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
摘 要: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分析了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中學生情感教育的現狀及其必要性,并提出了“各科教師要正確把握教學中的情感目標;教師要通過言傳身教貫穿情感教育;創建平等、和諧的師生情感交流平臺;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要善于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呼聲”等策略。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情感教育;現狀;策略
在社會日益發展的今天,如何使學生健康成長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課題。對于一個正在成長的學生來說,他接受的不僅僅是各種知識,還包括意志、品質、情感及良好性格形成等方面的教育。但是,在實際的教育教學當中,重知識傳授,忽視情感教育的現象無處不在。初中學生特別是農村學生由于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家庭教育缺失,親人間的情感交流減少,加之作業負擔沉重,其心理負擔也非常重,出現各種心理波動。老師要及時對其開展情感教育,使他們健康成長。
一、農村初中學生情感教育的現狀
筆者長期在城鄉結合的城鎮初中工作,親眼目睹了農村初中教育面臨的現狀,深刻體會到農村學生情感教育缺失帶來的困惑。當前,由于農村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人口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大中城市,帶給農村學校學生生源減少、教師留不住、教育資源使用效率低等一系列問題,而且相當一部分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極大地忽視了學生的情感教育,導致農村初中生表現出封閉、意志薄弱、自卑、不善交際等不良情感。
二、對農村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新課標指出:“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據此,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意義重大,不可忽視。
我校《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初中生健全人格培養途徑的實踐研究》課題組通過調查了解,充分認識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大家普遍認為,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要按照新課標要求,積極地探索學生情感產生、發展、升華的規律。以學科為中心,以班主任工作為突破口,通過學科整合及拓展,通過班主任耐心細致的工作,引導學生陶冶情操、凈化思想、修養品格,以使其身心和諧發展,養成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
三、實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1.各科教師要正確把握教學中的情感目標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教學活動中,情感因素不容忽視,積極的情感交流能起到激發、推動、引導和調節學生學習活動的動力作用,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的認識過程。教師應該準確把握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教育目標,并不失時機地貫徹教學過程。教師要營造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與心理發展,并參與情感交流。教學活動要與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相吻合,要善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之間差異較大,教師要特別愛護學困生和家庭情感缺失的學生,要善于發現問題并及時引導,給予其熱情鼓勵,使其養成積極的情感態度。
2.教師要通過言傳身教貫穿情感教育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教育學生不僅要靠口耳相傳,更要注意言傳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積極情感,克服不良情感,以感染熏陶學生。教師對學生會心的微笑、親切的點頭、賞識的眼神、處事的態度等都充分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和尊重,也一定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3.創建平等、和諧的師生情感交流平臺
在教學中,教師應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有了人格平等,一切交流就會順理成章。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輕松和諧的談話氛圍,就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感、親近感,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就會愿意甚至毫無保留地進行表達和交流。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學會傾聽,認真聆聽孩子們的心聲,這樣師生之間就一定會產生一種積極的情感互動。只有在這種平等和諧交流的平臺上,學生才能夠愉悅地接受一切,從而健康快樂地成長。
4.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要善于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呼聲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教師在教學、班級管理方面肯定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因此,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要耐心細致,要留心觀察、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提出有關教學和班級管理方面的建議,并對癥下藥,及時整改。平時,教師對學習好的學生盡自己最大的能力提供各種培優資料,課下多交流一下對人生、學習、做人的想法;關心后進生的思想動態,聽取他們的合理化建議,深入他們的生活、學習,可與他們一起打球、唱歌、下棋、手工制作等,創設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使他們深深地感受到老師的關愛無處不在,從而產生積極的情感,投入到班級這個大家庭中來,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寇冬泉,黃技.情感教學的理念及其操作原則[J].基礎教育研究,2008(1).
[2]商曉潔.以愛為帆讓課堂教學事半功倍:淺談情感對教學的影響[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21).
注:本論文系2015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二五”立項課題《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初中生健全人格培養途徑的實踐研究》(批準號:GS[2015]GHB1276)階段性成果之一。