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
【摘 要】高中語文學科教學內容中涉及到的有關德育教育的內容較多,而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德育教育成了教學的重點,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就成了高中語文教學在教學任務之外需要進行的教學內容。本文將探討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關鍵詞】高中語文 德育教育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066
我國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日益顯現,在教育弊端之下,學校培養出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學生,其中的“低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生活常識的缺乏與道德素質的缺乏。育人先育德,學校培養學生的目的是為社會提供人才,提升全民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實現我國整體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成為文化強國。但實際上,由于教學模式出現問題,培養的學生在其專業水平上毋庸置疑,但其道德素質卻嚴重缺乏。因此教學工作要看到主次,進行文化知識的教學固然重要,進行德育教育一樣重要。學生的道德素質的培養并不是思想品德課或是政治課的教學內容,每一門學科,每一位老師都應該擔負起進行素質教育的重任。高中語文學科在高中各學科之間向來比較受到學生的歡迎,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學習熱情也普遍偏高,而語文學科涉及到的人文、歷史知識又與道德素質密不可分,這就給高中語文老師帶來了額外的教學任務,即不能將眼光停留在語文知識的教學上,而要看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德育教育與語文密不可分的關系。高中語文教師要看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適當滲透德育教育,本文結合筆者豐富的高中語文教學經驗,將重點分析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
一、德育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的意義
(一)語文學科的特性與德育教育密不可分
語文是最基礎的教育學科,從幼兒園便實行語文教學,而“語文”涉及的語言、文字更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語言是我們的母語,文字是我們日常用字,學習語文是母語的學習,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就相對較高。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開展是進行德育教育的必然選擇,語文學科涉及到的很多知識都具有極強的教育意義,且學生也比較容易接受。語文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即學生通過學習語文可以幫助其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是如此,語文學科對學生的道德素質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正是由于語文學科和德育教育之間的緊密聯系,《語文教學新課程標準》就提到了語文教學和德育教育之間相輔相成進行,并指出了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也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這都表明,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是教學的必然發展趨勢。
(二)語文教學的內容符合德育教育的要求
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大多充滿正能量,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有著積極的影響。語文教學中涉及到大量的人文、歷史知識,而其中較為常見的是通過散文、詩歌、小說等體現出作者的家國情懷、手足情懷、男女之情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作者表達的意圖,自然而然就會受到作品的影響,使得學生也逐漸地培養出了自己的家國之情、思鄉之情,對于國家、親情、友情、愛情都有了更深刻的體會。這是語文教學的魅力,也是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德育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開展
(一)增強師生互動,在互動中實現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開展,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多費心,這是對教師的教學能力的考驗,也是教師的個人能力的體現。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德育教育一直是教學研究的重點內容,也是體現教師個人能力的地方。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開展,最為有效和最為直接的做法是增強師生互動,在互動中實現德育教育。語文教學和其他學科不同,語文教學中,學生有更多的說話的機會,這是語文學科的特性所決定的。因此語文教學中,老師要設置足夠多的討論機會,可以是師生討論,也可以是學生之間的討論。這種討論的機會在語文課堂上比較常見,比如在學習了一篇文章后,老師讓學生討論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是某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等。通過討論,學生得到的結論會更加準確。在這樣的過程中,老師要進行德育教育,就需要在討論環節中加入一些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的有關德育教育的內容。比如老師可以讓學生討論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原因,并讓學生談談對魯迅棄醫從文這一做法的看法。魯迅是為了用文字治療國人麻木不仁的精神世界,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就會樹立起了和魯迅一樣的正確的愛國精神。
(二)將德育教育貫穿于教學中,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很多高中語文老師在教學中無法正確進行德育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老師不知道該在什么地方進行德育教育。如果進行德育教育的時機不對,與教學內容不符合,就會顯得很突兀,效果不明顯。但實際上,德育教育可言貫穿語文教學的始終,無論是閱讀教學、作文教學還是對課文的解析,都可以進行德育教育。以在作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為例,所謂“寫人寫事,寫景寫情”,作者要描寫一個任務,都會通過大量的事跡來進行描寫,而不會直接塑造人物形象、介紹人物特點。而進行景物描寫也不單單是為了寫景,更多的是通過景物描寫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活動。在作文教學中,老師就要培養學生樹立這種意識,即在描寫一個人物時通過事跡進行描寫,那么但凡是事跡就會有其故事情節,通過故事情節,學生就能夠感受到該人物的品德。學生在寫作時通常會舉例進行說明,所選取的例子大多來自于我國古代先賢,這就可以讓學生能夠在提升寫作能力的同時對古代先賢的故事、智慧有更深刻的感悟。
(三)樹立正確的意識,切忌急功近利
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德育教育亦是如此。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更是一個需要長時間進行的教學工作,不可能在短期內完成。學生道德素質得到提升也不像文化水平得到提升一樣可以通過考試來檢測,德育教育應該注重內心的教育。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老師進行德育教育要樹立正確的意識,首先是樹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教學意識,即進行德育教育需要長期的發展。其次是樹立以自我為表率的意識,即老師自己主動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質,作為學生的表率。
三、總結
“教育”就是“教書育人”,同時又講“教育為本,德育為先”,由此可見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師者,傳道授業解惑。進行德育教育,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也是“傳道”,傳授的是伴隨學生一生的正確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