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國
摘要:課堂教學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人為和為人的育人活動。而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就是教學“主導”者,教師的教學更要具有科學性、啟發性和藝術性,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環節中,讓學生做主,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又應如何“引”為好呢?總的說來,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引導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掌握靈活多樣的解題技巧,引導學生體現學習的個性化,從而“引”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
關鍵詞:引導;學習方法;邏輯思維;解題技巧;個性化
教育要“以學生發展為本”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明確提出的新課改的基本理念,而打造高效課堂就是課改的根本目標。要打造高效的課堂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使教學效益最大化。如今的導學案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從學生的自主預習到教師的課堂引導再到學生的練習鞏固以及最后的總結提煉,每個環節都很重要。而我就最重要的一環教師如何在課堂上與學生雙向互動,做好引導工作,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
小學數學的學習重在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揉和并加以靈活應用,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對基本理論、知識點就應該加以融會貫通地傳授于學生,并引導學生發現其中聯系、規律,便于學生系統地解答問題,使前后聯系更緊密,而不至于脫節,遺忘。比如說:我們在方程教學中,經過一定時間的教學之后就一定要說明,我們現在的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方程問題的基礎,哪怕以后在進入初中后學習其他任何方程或方程組時,都要轉化為一元一次方程。因此,我們在解方程或方程組時,未知數多了就消元,未知數的次數高了就降次,使之變成一元一次方程,接下來的步驟就簡單了。這樣,學生就能充分領悟方程的聯系,通過具體轉化、處理,從而加強知識間的聯系,靈活地解答相關問題,提高學習效率。當然,基本理論傳授以后,還要根據學生情況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找到一些較為典型、能以點代面、又能體現重點的問題讓學生解答,并且盡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復練習,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課后還給學生提出具體、適當的預習目標,在下一節課時、教師又按其目標教學,學生就會收到很好的實效,體驗成功,從而也使學生的學習更主動、積極。
二、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問題的解答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邏輯推理的過程,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注意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要做好這一點,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提問、分析推理就一定要嚴密,并能環環相扣,教師既不能自己一人講,也不能一切讓學生去獨立完成,而應該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步步為贏,尋求解題方案。比如:在教學中解答下問時:“一間教室的長是8米,寬是6米,高是4米,要粉刷教室的屋頂和四面墻。除去門窗和黑板面積25.4平方米,粉刷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我們就應該引導學生讀題和實體觀察后,有層次的提出下列問題:①教室是什么幾何體?(長方體)②題中提出對教室進行什么處理?(粉刷墻體)③實際粉刷幾面墻?(5面)④這相當于是一個求長方體的什么的問題?(表面積)⑤在這個實際問題中又是在長方體的表面積中除去什么表面再怎么樣門窗和黑板的面積?(下表面,減去)⑥那么最后應該列出的算式是什么?[(8×6+8×4+6×4)÷2-8×6-25.4]。最后,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作出括號內的回答,便能尋求到最后的答案。這樣,通過長期的訓練,學生便會在無形之中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掌握靈活多變的解題技巧
我們知道,在數學教學中不可能窮盡一切問題,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沒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良好的解題技巧,講得過死,學生就不能解答許多基于基礎但又有所變化的靈活問題。而教師只從表面上改觀,講解更多的具體問題,這樣不但增加了學生負擔,與新課改要求相矛盾,而且同樣還會遇到很多新的困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學生受益終生。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的解題技巧的形成,讓學生能搜尋過去所學基礎知識,適當組合運用,舉一反三,解答不同類型的具體問題。而教師又怎樣才能在教學中做好這一點呢?下面我就舉一個例子說明,比如:我們在講“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就要通過實際操作演示,讓學生領會軸對稱圖形的意義,繼而用語言歸納總結它的概念,強調沿某條直線折疊后圖形的兩部分能互相重合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這樣,學生就會有較強的空間觀念,抓住軸對稱圖形有關問題的特征。通過這樣的說明,以后學生在遇到這樣的問題時,就可以馬上確定解題方向了,并能提高解題能力和速度。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就要盡量體現各類題型的特征,解題技巧,這樣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廣大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解題技巧。
四、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體現學習的個性化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有創造的設計教學過程,要正確認識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從而真正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因此,要讓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必須徹底改變重教輕學的教學方式,充分彰顯學生在學習中的個性。要做好這一點,我們就要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個性特征,了解自己的學習風格,從而取長補短,更有效地進行數學學習;同時,我們還要尊重學生對學習方式的選擇,讓每個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允許并且鼓勵和引導學生能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外部環境和客觀條件靈活地動用自己喜愛的方式來學習,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切實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作為新世紀的小學教師,我們應該給學生營造一個自由的發展空間,注重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嚴密的邏輯思維、靈活的解題技巧和學習個性化形成的引導,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