情基礎。第二年(一說第三年)春暖花開時節,他獨自在錦江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這首名篇。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于廣德元年(763)春天,那時杜甫52歲。寶應元年(762)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汴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至此,持續七年多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杜甫是一個熱愛祖國而又飽經喪亂的詩人,當時正流落在四川。他聽聞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馬上回到和平、安定的家鄉。
我想教師在講解這兩首詩的時候,能夠將寫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經歷貫穿其中,會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的內容。但需要注意的是,小學生年紀較小,在講解相關背景時要注意“度”的問題,以免避重就輕;同時,又要注意盡可能地用白話文講解,減少不必要的術語,以免增加學生的任務量。
二、反復吟誦、體會意境
俗話說:“七分詩三分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也明確指出:“誦讀兒歌、童謠和淺顯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由此可見,誦讀應該成為小學文言文教學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學生理解故事內容的重要方式。通過對內部言語進行理解,把詩文原有的內容轉變為具有個性的理解,讀準詩意,讀出意境美。
在指導小學生進行故事誦讀時,要注意引導他們運用適當的語調、語速和情感詮釋古詩的內涵。例如:在誦讀“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輕快的語調、喜悅的感情進行表達。而語速方面,由于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歡快的心情,讀時應加快速度,才能將這種感情演繹出來。
語速、語調和感情是根據文章寫作背景的基調進行斷定的。通常情況下,緊張熱烈、喜悅、愉快的詩歌要加快語速;平靜莊重、悲壯陰郁的內容則要放慢語速;說明交代、感情變化較為平淡的地方應該用適中的語速進行誦讀。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古詩教學實踐過程中,廣大一線教師要充分依據不同學段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通過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對中國古詩的熱愛之情,以便將華夏民族璀璨輝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得以延續。以上僅是一些個人的觀點,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指正批評。
參考文獻
[1]張遠鈞.經典浸潤人生,美育升華人格——淺談小學古詩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教研版), 2010(4).
[2]鄭希放.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漫談小學古詩詞閱讀教學中的美育[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1).
[3]陳元勛.小學古詩意境教學“四法”[J].江西教育, 2009(11).
[4]劉偉斌.新課標中古詩文教學審美教育初探[J].考試(教研版),2008(12).
[5]高熙強.淺談古詩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以探討古典詩詞的藝術境界為中心[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 2008(5).
作者簡介:史振松,1966年生,女,遼寧營口人,遼寧省營口大石橋市鋼都新民小學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