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明靜
【摘要】本論文針對高中生的情感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愛情教育的必要性進行分析,分別闡釋了目前學校教育、教師教育及其父母教育的教育問題,并且闡述了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與愛情教育相輔相成的必要性,從而說明了語文這門人文學科在高中學生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高中語文;愛情教育;問題;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一、高中學生愛情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從學校教育角度分析
2016年2月18日,某縣一高中對外宣稱,因為某女同學與某男同學談戀愛,宣布將兩人進行退學處理。女同學的叔叔接受記者采訪時稱,他侄女今年17歲,在這學期開學后,某老師反映發現他侄女與某男同學談戀愛,在監控中被發現。2月16日上午,侄女看到了自己被退學。下午,孩子回到家后情緒低落,最后,她選擇了喝農藥,最后孩子沒有挽回生命。之后,家里人要求到學校查看了當時的監控畫面,令人驚訝的是監控顯示兩位同學間并沒有任何曖昧的行為,從畫面看出兩個人單純地在談話而已。家人認為,學校因為男女生的正常交談而處罰孩子退學,實在是處理得不妥當。
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的隕落了,誰為這一切買單呢?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在人發展中學校的教育是起到特殊功能的, 它屬于一種社會環境,并且這個環境具有特殊性。因為它具有很大的人為性,學校教育要了解、研究和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在我國,一般把12—18歲這一年齡段看作是青春期。對于這一時期的高中生來說,生理上的成熟使高中生對異性產生了愛慕之情,有了朦朧的早戀情結。學校應該了解高中學生的青春期生理心理變化,理解學生的許多行為,并且應該作出正確客觀的分析,從而制定切實可行的教育行為規范引導學生的發展。
對于貼出告示勒令該女同學和男同學退學的處理方法并不是特別妥當。青春期的孩子思想偏激、盲目,行為不顧后果,學校沒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讓學生克服那些狹隘偏激的想法,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以理解和寬容對待他人,而是采取了施壓、強制的處理方式。
(二)從教師教育角度分析
教師傳道授業解惑,不僅僅傳授專業知識,對于學生情感教育也應該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師對青春期孩子的異性交往視如洪水猛獸,壓制和制止是他們的撒手锏。關于異性交往老師聽到這件事總會大為震驚,看成是非常嚴重的事,把這些學生視為壞學生,大發雷霆,厲聲呵斥,試圖以強制手段制止他們的行為。這樣做卻使學生的自尊心收到了很大的傷害,不但達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更會激起學生更為強烈的逆反心理。我們常常會看到學生因不服老師的批評與老師頂撞的情形,師生關系非常緊張,這又怎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呢?由于得不到成人的支持,許多少男少女把正當的交往變為地下。而一到地下,神秘感就來了,越軌出格的事極易發生。因此,對孩子們的異性交往認識如何,是堵還是疏,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后果。
男生女生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在青春期發展的他們,時常會把握不好友情和愛情的分界線,在他們的心理難免把偶爾的心理或者生理需求當成愛情說出“我喜歡你”等之類的話,或者做出一些讓人匪夷所思的舉動。大多數教師只是擔心孩子太早的偷吃禁果,避免學生談情說愛,就虎視眈眈地偷窺學生的一舉一動,便給學生扣上了“早戀”的帽子,把孩子單純的感情用放大鏡去觀察,大化了學生異性交往敏感點,把學生之間微妙的感情當作可怕且骯臟的,把學生之間交往的關系稱為成是“無恥”“勾引”,讓孩子們誤解愛情是如此的骯臟、如此的丑惡,在他們的心中留下愛情是如此的讓人厭惡的印象,至于后果,我想成年人不是很容易想到的。
(三)從父母教育角度分析
當孩子剛剛步入青春期以后,高中生們的獨立思維明顯的增強,對于父母對自己成長的干涉充滿了反感,他們渴求自由獨立的生活環境,不希望父母過多的介入自己的生活。這一心理正好與父母的思想相抵觸,父母希望保護孩子、讓孩子聽從他們的擺布,這樣兩種相矛盾的心理怎么能不產生矛盾呢?因此,家長經常做出聽孩子打電話,偷看孩子的日記,像看管犯人一樣的看管孩子,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兩代人的沖突產生了。當孩子的行為被認為是早戀的時候父母會不斷責罰孩子,孩子經歷過這樣的“委屈”后,他們對自己的父母充滿了懷疑,他們感覺自己的父母不再愛他們,父母也不會尊重自己,這些孩子不再信任父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父母不能很好地教會孩子怎么尊重人,那么想必孩子也不會很好地尊重父母吧。他們的自尊心受到了破壞之后就會任由自己放蕩不羈,初期下去就導致了孩子思想品質低下,學習成績下降。
父母最苦惱的事就是孩子青春期,這時期的孩子對父母是懷疑的,是抵觸的,他們不愿意和父母交談,那是因為大多數家長把他們與孩子的關系當作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在孩子與異性接觸時家長會認為孩子觸碰了底線,他們必須采取措施控制孩子,但是,控制的背后隱藏的是對孩子自尊心的無情傷害,他們居高臨下的氣勢最終導致的就是與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這是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的因素之一。
二、語文教學過程中與愛情教育相輔相成的原因
(一)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決定了承擔愛情教育的重任
