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芬
摘要:中職學生大多處于十六七歲的年齡階段,正是其生理、心理發生重大變化的青春期階段。在這個時期里,由于其心理狀態的不平靜,加之青春期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就使他們的心理明顯的帶有不穩定、多變化、動蕩的特點。在此期間,如果遇到挫折卻得不到及時的撫慰,心里的郁悶情緒得不到宣泄和排解,往往就有可能出現失范行為。本文針對中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分析其失范行為發生的原因,力求尋求最好的方式方法來預防學生失范行為的發生。
關鍵詞:中職生;行為失范;心理探究;對策
近些年,有關于在校學生打架斗毆、欺凌同學、甚至盜竊搶劫等案件屢屢發生。作為中職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我在憂慮之余,深感自身責任重大。如何去預防矯正中職學生的失范行為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一、失范行為背后的心理因素探析
中職學生失范行為的發生,究其原因,大致可分為四個方面:
(一)學生個性特征因素。
通過個性訪談等方式的調查研究,我發現我們中職學校的很多學生意志力不夠堅強,抗挫折能力弱,會自暴自棄,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以致于其思想行為偏激沖動,道德行為出現失范。而往往是這些學生,當他們犯了錯誤的時候,便會將錯誤的原因歸結為外界環境,而并不是會從自身來找原因。很多學生明明知道自己的失范行為是錯誤的,是自己不對,但卻還是很難改正,即使改正也總是呈現出反復,他們自我也很矛盾,致使其自信心更低、心理更脆弱、為人處事更加的極端。
(二)復雜多變的社會影響。
雖然我們生活的社會,其主體環境是好的,但它卻也存在不利于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一些消極因素。社會中形形色色的誘惑較多,網絡的發達給我們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但也有一些消極的因素毒害著我們的學生。因為中職學生的分析、辨別能力有限,自我掌控能力比較弱,容易受社會上的一些閑雜分子的引誘教唆,被一些不良的言論和思想所左右,養成不良行為品質。
(三)缺失愛的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與孩子朝夕相處,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對孩子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可以說是孩子道德行為的啟蒙老師。通過對我校部分失范行為的學生進行訪談調查,結果顯示其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問題,大致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父母舉止不雅、行為不良,言傳身教的影響較差。有些父母平常行為粗魯,常講臟話;有些父母作風不正,還會坑蒙拐騙,吃喝嫖賭;這些都給子女直接樹了壞榜樣,對子女無疑會產生極壞的影響。
2.父母的教育方法不當,對子女的正確引導不夠。部分家長對子女過分寬容,凡事偏袒護短,以至于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有的家長卻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子女一旦有錯,輕則訓斥辱罵,重則拳腳相加,把自己的子女硬生生推到對立面,以至于讓子女對父母畏懼、怨恨和反抗。
3.家庭環境影響,讓子女在父母那里得不到應有的關注。學生的家庭中有些是留守家庭,有些是離異家庭,孩子失去家庭溫暖,得不到父愛或母愛;有的家庭父母長期“內戰”家庭感情比較淡化和冷漠,造成惡孩子心靈的受到創傷
(四)傳統的學校教育。
學校在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方面發揮著主渠道作用,但由于傳統的學校教育多是從升學率出發,教育教學方法也只是去適應大多數學生,而忽略了對一部分學生的關注,導致這部分學生對學校反感,對老師不信任。而社會中對中職學生的偏見讓很多學生自己都認為自己不是好孩子,所以面對問題會退縮、三分鐘熱度,對自己對人生缺乏信心和勇氣。
二、中職學生失范行為的對策
根據以上的研究分析,我校針對部分有失范行為的學生加強教育、規范管理、正確引導,提供熱情的幫助,及時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并整合了各種教育環境,以求得最大效果的矯正中職學生的失范行為。
(一)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從根本上避免失范行為的發生。
通過對個別學生的訪談我們了解到,其實我們職校的學生很多價值觀是正確的,道德意識也是明確的,但是他們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約束能力欠缺,以至于屢屢出現失范行為。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教育應該是長期的教育,要不厭其煩的教育、引導、鼓勵學生自己去減少失范行為的發生,只有學生自己學會教育自己,自己學會約束自己,才能夠從根本上減少失范行為的發生。
(二)加強學校、家庭的溝通,轉變。
我們學校的大多數學生都是來自于農村的,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家長覺得,孩子送到你們學校了,就應該由學校來管,和家長沒有關系,以至于老師和家長之間缺乏應有的聯系。所以我們學校應該建立學校、家長之間的聯系機制,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盡快的讓家長能夠參與進來,有效的監督學生校外失范行為的發生。同時積極向家長傳播正確的教育觀念,讓他們明白成人先成才的道理,不要片面強求成績,更應該關注孩子的“品德”。
(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做好學生預防犯罪教育。
法制教育宣傳月期間,邀請區法院權威人士,來校做法制專題講座,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宣傳講解,通過案例分析的形式告訴同學們知法守法的重要。同時在校園內設立移動宣傳板,圖文并茂的法律知識宣傳也可以讓其更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可以選取適合學生聽證的案件,組織學生到法院和檢察院旁聽審案過程,對學生震動很大。
(四)做好學校教育,預防學生失范行為的發生。
1.德育工作有針對性的分層次進行。
日常工作中,對全體學生進行常規和行為規范方面的教育,培養其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良好的品德;對于個別行為上有偏差的學生,要多一些關注,多一些關心,時刻注意他們的思想動向,預防失范行為的發生。
2.抓好起始教育和系列主題教育。
入校門之始,對于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起著關鍵的作用,所以,在學生入校門開始,就要從嚴要求,從嚴管理,督促學生去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同時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特點,開展不同的主題教育活動,使之系列化、科學化、整體化、長期化和制度化,寓教育于各種活動之中,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活動之中,能有效地克服學生各種不良品德行為的發生。
3.注重教學中開展或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全體教師行動起來,學習并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班主任結合班級管理工作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同時通過學校的墻報和校園廣播進行宣傳,通過設立心理咨詢室,開設心理熱線,開設心理輔導講座,開展心理拓展訓練,使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學校的每一個角落。
注:本文是江蘇開放大學(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課題一般課題15SEW-Y-034<職業院校學生失范行為管理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