愛情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一種崇高情感。一方面,高中年齡階段的學生正好處于青春期,隨著心理和生理的成熟,他們會對異性產生朦朧且微妙的好感,此時的他們對愛情憧憬。另一方面,社會上的一系列廣為流傳的影視和文學作品很容易讓學生誤把男女同學之間的友情當成“愛情”。教師要針對他們目前的身心發展特點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
“人文”一詞源于《易傳》,人文與天文對立,無論是茫茫宇宙還是繁華人世都要有規律可循,這樣才會有真善美的存在,人文精神主要指人自覺超脫了自然屬性的生存發展需要和理想追求,只有通過文明的熏陶才能具備關注社會,珍惜生命,勇于負責等人文素養。
新課標指出:“語文這一學科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蔽覀儜摳由羁痰卣J識到語文學科的這種特點,在教學中既要不斷突出語文具有的工具性的同時,又要顯現加強人文性因素的教學,人文因素的教學就是指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思想道德教育、價值教育、審美教育、社會文化教育。作為對走向21世紀教育要求的回應,語文教學應突出人文性。語文作為文化的載體,有豐富的人文精神,語文教學應根據語文學科具有的人文性的特征,充分發揮它的育人功能。愛情教育作為高中學生成長階段必不可少的教育內容,語文這個具有人文性的學科應該承擔愛情教育的重任。
(二)語文教學過程中對愛情教育的回避是不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
《東方教育時報》在上海市的三所不同等級的高中各抽取一個班級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發現,接受采訪的同學表示身邊同學開始談戀愛的人有很多,占12.4%。還有47.6%接受采訪說這種現象偶爾存在,同時又有30.30%說有個別的人在談戀愛,而只有9.7%的同學表示身邊的同學沒有談戀愛。與它相反的是,學校的課堂上各種教科書上,很難覓到愛情教育的身影。根據調查結果表明,有過一兩次關于愛情的專門討論的占41.1%, 72.6%表示在語文課堂上語文老師談論過一兩次,同時,而在接受調查的人中僅7.5%人提到班主任有說過。
正是因為在課堂上青少年對愛情的好奇心得不到滿足,因此他們只能在課堂外“自修”愛情教育這門課程。
據有關調查表明,偶爾看和愛情相關的微博或者微信的占53.4%,并且在學校和性別的差異上時微乎其微的。偶爾通過電視與書籍來認識愛情的占58.2%的學生。但是,網上的作品良莠不齊,這在很大程度上充斥著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而扭曲學生的愛情觀。
歌德在《少年維特之煩惱》中所說:哪個少年不鐘情,哪個少女不懷春?女孩青春期一般在8—12歲開始,16歲左右結束;男孩青春期一般從10歲或11歲開始。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剛剛處于迷茫的狀態中,性意識伴隨著生理發育而出現,而且心智的不成熟導致心理發展的不平衡性導致他們的痛苦和迷茫。
因為我們一直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國現在的愛情教育與其他國家對比是比較落后的。對于青少年對愛情教育的需求還是不能很好地被滿足。因而,他們就會帶著他們的好奇心去獵奇新鮮的事物,而獲取的渠道卻是讓你匪夷所思。形形色色的色情網站成了他們滿足好奇心的空間,他們的好奇心在這里得到了滿足,但是在他們心中卻牢牢地打下了那揮之不去的烙印,除了色情還是色情,青少年對于色情的事物的好奇心遠遠地超過了他們對于學習的興趣,在上網的時間通過演繹另一個“我”得以釋放自己壓抑已久的情感,這難道不是為形成網絡雙重人格埋下了伏筆嗎?
但是,青年人的自我的評價體系還沒有得到完善,自我認知上特別容易時而消極時而積極;在自我意識還不夠穩定的時候,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愛情題材的課文要滲透愛情教育,讓學生了解愛情,而不是對愛情一直懵懂的態度,感受愛情的美好的同時形成正確的愛情觀,而不是采取逃避的態度。
(三)愛情教育是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的重要部分
新課標規定:“課程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設計?!憋@而易見,教師在傳授學生知識、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增強學習能力的同時,并且要對學生的情感觀、價值觀積極加以引導。愛情教育是對青少年的情感教育的目標之一,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在教學工作中,滲透對青年學生的愛情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高中語文教學滲透愛情觀并非喧賓奪主,并不是想把愛情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語文教學的本質放在次要的位置。正是因為愛情文學作為文學中的永恒主題,正是因為愛情塑造了很多唯美的藝術形象,自然地就升華出了與時俱進的本質性愛情旋律。
總結
高中生進入青春期后,隨著心理生理的不斷成熟,他們開始對異性充滿了打探的心理,這樣的朦朧愛情很美麗但是卻很幼稚,幼稚得也許會犯錯誤,也許會遭到學校、老師、家長的不理解,但是,我們沒有理由阻止它的萌芽,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通過我們的正確認知和運用恰當的方式來保護這一株嫩芽,讓它變純潔而又堅強。而愛情教育,就是保持這種精神品質的最佳方式。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愛情教育既是語文學科人文性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語文教學目標的體現。實現語文教學中的愛情教育的前提是要明確高中學生愛情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他與語文教學的關系是什么,只有明確了這些才能在以后語文教學中很好地滲透愛情教育。
參考文獻
[1] 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世界名著雙讀本——少年維特之煩惱[M].合肥:安徽少兒出版社,2009.
[3]朱明.青春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I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蘇霍姆林斯基.愛情的教育[M].,周寧,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